⊙郝麗梅 陳 暢[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三毛曾說:“就我而言,我比較喜歡真實的人物,如果我寫假想的事物,自己就會覺得很假,很做作?!比绻覀冄刂膭?chuàng)作軌跡進行梳理,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三毛寫的是自己,她的創(chuàng)作的確與自己的生活軌跡相重疊:從蒼白的雨季少女到一個快樂的小婦人,從失去丈夫后痛苦的獨身女人到孤獨旅行時的名女人。如此看來,三毛的創(chuàng)作比較成功地運用了寫實手法。除此之外,她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從“我”出發(fā),由“我”展開敘述,這就讓作品顯得真實而親切,同時,作品也就具有了一種親和力。這一點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這部作品中,三毛以一個小婦人的口吻,輕松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jié)和生活經(jīng)歷:荷西把粉絲當作雨來吃,兩人白手起家建立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還有他們簡單的婚禮。以上這些充滿生活味兒的故事,都是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關(guān)懷這片大沙漠,適應(yīng)沙漠中的生活所得。一個不愛沙漠的人,應(yīng)該很難寫出這樣真情流露的文字。
三毛在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并沒有對美過分渲染,而是以一種非常平白樸實的語調(diào)去講,在這種敘述中,她不時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文章點綴得恰到好處,而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也并不是作者矯力所得,只是文行至此的自然流淌。這種文字在其散文中屢次出現(xiàn),例如:“夢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連續(xù)平滑溫柔得如同女人胴體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長著手臂嘶叫的仙人掌,千萬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巒,深藍到凍住了的長空,滿布亂石的荒野……這一切的景象使我意亂神迷,目不暇接?!痹谶@段話中,三毛將沙丘比喻成女人的胴體,足見沙子的細膩與平滑;寫仙人掌向天空伸長著手臂,彰顯了沙漠植物的頑強;山巒是黑色的,靜穆中透露著莊嚴,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偉力的折服。再如:“他這么重的話,像一個耳光似的刮過來,我漲紫了臉,說不出話來。”簡單幾個字,足以寫出三毛被荷西言語重傷后心底的酸澀與痛楚。又如:“我習慣了看木乃伊似包裹著的女人,現(xiàn)在突然看見她們?nèi)愕纳眢w是那么胖大,實在令人觸目心驚,真是浴場現(xiàn)形,比較之下,我好似一根長在大胖乳牛身邊的細狗尾巴草,黯然失色?!边@一段寫她與荷西兩人觀浴時內(nèi)心的震撼,形象之余,也不乏幽默。
三毛比喻手法的運用是很隨性的,沒有故意去套用某種格式,這和她所提倡的“我手寫我口,我口表我心”的寫作觀相符合。
然而,這個具有真誠灑脫的個性、傳奇浪漫的經(jīng)歷、熱愛生命、追求完美、充滿高貴情感的三毛,我們是如何感知到的呢?大部分都是通過她書中所樹立的形象得來的??刹坏貌徽f的是,對于書中“我”的形象,三毛實際上愛護有加。關(guān)于三毛和荷西的愛情,很多人認為荷西對三毛的愛已經(jīng)到了理想化的狀態(tài),但細讀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三毛與荷西的感情其實只是普通的夫妻生活,他們有爭吵,有分歧,也有包容。在三毛教荷西英語的時候,荷西曾氣憤地罵三毛是個“傻女人”,極度敏感的三毛曾因為荷西的咒罵跑到浴室里把自己的長發(fā)剪了。當荷西在尼日利亞工作的時候,他也曾因為工作的疲憊對三毛的病痛置之不理。為了對書中的“我”愛護有加,三毛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實際上會有意無意地抹去了生命中的苦痛,將文學加工后的生活展現(xiàn)給讀者,但三毛偏偏又是以自我傳記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使得讀者將這種美化后的生活當作三毛的真實生活。誠然,三毛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生命充滿愛心的女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三毛同樣也是極端敏感的人。自閉七年的小姑娘陳平,走出國門后,變成了以“Echo”命名的熱情開朗、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和熱愛的中國女孩,這種近乎180度的轉(zhuǎn)變實在讓人難以理解。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進行如此推測:女作家三毛其實并沒有完全擺脫自閉的性格特征,而是學會了將這種狀態(tài)深藏在心里,用另外一種更容易被社會接受的外殼進行生活。
現(xiàn)實中的三毛之“實”與作品中的三毛之“名”本就是有較大距離的,這點不可否認。生活中的三毛寂寞孤獨,深受疾病的折磨,不似那個富有傳奇色彩、生活絢爛多姿的三毛。這種“實”與“名”之間的巨大距離尤其表現(xiàn)在三毛成名之后。
“三毛熱”在臺灣形成后,尤其是三毛以名作家身份返臺定居后,她開始考慮讀者的期待,開始考慮自己的形象是否與讀者心中的預(yù)想相吻合,于是漸漸地,她開始走向了文學的另一極——虛構(gòu)。三毛自己曾說過:“就內(nèi)容而言,我還是喜歡早期的兩本作品,因為那時三毛還是蠻有童心的。后來,當我在寫作時,我覺得要面對的,是另一個我?!痹凇躲y湖之濱——今生》中,三毛也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希望旅程便在銀湖之濱做個了斷,那個叫作三毛的人,從此消失吧!”這個真的三毛不愿回到那個自己被稱為“大家的三毛”,處處要透支體力“扮演”的世界里去,她想過自己的生活。
