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
【摘要】渙渙中華漢唐遺風至今在日本綿延不絕。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儒家文化圈國家從語言文字到典章制度再到文化習俗一概取自于中華文化,尤其是水戶學倡導的“尊王攘夷”精神直接推動了明治維新??梢哉f中華文化莫定了日本今天文明發(fā)達的基礎。而中華文化當年走出去是利用學術的優(yōu)越性自覺傳播的,這對我們今天的高校很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中華文化 儒家文化 日本
一、中華文化在日本的傳播歷史和啟示
(一)中華文化在日本傳播的歷史
日語語法類似扶余語系,但是古文化和南島島民一樣落后?!段褐尽べ寥藗鳌酚涊d倭人男子皆黥面文身,文化較為落后,處于巫術時代。根據(jù)《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記載,大約在公元285年-313年左右,王仁將漢字和儒家經(jīng)典傳入日本,開啟了日本文明的進程。
公元607年開始,日本不斷向中國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把儒家經(jīng)典帶回到日本,這一時期大量日本學者在中國學習,比如著名的晁衡屢次回日本而不得,終老于唐,中國學者也有東渡日本,鑒真大師雖然失明仍然矢志不渝六次東渡。由于兩國學者交流給日本帶去大量的書籍,這推動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變革——大化改新。這一時期,日本儒學和中國一樣,都深受隋唐佛學的影響,并且極大程度影響了日本人的生死觀。宋代兩國雖然沒有邦交關系,但是宋朝錢幣大量流入日本成為主要貨幣,海上貿(mào)易的的繁榮也促進了理學在日本的發(fā)展。在德川幕府時期,水戶學為代表的儒學成為日本國學。
(二)儒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塑造
(1)大化改新全面仿照中國體制。中日海上之路波濤艱險,是一條死亡之路,也是書籍之路,日本學者冒死將中國的典籍和史書都運回日本,并且推動日本的全面革新。
日本國君原本叫大王,圣德太子取《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之“天皇”二字,從此建立了所謂天皇萬世一系的神話。而后天皇年號皆取自儒家經(jīng)典,比如明治年號取自《易經(jīng)》,后來頒布的法律規(guī)定,皇室男性繼承人取名都要帶一個“仁”字,這反映了儒家已經(jīng)凌駕于日本國君之上。推古天皇十二年(公元604年)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的大部分文句都出于四書五經(jīng),這是大化改新的理論基礎性法律。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參照中國建立行政體制,公元8世紀初頒布了《養(yǎng)老律令》,法律中到處都能找到儒家經(jīng)典。為傳習儒家經(jīng)典和史籍,政府設立“大學寮”。室盯幕府時期足利學校課程包括四書六經(jīng)和《史記》等經(jīng)典。
(2)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崇敬。《利馬竇中國札記》記載無論是生活原則還是政治路線,日本人總是求助于中華文化的權威,換言之在日本文化的各處爭執(zhí),最后都會上升到儒家經(jīng)典的教條之爭,這在《日本書紀》中也是如此。(李氏朝鮮的朝堂會議最后也會變成儒家經(jīng)典的路線之爭)日本知識階層頑固地拒絕傳教士,并且說如果上帝萬能,聰明的中國人一定會接受他。
1862年,高杉晉作等一行武士乘千歲丸號來上海學習考察,他和中國學者有一段經(jīng)典爭論,他的結論是日本人更敬重圣人(孔子),因為昨天看見孔廟沒有圣像只有英人。
日本古典名著中到處是儒家理念,由于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思想,孔孟道德準則已經(jīng)深入到日本國民的骨子里,這鑄造了日本人勤奮求知、自尊自貴的性格,可以說儒家文化是塑造日本國民性格的決定性因素。直到今天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還保留著儒家的倫理道德、氣質(zhì)修養(yǎng),這是漢字和漢文化長達一千多年滲透和教育的結果。
(3)日本人的“圣學”與“圣人之道”。山鹿素行提出了古學思想,主張?zhí)^朱子直接向古代圣人學習其道,這和馬丁路德直接讀圣經(jīng)的理念類似。他提出了著名的士道論,倡導“卓爾獨立”,這對福澤渝吉的獨立自尊思想有著巨大影響。無獨有偶,伊藤仁齋受到明朝學者吳蘇原的影響,主張恢復儒家經(jīng)典的古義,要建立“圣學”。
士道論的巨大貢獻在于打破了漢代以后儒教愚忠愚孝的文化,回歸了孔孟從道不從君的本源。過去日本統(tǒng)治者會用“死之覺悟”讓武士為自己誓死效忠,這其實偏離了孟子“君不正臣可易其位”的思想。而山鹿素行認為武家能夠執(zhí)掌天下之權,是因為遵守了臣道。武家政權并不是日本的獨創(chuàng),但是日本武家政權的特點在于穩(wěn)定。高麗也有武臣政權,但是更迭不已。而在中國歷史上,臣道似乎更難遵守,皇權和相權/武權必然有一方推倒另一方,似乎中國人都是孟子的忠實信奉者。而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君臣之間都不是很遵守君臣之道,比如三國時代曹操加九錫,劍履上殿,其實就是有違臣道之舉。
士道論實現(xiàn)了武士從死之覺悟到道之自覺。而追隨到儒家經(jīng)典中這在不過是從孟子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轉(zhuǎn)變到以身行道,以身殉道的轉(zhuǎn)變。
(三)水戶學派的尊王攘夷運動推動了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的是推動大政奉還的是“尊王攘夷”運動,倒幕派的攘夷志士多是水戶學派,在佐久間象山、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坂本龍馬這些人的努力下,尊王攘夷思想深入人心,成為了推倒幕府的根本武器。尊王攘夷本是我國先秦時代的思想,被朱舜水所提倡,被德川光圀的《大日本史》(一本以日本為中心的完全模仿《史記》風格的史書)和水戶學發(fā)揚光大,而水戶學完全是受到舜水學的影響。舜水學講究實理實學的學風,源自于我國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而舜水學重史的學風也影響了水戶學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
日本下級武士能夠達成共識,在歷史的關鍵點選擇維新而非守舊,很大程度是因為武士階層過去一百多年來受到的教育,讓他們思想超群、執(zhí)行有力、前仆后繼。比如早在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論之前,佐久間象山就提出了東洋道德,西洋藝術,這比張之洞的理論要先進許多,因為該理論將道德與科學分離,能夠更好地推進尊王攘夷運動。這其中陽明心學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比起中國的陽明學者,日本學者更注重道德實踐,他們高度踐行知而必行、行而不息,甚至以身殉行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崔英辰.韓國儒學思想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王中田.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研究[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朱謙之.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M].人民出版社2000.
[4]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M] .人民出版社2000.
[5]李甦平.韓國儒學史[M].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