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江
摘 要:該文利用氣象觀測資料分析了近30年貴州省的氣溫和降水的時空間變化特征,結果表明:(1)年均溫呈上升趨勢且有顯著的區(qū)域差異,畢節(jié)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為氣溫顯著上升區(qū);貴陽、黔南州北部氣溫上升緩慢;(2)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呈現(xiàn)自東向西逐步減少趨勢;(3)年均降水量與年均溫的變化趨勢相反。年均降水量的變化速率表現(xiàn)為東快西緩,而年均溫表現(xiàn)為西快東緩;(4)畢節(ji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黔西南州等地區(qū)年均氣溫增長較大,年均降水量變化較小,尤其是畢節(jié)市的西部年均氣溫變化最大,而年均降水變化最小。
關鍵詞:貴州??;氣候變化;時空特征;氣溫;降水
中圖分類號 P4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0-0129-05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Guizhou in Recent 30 Years
Ye Xiujia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 China)
Abstract: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in las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is an increase trend of temperatur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Bijie region, Liupanshui City, and Qianxinan Prefecture;while there were areas with rising slowly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Guiyang, northern Qiannan Prefecture. (2) There was a decreased trend of the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from east to west. (3) There are opposite trends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e rate of change of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faster in eastward than that in westward, while the rate of change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s faster in westward than that in eastward. (4)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s in Bijie City,Liupanshui City,Anshun City,and Qianxinan Prefecture are relatively large,with small changes in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Key words:Guizhou Province; Climate chang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氣候變化對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1-3]。在全球變化中,氣候系統(tǒng)變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氣和海洋的變暖引起積雪和冰川量減少,導致海平面上升[4]。貴州高原屬于典型喀斯特地區(qū),且位于珠江上游和長江中上游的生態(tài)屏障區(qū),研究其在全球變化的大背景下的氣候變化,有助于采取具體措施,促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
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
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廣泛影響,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的氣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以年均氣溫升高的趨勢最為明顯,總體上升了0.5~0.8℃[5]。我國是全球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qū)之一,尤其是近50年以來年平均地面氣溫總體升高了1.1℃,年均增溫速率接近0.22℃/10a[6]。在空間上,年均氣溫變化也呈現(xiàn)著明顯的區(qū)域差異,在全國整體氣溫呈上升趨勢的情況下,四川盆地、四川云南交界地區(qū)呈現(xiàn)出小幅度降溫趨勢,而降水變化的區(qū)域差異,表現(xiàn)為在我國中東部多個區(qū)域有下降的趨勢[7]。
貴州省地處亞熱帶的低緯云貴高原地區(qū),總面積12.7×104km2,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貴州地形復雜,氣候復雜多變,自然災害頻繁,加之喀斯特石漠化環(huán)境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變化及人類對生態(tài)的影響作用不斷加深,極易影響植物多樣性特征[8-9]。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旱澇、寒暑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fā)生[10]。姚正蘭等人利用遵義市紅花崗區(qū)1951—2000年這一期間的氣溫數(shù)據(jù),對遵義市近50年來的年均氣溫變化和年際變化作出了十分全面的氣候變化分析,在此次研究發(fā)現(xiàn)遵義市近50年來年均氣溫、年均最低氣溫呈現(xiàn)出了線性上升趨勢[11-12]。在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這一大前提下,不同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面對氣候變化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響應。本文采用1981—2010年貴州省27個地面氣象站的年均氣溫和年均降水量的觀測資料,對近30年來貴州省氣候變化趨勢的時間和空間特征進行了相應的科學分析,旨在對貴州省區(qū)域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所幫助。
