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改梅
今年60歲的張俊平,祖籍山東萊陽,貧苦家庭出身。少時艱難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踏實勤勞堅毅果敢的性格。他從河北應征入伍當了20多年兵后轉(zhuǎn)業(yè)。20世紀80年代,他看中低成本、競爭弱、不被人看好的燒鍋爐行業(yè),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張俊平做事十分專注,力求精益求精,又十分講誠信,在業(yè)內(nèi)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生意也越做越大,之后創(chuàng)辦了山西晉峰供熱公司,專門承包鍋爐采暖。最多時,他的公司為150多家單位供熱,員工多達1 300人,成為行業(yè)翹楚。
生意做大了,生活好了,步入花甲之年的張俊平想到了回報社會。2009年,太原開始整治市容環(huán)境,成績最顯著的莫過“荒山綠化”項目。2011年,為確保西山生態(tài)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太原市在西山破壞比較嚴重的前山地區(qū)規(guī)劃了20 000萬平方米、21個城郊森林公園,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動作、公司承載、園區(qū)打造”的生態(tài)新政,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張俊平就是第一批報名“荒山綠化”的志愿者。他負責的西山,其實不過是這幾十年間才形成的一個“土丘”。原先是個煤礦,礦一采完,徒留一個大坑,市里垃圾沒處傾倒,它“順理成章”成為太原的垃圾集中站。
張俊平說,“太原老百姓想爬山的很多,他們都找不到一個能爬山的地方?!币彩?,誰能穿過一片垃圾場到山上散步呢?他想改變這一切:種樹。
那時的西山、矸石山、垃圾場,沒水沒電、沒路沒房,荒涼凄苦,少人問津。真是雨來寸步難行,風去灰天黑地。山上有50多個煤礦、30多個石膏礦,大小采石場100多處,更別說令人頭疼的5個偌大的垃圾場。有的礦坑早已廢棄,但仍像釘子一樣楔在山坳里,治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做什么事都有個步驟,治理荒山先要修路,沒路人走不到跟前,自然沒法子治理;接著要消除垃圾山,不將內(nèi)部處理好,就不能還原生態(tài),植樹造林;接下來就是考慮引水,沒水種了樹也活不成,最后才能引進樹種,綠化美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矸石山上種樹,先要用大型機械,把陡峭的山坡削成能站人栽樹的斜面;再安裝上能站人的木棧道,一來可以穩(wěn)固土壤,二來便于后期栽樹和管理;接下來就是在石頭上打坑,接上發(fā)電機用電錘一下一下鑿……
“我小時候吃過不少苦,這點苦算什么,一點一點地治理,終究能治理完的?!泵鎸щy,張俊平信心滿滿。土一筐一筐背上去,糞一袋一袋背上去,樹苗一棵一棵背上去。幾年下來,張俊平帶著工人們植樹達到230萬棵、修路共計92千米、安裝管道總里程220千米、修筑水池16座、蓄水能力超過30萬方。
讓張俊平意外的是,他知道在荒山種樹會很難,但從未想過會這么難。他經(jīng)過實地考察,制定了改造荒山的詳細計劃,但要將紙面上的計劃落到實處并不容易。
治理荒山首先要修路,但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占到玉泉山建設用地1/3的這些山體,大多坡度超過了60°,張俊平只好調(diào)來大型機械,憑著一股“愚公移山”的韌勁,將陡峻的峭壁“削”成斜面,安裝上能站人的木棧道,然后在工人的腰上綁著安全繩吊著在崖壁上打坑、栽樹。在石頭上打坑,接上發(fā)電機用電錘一下一下鑿。而要在這些斜面上種樹,則是困難重重,土和樹苗都要工人一筐一筐往上背。
修路的時候,他們盡量把開礦留下的路基連起來,以減少對植被的破壞,有時候?qū)幵嘎犯牡?,也要盡量維持原有地貌。原生植被的耐旱性,是移栽樹種所無法比擬的。幾年實踐下來,張俊平深有體會,稱之為“意外的收獲”。
原來,在施肥澆水后,原生植被長勢喜人,比引進樹種更有生命力,有的一年能長一米多高。也就是說,是水、肥的缺乏,制約了原生植被生長,只要輔助保障跟上,原生植物就更適宜本地生長。由此可見,與其提倡飛機播種和植樹造林,不如考慮加大施肥和澆水力度,或可解決植樹造林成活率低的難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張俊平事必躬親,為自己的每一個發(fā)現(xiàn)雀躍歡喜。他說,玉泉山綠化走到今天,全靠在實踐中總結(jié)經(jīng)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得出最符合實際的方案。
2009—2018年,9年時間,張俊平每天都要上西山監(jiān)督綠化。西山上200多個礦,很多陡峭程度超過90°,如果不治理就很危險,而北方栽樹最缺的就是水,想要把一棵樹栽活并不容易。前兩年,張俊平栽的樹就基本沒有成活,全部死完,一次就死了12萬棵。水源怎么辦?張俊平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他在山頂建了個蓄水池,接上管道引水。
張俊平總算開心了,因為種下的樹,終于不會死了,但讓他不開心的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包括家人。這么大歲數(shù)了還天天上山,張俊平說,“山上每拐上幾十米就有變化,如果你不上山的話就掌握不了一手情況。”他已經(jīng)在山上和工人們一起住了六七年,沒事基本不下山。整整9年,面對親朋好友的質(zhì)疑和反對,張俊平只做了一個選擇:默默種樹,獨自堅守。
治理玉泉山,令張俊平最擔心的還是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這也成了他的一塊心病。每到下雨天,他都寢食難安,全體員工更是嚴陣以待,晝夜蹲點觀測,及時疏通,監(jiān)控險情。2017年5月底,張俊平在山上視察工程時,一不留神摔倒在斜坡上,造成左腳骨折,隨即被送往醫(yī)院治療,并進行了手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