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
中風后失眠是指中風后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出現睡眠的質或量不足的一種病癥[1],可由生理、心理、環(huán)境及社會等多方面綜合因素造成,嚴重的失眠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恐懼,妨礙自身社會功能,更會影響到患者神經功能的康復與轉歸,使中風癥狀加重,從而導致致殘率與病死率增加。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依靠服用鎮(zhèn)靜藥物,并有逐漸加大劑量的趨勢,導致部分患者對安眠藥物產生依賴性和耐藥性。本研究采用耳穴埋豆聯合中藥濕敷的方法,對中風后失眠的患者進行療效觀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6月收治我科的中風后失眠患者。納入標準: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關于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要點”制定的腦卒中(中風)標準[2];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關于失眠的診斷標準[3];意識清楚,能配合研究者;耳部、雙小腿及雙足部皮膚完好無破損、無皮疹;發(fā)病前無睡眠障礙或僅有短暫性睡眠障礙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或合并嚴重的心腦腎疾病患者;惡性高血壓者;近期應用過精神類藥物或診斷為伴隨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對中藥過敏者。脫落標準:治療過程中皮膚出現過敏者;治療期間病情突然加重而出現昏迷者;觀察記錄不完整、資料不全,無法判定治療或護理效果者;對治療不耐受而自行要求中途停止者。共50例納入研究,男29例,女21例。年齡50~80歲;病程15~180天。將5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遵醫(yī)囑給予阿普唑侖睡前口服,每晚1片,并實施相應的腦卒中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護理操作盡量集中在白天進行,夜間動作輕柔,避免噪音,保持安靜;囑患者睡前避免劇烈活動,可用溫水泡腳,晚餐不宜過飽,保持情緒穩(wěn)定及舒適的體位;肝郁化火、痰熱內擾者,室溫不宜過高,光線柔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陰虛火旺者,衣被不宜過暖,勤觀察汗出情況,汗后及時更換衣被;心脾兩虛者睡前可予背部按摩,促進睡眠;加強與患者之間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消除焦慮、緊張的不良情緒。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耳穴埋豆聯合中藥濕敷的方法。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做好相關健康宣教,說明目的、意義及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
耳穴埋豆:根據中醫(yī)辨證施護[4],將中風后失眠分為:肝郁化火、痰熱內擾、陰虛火旺、心脾兩虛4種癥候,選取神門、皮質下、腦、內分泌為主穴。肝郁化火者取配穴:肝、心、膽;痰熱內擾者取配穴:脾;陰虛火旺者取配穴:心、腎;心脾兩虛者取配穴:心、脾、胃。一般選取5~7個穴位,選用探針按壓穴位,以酸麻脹痛為得氣感,用75%乙醇局部消毒,然后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對準穴位貼敷,并用手指按壓,按壓力度根據患者病情、體質虛實和耐受情況而定,按壓頻率為每日 8:00、12:00、16:00 共 3 次,每次按壓5 min,兩耳交替治療,每天更換,同法取穴。留籽期間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潰破及其他不適,膠布有無脫落,如有脫落及時更換。
中藥濕敷:自擬中藥方(活血通絡湯劑),將中藥溫熱至40°C左右,用濕毛巾浸滿中藥,濕敷于雙小腿及雙足,外包裹治療巾保暖保溫,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療14天。操作過程中注意避免燙傷患者,且隨時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如頭暈、胸悶、濕敷處皮膚感覺痛癢等,應立即停止治療。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第14天后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5]判斷療效。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等7個條目,以總分衡量睡眠質量的總體水平,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目前以PSQI>7分作為確定我國成人睡眠質量問題的劃界值。愈后等級分為:痊愈:PSQI<7分、失眠癥狀消失;顯效:減分率(50%~75%)、失眠癥狀明顯好轉;有效:減分率(25%~49%);無效:減分率<25%,失眠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睡眠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比較見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PSQI分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PSQI分數治療7天、14天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7天 治療14天觀察組 25 18.28±5.64 11.25±4.21 5.31±2.64對照組 25 18.77±4.81 15.66±5.12 8.36±3.36 t 0.331 3.326 3.569 P 0.742 0.002 0.001