3 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方法
3.1 研究區(qū)概況 本次研究以貴州省作為研究區(qū),貴州省內(nèi)下分為遵義市、銅仁市、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六盤水市、畢節(jié)市、安順市、貴陽市這9個地州市(圖1)。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部的云貴高原東麓和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區(qū)內(nèi),屬我國第二階梯東部邊緣的一部分,緯度位置位于東經(jīng)103°30′~109°30′,北緯24°30′~29°13′。全省總國土面積17.6萬km2,其中山地占61.7%、丘陵占30.8%、山間平壩占7.5%。貴州省地形西高東低,整體海拔高度介于100~2800m,最高峰位于貴州省西部地區(qū),海拔為2901m,最低處位于東南部地區(qū),海拔為148m。貴州省的主要地貌類型主要為喀斯特地貌,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年降雨量十分充沛,且氣象災害頻繁,因貴州省屬于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fā)地,每年受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占GDP的6%~7%,其中氣象災害占80%以上。
3.2 數(shù)據(jù)來源 本報告所用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1981—2010年貴州省27個地面氣象站點的年均氣溫和年均降水月數(shù)據(jù)資料,數(shù)據(jù)由中國氣象數(shù)據(jù)共享網(wǎng)所提供。對氣象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獲得近30年來貴州省的年降水數(shù)據(jù)和年均氣溫數(shù)據(jù)。
3.3 研究方法
3.3.1 氣候要素時間變化率 以氣候要素為因變量、時間要素為自變量,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Y=A+BX(其中Y為氣候要素值,X為時間要素)回歸系數(shù)B(正/負)的大小表示氣象要素的時間變化速率。
3.3.2 反距離權重(IDW)空間插值法 反距離加權插值,也可以稱為距離倒數(shù)乘方法。局部插值——區(qū)域面降水的反距離權重空間插值,計算一個格網(wǎng)結點時給予一個特定數(shù)據(jù)點的權值與指定方次的從結點到觀測點的該結點被賦予距離倒數(shù)成比例。
設空間待插點為P(xp,yp,zp),P點鄰域內(nèi)有已知散亂點Qi(xi,yi,zi),i=1,2,…,n,利用距離加權反比法對P點的屬性值Zp進行插值。其插值原理是待插點的屬性值是待插點鄰域內(nèi)已知散亂點屬性值的加權平均,權重的大小與待插點與鄰域內(nèi)散亂點之間的距離有關,是距離的k(0≤k≤2)(k一般取2)次方的倒數(shù)。其表達式如下:
[Zp=i=1nzid2i/i=1n1d2i](1)
其中,di為待插點與其鄰域內(nèi)第i個點之間的距離。
4 結果與分析
4.1 氣象要素的時空變化
4.1.1 氣溫的年際變化 1981—2010年貴州省年均氣溫變化呈上升趨勢,平均每5年氣溫升高0.14℃,其中在2005年時達到最高溫達17.51℃,最低溫出現(xiàn)在1996年,為15.18℃(圖2)。與其他年份相比較,2005年增溫明顯,與2004年的年際溫差達到1.07℃。
研究期間,貴州年均氣溫有明顯的階段性。1981—1990年間年均氣溫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初期呈下降趨勢,中期開始快速上升(圖3)。
1991—2000年間年均氣溫前期呈線性下降趨勢,而1996年達到研究期間的最低氣溫(15.18℃)后年均氣溫才有所回升(圖4)。
在2001—2010年間年均氣溫呈下降趨勢,但在2001—2005年間中貴州省年均氣溫呈階段性上升的趨勢,并在2005年達到這一階段中年均氣溫的最高值,而后氣溫迅速下降,并在2008年達到這一階段年均氣溫最低值,之后氣溫開始有所回升(圖5)。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貴州省近30年來的年均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都有顯著升高趨勢,同1986年以前相比,極端寒冷事件出現(xiàn)頻率明顯減少,暖冬現(xiàn)象更加明顯。
貴州省年平均氣溫變化速率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圖6),表現(xiàn)為以貴陽和黔南州中部為中心,向四周逐步上升,且貴州西部地區(qū)年均氣溫的整體上升速率大于東部地區(qū),貴陽市、黔南州、安順市、銅仁市西部、黔東南州地區(qū)的年均氣溫呈下降趨勢,升溫速率均在0℃/a或以下,特別是貴陽市年均升溫為-0.10℃/a,畢節(jié)市、遵義市、銅仁市東部、黔東南州大部分、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安順市南部年均升溫速率都在0℃/a以上,尤其在畢節(jié)市西部年均氣溫上升明顯,達到0.15℃/a。銅仁市年均氣溫差異較大,其東部年均升溫在0℃/a以上,其西部年均升溫在0℃/a以下。
4.1.2 降水量的年均變化 近30年來貴州年均降水量以年均3.31mm的幅度在下降(圖7)且年際變化大。1981—2010年貴州省年均降水量變化在900~1300mm上下波動,在1989年時達到研究期間的最小值為928.25mm,年均降水量超過1300mm的年份為1997年和2008年,分別為1317.62mm和1300.72mm,此外,1982年、1983年、2000年的年均降水量也接近1300mm。貴州省年均降水量均高于900mm,降水量豐富,且年際間降水變化大。近30年來貴州年均降水量以年均3.31mm的幅度的趨勢線性下降(圖7)。
貴州省年均降水變化呈每10年的周期性的變化,在1981—1990年時貴州省年均降水正處于一個相對的少雨期,在此時期中省內(nèi)年均降水量呈線性下降的趨勢,年均降水量的極大值出現(xiàn)在1983年,而極小值在1989年(圖8)。
