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玲
小學語文是以語言文字為教學內(nèi)容的學科,課文展示給學生的是由一個個字詞組成的文字,每篇課文都有重點字和重點詞語,這些字和詞語都有一定意義,也有一定的情感,它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對事物的看法和態(tài)度。因此,從文中的表達的重點詞句著手深入品析字詞,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解讀文本和理解文章內(nèi)容,對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至關(guān)重要。
有效品析,深化情感
語文閱讀教學,只有引導(dǎo)學生咬文嚼字,才能讓學生領(lǐng)會到文本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讓學生與文本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所以要實施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要落實語言文字的訓(xùn)練,我們必須做到“重錘敲打關(guān)鍵詞句”。
在聯(lián)想中品析
用聯(lián)想的方法品析句子,把句子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教師要把握住句子中一些關(guān)鍵的詞語,引導(dǎo)學生進行大膽聯(lián)想,這是行之有效的品析句子的方法。
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兩者如親人般的感情?首先要抓住文章重點句子,十三自然段的過渡句中有“親人”一詞,學生知道親人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在聽課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在讀書體會中看出老人與海鷗是親人?學生對親人這個詞雖然理解,但比較抽象。所以怎樣把它變得更具體些?我想由親人引入‘愛,一提起親人,就會想起媽媽溫暖的雙手,想起父親滿頭的白發(fā),引導(dǎo)學生回憶與親人間的點點滴滴,自然就會說到愛,說老人與海鷗像親人,有著濃濃的愛。
所以讓學生閱讀文章,從哪里可以看出老人愛海鷗?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和富有激情的導(dǎo)入,此刻,親人的形象及與親人間發(fā)生的感人的事就會浮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從而使學生領(lǐng)會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相伴相隨,為學習兩者不能分離的情誼奠定了基礎(chǔ),也為海鷗送別老人的動人一幕埋下伏筆。同時,在品味詞句的過程中,學生也領(lǐng)悟到了作者對字詞運用的功力。
善用想象
想象往往能引起心靈的活動,在品詞析句時我們要善于運用“想象”。讓學生對文章的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進行猜測、思索、理解,體會作者寫文章時所要表達的人物的思想活動。
教學二年級的“從現(xiàn)在開始”一課,如果讓學生用語言來表述對“萬獸之王”的理解相對困難,所以就讓他們從已有的認知水平入手,變解詞為談話,問他們:“你想當萬獸之王嗎?為什么?”學生就會說出“在森林里萬獸之王是老大,說話最算數(shù)”等。這就使學生理解了下文中“雖然‘貓頭鷹和‘袋鼠的命令動物們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聽”的原因。
在朗讀中升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理解文字含義的一種方式。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能充分理解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如在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有這樣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我把這段話出示在電子白板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理解的,從中有什么體會。此時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生1:父親是用“手”在“挖”,看出挖得非常辛苦,讓我感覺到父親的勞累。學生2:有四個表示時間的句子,說明父親長時間挖掘。緊接著我追問: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還要分時間段寫?此時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學生:我覺得父親挖的時間很漫長。再追問: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又會有什么樣的體會?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并表達出父親當時的心理活動。
教師引導(dǎo)學生變換不同的語氣朗讀句子,學生從讀中體會作者的寫法和要表達的內(nèi)心感受。在朗讀中品詞析句內(nèi)涵。
在換詞中領(lǐng)悟
在學習《老人與海鷗》一課時:“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贝藭r我示范朗讀,然后讓學生找出這段話中描寫海鷗動作的字是哪個字?學生很快找出是“撲”字。我再問:你能試一試把“撲”換成別的字而不改變句子的意思嗎?有的學生很快說出用“飛”字,我再追問:“飛”和“撲”哪一個好?好在哪里?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理解了“撲”字,朗讀也就理解得透徹真切,感人之處油然而生。作者的用詞恰當生動,印在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領(lǐng)悟到了用詞的精妙。
結(jié)語
總之,文章的品詞析句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對語言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掌握這種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因此,品詞析句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