筆者認為,讀者強加給三毛的期待,增加了她后期精神上的壓力,讓這個以“三毛”為筆名的女作家精神狀態(tài)接近崩潰邊緣,這也是促使她自殺的重要原因。
三毛一生許多歲月都在“流浪”,除了撒哈拉沙漠,南斯拉夫、波蘭、丹麥、捷克、德國、美國和南美的大部分國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其實,三毛的流浪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浪漫,她一次次地自我放逐,是有現(xiàn)實原因的,絕不是純粹去游山玩水。她的流浪或是因為情感的受挫,或是由于婚姻的失意,或是現(xiàn)實追求的不可得,或是生活中過多的壓力及壓抑。其實,三毛的“流浪”是對既定現(xiàn)實的一種超越性期待,她的流浪是有理想和愿望的。三毛作詞的歌曲《橄欖樹》中這樣唱道:“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廣闊的草原,還有夢中的橄欖樹……”三毛的流浪,是為了一種詩意的、帶有烏托邦色彩的追尋??蛇@種追尋,注定是孤獨難挨的。一個女人,她真的愿意流浪嗎?三毛曾說:“誰愿意做一個永遠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在另外一種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來?!边@就更證明,三毛的流浪是超越現(xiàn)實的,是希望找到精神的家園、靈魂的故鄉(xiāng)。實際上,三毛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或是無從傾訴的苦悶,如《鬧學記》中三毛收獲情書,在父母家中高聲朗讀卻無人應(yīng)答關(guān)注;或是無伴無侶的寂寞,如《背影》中的形單影只;或是成名之后的孤獨,如在電影《滾滾紅塵》拍攝之后與林青霞、秦漢的留影中,三毛也是一副落落寡歡的樣子。
三毛生前最肯定的兩段歲月,并不是“流浪歲月”,而是相對穩(wěn)定的“非流浪”歲月:一段是她婚后的六年,“知足,快樂,簡單,如同一個扮家家酒的小孩子”;一段是她在文化大學執(zhí)教的日子。其實,當三毛情有所依、自我生命得到最好展現(xiàn)時,她便不再“流浪”。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生活中的三毛對“紅塵”是有較多眷顧的,然而三毛這兩段最快樂的日子卻并不長久,此外的諸多歲月,她一直在流浪。當我們深切領(lǐng)會了她流浪背后的心酸后,心里更是多了幾分惋惜。正是因為對理想世界的求而不得,三毛才對人生的意義感到了難以名狀的迷惘,這也是她走向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毛兒時深受父母的影響,博愛的觀念很早便在她的思想中扎下了根,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日后的創(chuàng)作。比如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關(guān)愛身邊那些帶著體臭的撒哈拉威人,教會他們數(shù)學和生理知識;她愛每一個在沙漠道路上頂著大太陽步履蹣跚地走路的人;她關(guān)愛住在她房子旁邊慢慢死去的老人。三毛的作品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每一個人的熱愛,她并沒有把一個個擦肩而過的人當作陌生人,而是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去關(guān)愛。
三毛研究學者馬中欣曾重走三毛之路,采訪三毛以前的好友,寫成了《三毛之謎》這本書。這本書一直在努力論證三毛對于作品內(nèi)容的編造,努力尋找蹤跡來證明三毛塑造出的經(jīng)典形象其實是虛假的,但我們依舊可以從采訪稿中發(fā)現(xiàn)被采訪者對于三毛愛心的一致肯定。馬中欣在書中寫道:“三毛朋友對三毛有個共同的評價:三毛很有愛心,三毛心中的愛,包括男與女之間的愛,也包括廣義的愛,如博愛、關(guān)愛的那種愛,來自父母對她的愛的延續(xù),再延續(xù)?!?/p>
三毛筆下關(guān)注的人群不是社會名流,而是那些最平凡的人,可能是鄰居家的一個售貨員,可能是一個很普通的軍人,可能是一個啞奴等。在《撒哈拉的故事·啞奴》中,三毛展現(xiàn)了一個處在社會最底層奴隸的人性光輝,一個窮得連身體都不屬于自己,幾乎從來沒有受到過別人尊重的奴隸,不僅十分有素養(yǎng),而且懂得天文地理,有很高的砌墻技術(shù)。她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敬這樣一位奴隸,把他當作真正的朋友。面對他的生活窘境,三毛不斷地幫助他。她也曾指著天上的小鳥,對啞奴說:“你有本事在身,卻不自由。”而啞奴卻指指自己的心,再指指小鳥,做出了飛翔的動作,意思是:“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比脴O其簡練的筆觸講出了一個奴隸的人性光輝。在基督教和《圣經(jīng)》的影響下,三毛的作品顯出了獨特的文學特點,她透過自己的文字將這種博愛的觀念傳遞給讀者,這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意。
從三毛作品的虛構(gòu)性成分到她對“紅塵”的超越與眷戀再到她作品中蘊含的基督教觀念,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那個躲在文字背后的敏感脆弱的女性作家陳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這位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真實內(nèi)心形態(tài)。
“既然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那么現(xiàn)在來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边@是三毛留給我們最后的幾句話。在生命即將結(jié)束之際,三毛依舊邀請我們和她一起跳最后的一支舞,曲終人散,三毛陪伴我們的日子也到此結(jié)束了。不過無論三毛最終走向了何種結(jié)局,三毛的博愛精神、對于愛和生活的執(zhí)著、自由和勇敢地追求夢想的生存方式將會繼續(xù)打動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