2.2 兩組患者于治療14天后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觀察(例,%)
現代醫(yī)學治療中風后失眠一般采用鎮(zhèn)靜催眠和抗抑郁類藥物治療,但由于該類藥物僅能保證患者一時的睡眠,而無法長期改善睡眠質量,且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可出現健忘、消化功能減退、易成癮等毒副作用,對患者身心均不利,同時停藥后還可出現程度不同的戒斷反應,因此單純依靠藥物治療效果并不令人滿意。近年來,人們更多地注重非藥物治療,如傳統(tǒng)中醫(yī)護理技術中的耳穴埋豆和中藥濕敷,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接受和普遍應用。
耳穴埋豆是以中醫(yī)的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根據辨證取穴的原則,通過刺激腧穴、經絡的傳導作用,通過末梢神經傳導到大腦皮層的相應區(qū)域,引起大腦網狀結構的正常有序化激活和抑制,從而使病理性睡眠向正常的生理性睡眠轉化。《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人體各臟腑器官在耳廓上皆有相應代表區(qū),并有規(guī)律的分布在諸耳穴上,所以刺激相應的耳穴能很好地調整相應臟俯的功能,調和全身十二經脈的氣血[6]。本研究則是通過選取神門、皮質下、腦、內分泌為主穴,配以心、肝、脾、胃、腎等穴位,其中肝主筋[7],有舒筋止痛、疏肝理氣的功能;心主神志,心主血脈,中醫(yī)有“氣行血則行”、“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之說,心穴有疏通經脈、寧心安神之功;脾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肌之功,可以調整脾胃功能;神門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安眠之功,給與一定的刺激,達到調節(jié)臟腑功能,平衡陰陽,達到改善睡眠狀況的目的。
中藥濕敷療法,則是根據中醫(yī)辨證論治[8]的原則、經絡傳導理論和臟象學說以及西醫(yī)學的皮膚黏膜吸收與物理刺激原理,借助藥力和熱力直接透皮入穴,可使患者雙下肢及足部毛細血管擴張,藥力直達全身,達到鎮(zhèn)靜安神寧心之效,是傳統(tǒng)中醫(yī)外治。二者協(xié)同可利用滲透的力量或借助溫度透入體內,避免了直接口服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因此用藥較為安全。但該方法見效較鎮(zhèn)靜安眠類藥物緩慢,需要患者的理解與配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耳穴埋豆聯合中藥濕敷對中風后失眠患者治療第7天和第14天后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說明傳統(tǒng)中醫(yī)護理方法對輔助中風后患者失眠的效果較好,劉素芳等[9]的研究也證實了耳穴埋豆對改善中風后失眠有一定的效果,其具有操作簡單且無創(chuàng)、效果良好、有效率高、無成癮性、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是患者樂意接受的治療方法,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還應擴大樣本量,針對不同辯證類型的中風患者作更進一步地深入研究,以觀察其臨床效果。
〔1〕汪燕,梁發(fā)俊,肖偉.中風后失眠的中醫(yī)診療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2015,27(1):128-130.
〔2〕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項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6):379-380.
〔3〕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4〕吳楚燕.腦卒中后失眠癥的中醫(yī)辨證施護[J].護理研究,2017,31(2):210-211.
〔5〕劉賢臣,唐茂琴,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103-107.
〔6〕李倩雯,張震坤.歸脾湯結合耳穴貼壓療法對心脾兩虛型亞健康失眠患者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8):122-125.
〔7〕黃麗春.耳穴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60-132.
〔8〕陳惠玲,林紅霞,陳汝文,等.中藥足浴對中風后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3):67-69.
〔9〕劉素芳,張遠玲,李霞,等.耳穴埋豆配合放松訓練對中風后失眠的護理療效觀察[J].安徽醫(yī)藥,2017,21(11):213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