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和方式的選擇,認為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選擇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水平,正確選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能將課堂的“效益”最大化,并以兩節(jié)公開課《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為例,提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除了考慮教師個人的風格和分析學情,更重要的是考慮學科特色和教學要求、科學學情分析、文體與內容三個因素。
【關鍵詞】中學語文 教學目標 教學方式 《湖心亭看雪》 因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125-02
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活動的核心組成部分,教師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式的選取過程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教師的教學水平。正確選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能將課堂的“效益”最大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時應考慮哪些因素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著教師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選取呢?本文以兩節(jié)公開課《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為例進行探究。
2015 年 10 月,筆者在不同地區(qū)聽了兩位教師的公開課《湖心亭看雪》。
第一節(jié)課的基本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
二、初步感知。學生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教師指導。
三、詞義辨析:一、是、白。
四、分析課文。
(一)賞析雪景
1.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雪景。交流、點評。
2.賞析語言,師生反復朗讀文段,賞析“與”和量詞的作用。
3.景物特點,明確:蒼茫的雪景,渺小的景物,透露作者孤獨寂寞之情。
(二)體會情感
1.金陵客:遇到知音。明確:閑情雅致(追問:為何又透露孤獨寂寞之情?)
2.知人論世:作者生平介紹。明確:“金陵”“客”透露作者的孤獨寂寞。
五、再讀深化。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第二節(jié)課的基本教學過程如下:
一、題目:屏幕顯示題目,根據(jù)題目,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文學常識:介紹張岱的“仕而不仕”。
三、字:齊讀課文,要求大聲、流利;讀準字音:楨、拏、毳、沆碭。
四、詞:學生根據(jù)自己預習所得,讀出文中重點詞語及解釋(逐段解決)。
五、譯:學生翻譯全文。
六、析:(內容—— 奇景、雅趣、癡人;關鍵詞句—— “癡”;思想感情—— 清高孤傲;寫法—— 白描)。
七、測:當堂檢測課文基本知識。
上述兩堂公開課呈現(xiàn)出來的風格和效果不同,聽課教師對其褒貶不一。造成這種不同主要源于其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選擇。
在教學目標上,第一位老師的教學目標是:(1)掌握重要字詞的意義和用法;(2)有感情地朗讀文章,賞析文章的語言;(3)感受張岱的精神世界。第二位老師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目標: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白描手法。(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由此可見,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在朗讀和鑒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側重了朗讀指導和文本語言的鑒賞,在總結景物特點和作者情感之后帶出作者生平,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第二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側重在文章的字詞、手法、寫景與敘事的技巧,從課堂檢測的效果來看,學生對文章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從這個層面來說,知識和能力目標完成良好。
在教學方式上,第一堂課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按照“感知—理解—深化”的步驟,結合優(yōu)美的語言、富有層次的朗讀感悟,為學生創(chuàng)設畫面,將學生帶入優(yōu)美的西湖雪景之中,感受語言之美,體會作者情感。第二節(jié)課使用的是“六步教學法”,即學生根據(jù)“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個步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在課堂上檢驗預習效果。整堂課節(jié)奏緊湊,干凈利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聯(lián)系,教學重難點突出。由于學生提前按照要求預習課文,短短 40 分鐘內,這篇文章的方方面面似乎都講透了,從最后老師的課堂檢測看,學生對該課的知識點把握也比較好。
兩堂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是如何確定的?經(jīng)過筆者與兩位教師溝通,了解到其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學生情況。第一節(jié)課面對的是該地區(qū)某重點初中的學生,這些學生語文基礎比較扎實,有一定的鑒賞文本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有待提高,同時,此類學生大多會在課余通過大量的輔導班培訓、輔導練習夯實基礎,基礎知識的落實得到保證。第二節(jié)課面對的邊遠地區(qū)普通中學的學生,該校學生多來自農村,閱讀面不廣,鑒賞文本能力稍弱,但學生刻苦勤奮,在考試壓力下,師生更看重對知識的掌握。這節(jié)課主要使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此相應的是該?!疤锰们濉⑷杖涨?、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教學方法,因此,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都是基本固定下來,便于教師檢查、學生自測、家長監(jiān)督。
第二,個人風格。第一位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強,尤其擅長朗誦,在課堂中主要突出老師典雅的語言。教師使用詩化的導入語,用排比句式嵌以名家吟詠西湖的名句,創(chuàng)設詩意氛圍。教師還使用熱情的激勵語,激勵學生閱讀,調動起學生去主動欣賞的興趣。最后使用優(yōu)美的感悟語,表達對雪景的向往和作者人生經(jīng)歷的感嘆。第二位教師干脆利落,邏輯性強。授課時語言簡潔凝練,講授知識思路清晰,用語準確,鏗鏘有力。
兩堂課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選擇上都能考慮學情,彰顯教師個性,但是具體教學中還是未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存在許多不足。第一節(jié)課存在基礎知識落實不足的確問題。字詞翻譯一帶而過,教學步驟完成后,40 分鐘的課還有剩余將近 10 分鐘,這 10 分鐘里老師帶著學生一遍一遍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對于知識目標“掌握重要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未能落實。第二節(jié)課的情感目標主要由老師和學生通過資料來完成,比較生硬,只能達到“了解和識記”,談不上“理解和評價”。魏書生最早提出“六步教學法”。他的課堂講究少講多讀,他認為:“講得少,教師才更珍惜講課的時間,仔細考慮哪是必講的內容,哪是講了以后學生能記得住、能理解的內容。講的少學生才可能記住。讀得多,學生才可能提高閱讀的能力?!北竟?jié)課教師講得少,但學生閱讀不多,文本的審美功能得不到體現(xiàn),學生無法從文本中得到美的熏陶和陶冶。
出現(xiàn)上述問題,主要是對影響選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因素考慮不足。兩位教師基于學情,但不能科學分析學情,突出個人風格,卻忽略了學科特色。那么,選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應考慮哪些因素,才能落實教學任務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學科特點與教學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特點,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闭Z文學習的過程即是語言文字的閱讀欣賞、感悟和運用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讓學生從教學語言中受到感染和影響,是提升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目標和方式的選擇應以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為大前提,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二)科學分析學情。學情分析既要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習愿景,也要從宏觀上把握這個年齡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中學生自我意識逐步覺醒,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分析學情更要關注學生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發(fā)展需要,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交給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
(三)文體與內容。語文教學在教學目標和方式要根據(jù)文體特征和文章內容來決定。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突出文體特征,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文體文章的特征和閱讀方法。另外,還要根據(jù)具體的文章內容,選擇教學的重點,文章內容不同,梳理歸納、方法指引、品味鑒賞、分析評價的權重也應有所差異。如《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質兼美、意境深遠的寫景散文,教學方式上則應注重品讀鑒賞。
【作者簡介】唐承麗(1984— ),女,廣西玉林人,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教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