到了1991—2000年時貴州省處于一個相對多雨的時期,在此時期中貴州省的年均降水量豐富,洪澇頻繁,因此近30年的年均降水量的最大值也在此期間內(nèi)(圖9)。
而進入21世紀后貴州省又處于一個相對少雨的時期,在這期間貴州年均降水量逐年降低,在2000—2010年這10年間貴州省曾多次出現(xiàn)強度較為嚴重的干旱,年均降水量呈線性下降的趨勢(圖10)。
貴州省年均降水變化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由東北向西南逐步降低(圖11),在黔西南州、六盤水市、畢節(jié)地區(qū)的西部年均降水變化速率最?。?5mm/a),本省年均降水變化速率最大(2mm/a)的地區(qū)主要有2處,分別為遵義市、黔東南州、銅仁市這3地的交界處和黔南州的西南部,畢節(ji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黔西南州這四個地區(qū)的年均降水變化速率均在0mm/a以下,貴陽市、銅仁市、黔東南州、黔南州、年均降水變化速率均在0mm/a或以上。遵義市年均降水變化速率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在黔南州中,有2處分別為年均降水變化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黔南州的中部與黔東南州的交界處年降水變化達到最小值(-5mm/a),黔南州的西南部與廣西省交界處降水變化達到最大值(2mm/a)。
在年均降水變化速率和年均氣溫變化速率方面,氣溫和降水的相關性體現(xiàn)在空間上的變化速率不同,年均降水的變化速率主要表現(xiàn)為東快西緩,而年均氣溫變化速率則與年均降水相反表現(xiàn)為西快東緩。在貴州西部的年均氣溫變化速率大于0℃/a,部分地區(qū)更是達到氣溫變化速率的最大值(0.15℃/a),而年均降水變化速率卻與氣溫變化速率相反,貴州西部的年均降水變化速率均小于0℃/a,部分地區(qū)更是達到降水變化速率的最小值(-5℃/a)。
5 結論
本文采用貴州省1981—2010年地面氣象站點觀測資料,分析了貴州省年均氣溫和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特點,研究結果如下:
(1)研究期間,貴州省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每5年升高0.14℃;年均氣溫變化有顯著的地區(qū)差異,其中西南部的畢節(jié)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為年均氣溫上升的顯著地區(qū),而中部地區(qū)的貴陽、黔南州中部氣溫上升緩慢,1996年后上升顯著。
(2)研究期間,年均降水變化呈線性下降趨勢,年均下降幅度為3.31mm。年均降水變化趨勢呈自東向西逐步減少,在遵義市、黔東南州、銅仁市三地的交界處和黔南州的西南部的降水變化趨勢較大,而畢節(ji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黔西南州等地的降水變化趨勢最小。
(3)研究期間,年均氣溫和年均降水具有相關性。在年均降水和年均氣溫上,年均降水的下降趨勢伴隨著年均氣溫的升高而下降。2005年的年均氣溫達到研究期間的最高值,該年份的年均降水量相對較低。畢節(ji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黔西南州等地區(qū)年均氣溫增長幅度較大,年均降水變化率較小,尤其是在畢節(jié)市的西部地區(qū)年均氣溫變化最大,而年均降水變化最低。在空間上,年均降水量的空間變化速率表現(xiàn)為東快西緩,而年均氣溫的空間變化速率表現(xiàn)為西快東緩。
參考文獻
[1]IPCC Climate Change 2010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J].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14:169-1101.
[2]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J].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15:111-1207.
[3]孫瑞,吳志祥,陳幫乾,等.近55年海南島氣候要素時空分析與變化趨勢[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6,37(2):1-8.
[4]IPCC氣候變化2014綜合報告[J].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5:1-145.
[5]丁一匯,任國玉,石廣玉,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Ⅰ):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6,2(1):3-8.
[6]任國玉,郭軍,徐銘志,等.近50年中國地面氣候變化基本特征[J].氣象學報,2005,63(6):942-955
[7]葉金印,黃勇,張春莉,等.近50年淮河氣候變化時空特征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6,25(1):84-91.
[8]許丹.近50a貴州氣候變化分析[J].貴州氣象,2005,29(增刊):19-21.
[9]吳戰(zhàn)平,許丹.貴州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J].貴州氣象,2007,31(4):3-4.
[10]姚正蘭.遵義市近50年來氣溫的氣候變化特征[J].貴州氣象,2001,25(1):16-18.
[11]李丹,支崇遠.茅臺鎮(zhèn)近340年的氣候變化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9):2669-2671.
[12]秦大河.氣候變化科學與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7):874-883.
[13]阿多,熊凱,趙文吉,等.1960~2013年華北平原氣候變化時空特征及其對太陽活動和大氣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J].地理科學,36(10):1555-1564.
[14]盛茂銀,熊康寧,催高仰,等.貴州喀什特石漠化地區(qū)植物多樣性與土壤理化性質(zhì)[J].生態(tài)學報,2015,35(2):434-448.
[15]羅志遠,楊全明,吳剛.貴州省洪水特性及洪峰模數(shù)規(guī)律淺析[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09(02):8-1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