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顏
小學語文教學是鍛煉學生母語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內容,學生在朗讀文章的過程中不僅涉及學生對相關漢字的認知,更涉及語音語義的掌握情況。通過對小學生朗讀水平的判斷和分析,就能夠充分地反映出小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情況的高低。因此,小學階段的朗讀教學可以稱得上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視。就目前小學階段語文朗讀教學而言,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小學生在朗讀方面存在障礙,嚴重影響了其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為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研究對象,圍繞小學生朗讀障礙影響因素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并在以上探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小學朗讀教學的優(yōu)化建議。
小學生朗讀障礙的影響因素
受周圍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需以普通話為標準語言對學生開展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在課上用普通話教授學生語文知識以及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更要求學生能夠在普通話語音標準的范圍內掌握好語文中字、詞、句的語音和語感。但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qū)的大國,各地區(qū)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區(qū)域極具特色的方言,這就在無形當中對學生標準化的普通話朗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普通話普及不全面的偏遠地區(qū),一些小學生自小就成長在方言環(huán)境當中,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當中都習慣以方言進行與人之間的交流,這對于小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的標準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學生無法讀出正確的語音,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南方人普遍存在“四”“十”語音混淆的情況。
受教學不完善的影響
朗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朗讀障礙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不完善。具體表現為,在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下,一些語文教師為片面追求語文教學成果,無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培育的目標要求,將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上,忽視了以語文朗讀能力為代表的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此同時,受地域環(huán)境以及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朗讀教學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了學生朗讀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教育引導下,小學階段語文教師認識到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朗讀教學經驗,因而對學生的語文朗讀訓練缺乏目標性、規(guī)劃性,且對各種朗讀教學方法存在引入不當的情況,導致朗讀教學活動極容易陷入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造成學生朗讀中的訓練實效性不足,導致學生朗讀障礙的產生。
完善小學生朗讀教學的建議
構建標準的語言環(huán)境
以普通話為主的標準化語言環(huán)境的構建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音準、語態(tài)的掌握和規(guī)范化。為此,各區(qū)域應加快普通話的普及工作,尤其是那些處于偏遠地區(qū)的農村,更要在當地文化、教育部門的協同作用下加快普通話的推廣力度,使當地人都能夠會說、說好普通話。同時,在開展語文家園共育的過程中,教師更是要將學生語言、語音的規(guī)范化教學作為其共育的重點,通過講解普通話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家長對于普通話家庭語言環(huán)境構建的重視。此外,語文教師還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帶頭引導作用,在不斷提升自身普通話水平的基礎上,在課上以流利的普通話對學生開展語文課文的朗讀教學,在課下更要用普通話來與學生進行頻繁的溝通,促使學生能夠將普通話的學習日?;?,為學生的成長和朗讀學習構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提升朗讀教學質量
在學生朗讀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首先要轉變思想、提升認識,要求語文教師能夠在小學階段語文新課改的倡導下,努力掙脫傳統(tǒng)應試教學理念的束縛,認識到對學生進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意義,從而結合語文朗讀教學的各項優(yōu)勢作用,能夠自主地將語文朗讀教學放在其教學的首要位置上并予以認真對待。其次,學校要針對朗讀教學的特點,組織專家加強對語文教師朗讀教學技巧、方法的培訓,提升語文教師的朗讀教學能力,使教師能夠在對多媒體、小組合作、活動設置等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上實現朗讀教學質量的提升。最后,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學習實際,為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朗讀教學活動。如,選取散文、詩歌、敘事等不同的文體類型,要求學生進行辨析式朗讀,以此來區(qū)分不同文體的朗讀情感;開展朗讀比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結合小學階段的認知情況,選取簡單的繞口令,讓學生進行口語鍛煉,增強學生對相似字的語感掌握能力。通過這些方式達到完善小學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目的,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實現朗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