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錦燕
摘 要 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其文字精練,意境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在理解與感受的同時,還要了解作家、作品的歷史背景和文學發(fā)展背景等等。教師在教學古詩時,要帶著學生反復誦讀,讀出節(jié)奏美,韻律美,讀出詩人的情感來。
關(guān)鍵詞 入情;入境;吟誦;感受
中圖分類號:D631.46,Q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3-0004-01
如果說文學是一頂皇冠,那么古詩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哥特式建筑的尖頂,是文學中的文學。古詩以她完美的形式,不朽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詩人將自己的悲或喜、情與物,濃縮在方寸之中,讀起來令人神思激蕩。古詩鑒賞是一種最富個性色彩、最具創(chuàng)造精神、最能產(chǎn)生審美愉悅的情智活動。反觀當前小學古詩閱讀教學,普遍存在教師教得無味而學生學得無趣的反?,F(xiàn)象,教師把古詩當作古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一首韻味十足的古詩被支解得七零八落,一首情文并茂的現(xiàn)代新詩被分析得索然無味。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倡導在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時“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重作品內(nèi)涵的多義性與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gòu)文本意義”。我以為古詩的閱讀教學要立足于兩個基點:以“人”為本和以“詩”為本。
在古詩教學實踐中,應根據(jù)古詩的本質(zhì)特征和閱讀者(學生)的閱讀水平,架起一座超越時空橋梁,實現(xiàn)如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而建構(gòu)靈活、多樣的古詩教學模式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一、“入境——入情”
新課標在談到“閱讀與鑒賞”時指出: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guān)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guān)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睹献印とf章》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碧岢隽肆私夤旁妱?chuàng)作背景的“知人論世”的藝術(shù)欣賞原則。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古詩風格,這是因為任何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藝術(shù)風格。它既是作家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詩人的審美理想與追求的體現(xiàn),掌握了詩人的生平和風格,就可由此及彼地類推詩人的其他作品;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時代風貌,如果掌握了時代風貌,同時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濒斞赶壬舱f:“詩人感物,發(fā)為歌詠。”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的人事關(guān)系構(gòu)成古詩不同的創(chuàng)作背景,它們直接影響詩中內(nèi)容的基本情調(diào)。離開了一定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豈非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理解與感受的同時,還要對詩詞的思想和藝術(shù)作出評價,而這就又需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文藝理論,還要了解作家、作品的歷史背景和文學發(fā)展背景等等,把這些知識同賞析對象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結(jié)論?!?/p>
教學基本流程:
查閱資料—→了解背景—→設身處地—→把握情思(簡單的)
無論是老教材中的一些古代古詩,還是新課程里面的現(xiàn)代詩詞,對于學生學習起來難度都是相當?shù)拇蟆?/p>
記得教《畫》的時候,對于一年級的小孩子來說,別看這首詩很簡單,講的就是一幅畫,但是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有的內(nèi)容還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其實古詩的內(nèi)容非常簡單: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教學時,我讓學生說說詩中為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孩子們也能答出來。后來我接著問:“你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嗎?”有孩子說:“為什么人來鳥也不被驚動呢?”我讓學生聯(lián)系題目,有些孩子明白了:因為這是一幅畫。有些孩子就不明白是怎么樣回事。當然孩子們畢竟年紀還小,所以接下來就由筆者講解為主,最后讓學生誦讀。這樣,學生學起來相當?shù)谋粍?,效果也不好?/p>
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到底怎樣教古詩,學生最容易接受呢?為了改變第一次教學古詩時出現(xiàn)的狀況,第二次我改變了方法,把古詩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了起來。
在教學《靜夜思》這首古詩時,我在課前布置了任務,學生回家查找有關(guān)于李白的資料(家長配合)。這首詩主要講詩人長年在外,有一次看到天上的明月,看著月圓人不圓,大發(fā)感慨,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因為學生課前查過李白的資料,所以在課堂上我就發(fā)現(xiàn)孩子有話可以講了,有的談到李白經(jīng)常出外游玩,久不回家,有的談到李白愛喝酒,寫詩豪放(家長告訴孩子的),從他的古詩中雖然有傷感,但不難看出他的灑脫。為了能夠使學生更深一層明白詩人寫詩的目的,我接著問:“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在家嗎?”有的孩子說不在家,有的孩子說一個在家,一個不在。我又接著問:“當你們的親人不在家的時候,你有什么感覺?”孩子們說:“特別孤單?!蔽艺f:“是啊,不在家孤單啊,那么詩人常年在外孤單嗎?”有的孩子就會深有體會,知道詩人孤單,然后再引發(fā)思考,長年看不到親人,詩人能不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嗎?不想念在家的親人嗎?這樣學生的情感就和詩人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就更容易理解詩人,老師講的東西學生會很快的被接受。
二、“吟誦——感受”
古詩是感性的,古詩的教和學也應該體現(xiàn)這一特性,古語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充分說明學習古詩就應反復誦讀。誦讀古詩,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朗讀,更不能“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也不能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口到、心到才能意會。如果學生帶著硬指標去背,而不是帶著情感體驗、審美樂趣去讀,古詩教學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意蘊也就消損殆盡。
情是古詩文的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景交融,教師只有帶領(lǐng)學生盡情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辨別,學生才會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chǎn)生共鳴,展開一定的聯(lián)想和想象。如學習《憫農(nóng)》(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蔽抑笇W生邊讀邊思考,想象農(nóng)人艱辛勞作的情景。因為是農(nóng)村的孩子,父母大都是農(nóng)民,所以學生的情感迅速高漲起來,學生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對于一些描寫景色的古詩,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