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英,代生成,李 麗,曾孟林,雷 雪,楊麗新,劉 樂,王 薇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失眠通常指的是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狀態(tài)障礙(難以入寐、寐中易醒、醒后不易再眠或時寐時醒、寐而早醒[1])。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雖不屬于危重疾病,但卻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且能加重或誘發(fā)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病等病癥的發(fā)生。國內大規(guī)模的問卷調查顯示我國成人失眠的患病率竟高達58 %,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的情況相似甚至更為嚴重(中國睡眠研究會,2006)[2]。耳穴埋豆是一項中醫(yī)護理操作技術,采用中藥王不留行,按壓在耳穴處,加以固定。通過刺激耳郭上的穴位,以調整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操作方法。隨著失眠人群的日益增多,耳穴埋豆治療失眠癥的方法在臨床上使用也越來越廣泛。筆者應用耳穴埋豆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34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78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2015年1月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推拿科住院病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由于身體等因素原因,脫落7例,最后實際觀察71例,試驗組34例,對照組37例。試驗組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59.12±6.53)歲;失眠平均病程(6.13±2.28)a。對照組中,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齡(55.76±8.11)歲;失眠平均病程(6.77±3.08)a。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采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修訂版(CCMD-3)中有關原發(fā)性失眠的診斷標準[3]。①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fā)于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適、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失眠障礙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并持續(xù)1個月以上;③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心理障礙的一部分。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中醫(yī)失眠的診斷和辨證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有關“不寐”病的診斷[4]。①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甚至徹夜難眠;②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癥;③經(jīng)多系統(tǒng)和實驗室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④失眠癥候陰虛火旺型標準: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手足心熱,頭暈耳鳴,心悸,健忘,顴紅潮熱,口干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①符合中醫(yī)診斷以及陰虛火旺型癥候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的患者;②年齡在18歲~80歲之間(含18歲及80歲),性別不限;③本人知情同意,且愿意接受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①凡是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發(fā)熱咳嗽等,以及由于外界環(huán)境干擾因素引起者除外;②耳部皮膚破損、化膿患者除外;③年齡在18歲以下或80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除外;④患者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肺、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的嚴重原發(fā)性疾病,以及有精神疾病癥狀的患者除外。
對照組給予中醫(yī)常規(guī)護理。中醫(yī)常規(guī)護理:①保持病房安靜,濕溫度適宜,體位舒適,睡前關燈。②護理操作盡量不安排在夜間,盡量減少對患者的干擾。③睡前不要飲咖啡和濃茶,可適量飲用溫牛奶。④睡前協(xié)助患者用溫水泡腳。⑤睡前避免在床上看書、看報,以免產生興奮情緒難以入睡。⑥針對造成患者睡眠障礙的原因進行心理疏導。護士要準確、細致觀察患者情緒的細微變化,加強溝通和交流,了解其內心所想,同時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對疾病的轉歸做到心中有數(shù)。
試驗組在中醫(yī)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耳穴埋豆治療。耳穴埋豆治療:①取穴:心、腎、神門、皮質下、交感、內分泌。②操作方法:患者仰臥或坐于床上,暴露耳部皮膚,選取雙側耳部心、腎、神門、皮質下、交感及內分泌穴(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和定位》GB/T13734-2008)。用75 %酒精消毒穴位,待干,探棒探壓選穴,覆貼以0.4 cm×0.4 cm膠布,膠布內嵌入王不留行籽一顆,王不留籽壓于穴位上方,以膠布固定。③按壓方法:逐漸對位于穴位處的王不留行籽施加壓力,根據(jù)病情、體質虛實以及患者耐受情況選擇刺激程度,以產生酸、麻、脹、痛感及灼熱感為宜。每天按壓6次,每穴3 min~5 min。④療程:1周更換2次,4周為1療程,療程前后觀察療效。
兩組治療前后睡眠狀況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5],選取其中4個相關因素進行比較,包括入睡時間,睡眠間醒來時間,整個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總時間/床上時間×100 %)。
參照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判定。臨床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 h 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飽滿;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 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3.4.1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試驗組在入睡時間、睡眠間醒來時間、整個睡眠時間以及睡眠效率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3.4.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伴隨著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們工作壓力加大和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失眠已成為影響現(xiàn)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失眠在《內經(jīng)》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與心、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其病理機制為機體的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和,以至心神被擾,神不守舍[7]。如《靈樞·口問》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鼻宕t(yī)家林佩琴《類證治裁·多寐》述:“不寐者,陰虛陽盛之物?!笨梢?,陰陽失和與失眠的關系密切。陰虛火旺失眠在失眠患者中比重較大,故本次選取陰虛火旺失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耳穴埋豆以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和臟腑學說為理論基礎,屬中醫(yī)外治范疇?,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睡眠中樞的神經(jīng)細胞的興奮與抑制的平衡被破壞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8]。據(jù)相關臨床報道刺激耳穴的機制就是通過經(jīng)絡、神經(jīng)、體液的調節(jié),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進而達到鎮(zhèn)靜、安神、止痛的目的[9]。耳穴是耳郭表面與人體臟腑經(jīng)絡組織器官相互溝通的部位,同五臟六腑的生理病理息息相關。《靈樞·口問》便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之說。失眠的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失和,故治療重在調和陰陽、氣血。陰虛火旺型失眠主要病機為心陽上亢,虛火內擾,神明不安[10],腎陰虧損,不能上濟于心,心腎不交則不寐。本研究所采用心、腎、神門、皮質下、交感、內分泌為主穴,其中心、腎具有滋腎陰、降心火之功,皮質下穴對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交感穴、內分泌穴對內臟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刺激神門穴則能起到寧心安神、開郁散結的效果[11]。諸穴合用,共奏滋陰降火、寧心安神之功。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PSQI值可以看出,組內實驗前后比較均有所改善,但試驗組在入睡時間、睡眠間醒來時間、整個睡眠時間以及睡眠效率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耳穴埋豆適用廣泛、簡單易行、副作用少的優(yōu)點,且結果顯示,加用耳穴埋豆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治療,并具有無成癮性及藥物依賴性,療效可靠持久的優(yōu)勢。因此耳穴埋豆是中醫(yī)治療陰虛火旺失眠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 聰,宋詠梅.失眠陰虛火旺證因子分析[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8(6):521-522.
[2] 黃任之,李衛(wèi)暉,佘麗珍,等.慢性失眠的病理機制:腦電生理和影像學證據(jù)[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39(9):975-980.
[3]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32.
[5] 張 平,杜文海.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的實際應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1,5(4):35-36.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86-187.
[7] 唐旭麗,鄧 旭.中藥浴足聯(lián)合隔姜灸對腦卒中睡眠障礙的護理干預研究[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5,24(8):8-9.
[8] 徐 征,朱麗群.耳穴埋豆治療慢性肝炎伴失眠癥患者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0):2880-2882.
[9] 向玉春.磁珠耳穴貼壓治療失眠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0,24(5):114-115.
[10] 宋詠梅,陳 聰.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方劑的藥性組合模式[J].中成藥,2015,37(7):1630-1632.
[11] 田阿芳.針刺神門為主配合心理護理治療失眠6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0,1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