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杰
人們常常會感慨個體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差別。盡管這一感慨在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xué)的背景中能夠獲得新的意涵,這并非現(xiàn)代人所發(fā)明的獨有專利。雖然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xué)告訴我們,地球僅僅是太陽系中的一個星球,太陽僅僅是銀河系數(shù)千億恒星中的一個,銀河系之外則另有浩瀚無邊的宇宙,但我們今日所見所感的天地和星辰,與古人之所見所感,并無明顯的區(qū)別。僅憑借人之所見所感,而不需顯著依靠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xué)知識的想象,人們已足以感知到,與在時間和空間上無限的宇宙相比,生不過百年、行不過萬里的個體生命實在太過渺小。陳子昂的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以及李白的文“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足以表達古人對這一懸殊對比的體認和感慨,這一感慨在現(xiàn)代世界同樣并不鮮見。然而一些人在這一感慨上更進一步,認為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導(dǎo)致了人生命的虛無或無意義。支持這一觀點的當代分析倫理學(xué)家也提出了一些論證,試圖為這一觀點提供相應(yīng)的倫理學(xué)基礎(chǔ)。
本文試圖論證,這一觀點并不成立,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并不會導(dǎo)致人生命的虛無或無意義。在正式討論這一問題之前,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作稍微的說明。第一,本文所討論的是個體生命的意義和虛無,而非作為整體的人類存在的意義和虛無,二者雖然有相互的關(guān)聯(lián),但顯然是不同的問題。當本文提到人生命的意義和虛無時,這里的“人”所指的是某一人類個體,而非人類整體。第二,人們經(jīng)常會因失戀和事業(yè)失敗等生命中的重大挫折而生出生命的無意義或虛無感,甚而做出輕生的舉動。本文所討論的并非這些由特殊情境所導(dǎo)致的無意義,而是較為一般的無意義,與人的價值和世界的某種較為一般的關(guān)系,即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有關(guān)。第三,人的生命中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價值,生命意義的價值僅屬于其中一種價值①,與快樂、道德等價值均不同。設(shè)想有人選擇進入與諾奇克(Robert Nozick)所構(gòu)想的“體驗機器”(experience machine)[1](P42-45)類似的“快樂機器”,從中源源不斷地獲得快樂,我們不會就此斷定,此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與之類似,設(shè)想有人從未違反殺人、行騙等道德禁令,也不時施舍路邊的乞丐,但將每日時光浪費在觀看肥皂劇上,我們也不會認為此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
根據(jù)上述第三個方面的說明,本文希望討論的主要觀點,即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導(dǎo)致了人生命的虛無或無意義,能夠分為兩類。第一類較強的觀點認為,渺小的人與無限時空的這一對比使得人生命的全部價值變得虛無,從而導(dǎo)致了人生命的無意義。這類觀點否定了包括生命意義的價值在內(nèi)的人生命的全部價值,可將其稱作虛無論。第二類相對較弱的觀點認為,渺小的人與無限時空的這一對比,導(dǎo)致了人生命的無意義。這種觀點僅否定了生命意義的價值,可將其稱作無意義論。本文將首先在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分別討論支持虛無論和無意義論的三種觀點,論證其共同的問題在于“訴諸無限的謬誤”;然后在第四節(jié)討論與價值理論和元倫理學(xué)相關(guān)的虛無論和無意義論,并以帕斯卡之賭表明,從后果來看,相信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存在是更好的選擇。
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時,他發(fā)現(xiàn),在悠悠天地中,古人的努力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已成廢墟,他所“愴然而淚下”的,正是其自身相對于無限浩瀚時空的有限和渺小這一事實。陳子昂并未據(jù)此進一步否定生命的價值,托爾斯泰卻在注意到“早晚有一天,無論我曾經(jīng)立下怎樣的豐功偉業(yè),它們都會被世人遺忘,蕩然無存”[2](P17)這一事實之后,長期陷入虛無主義的困擾。
托爾斯泰的這一看法代表了支持虛無論的一種常見的觀點,這種觀點亦受到哲學(xué)家的關(guān)注:內(nèi)格爾(Thomas Nagel)在其經(jīng)典論文《荒誕》(The Absurd)中簡略論及這種觀點[3](P11-12),布瑞爾(Skott Brill)對這種觀點及內(nèi)格爾的論證有詳細的討論[4]。這種觀點認為,人生命的有限性意味著,渺小的人生命中的任何價值都限于一時一地的時空,無法在時間上永恒存在,也無法在空間上影響到全部宇宙。概言之,由于人生命的渺小存在必然或幾乎必然湮滅于無盡的時空,人生命中的任何價值都必然或幾乎必然是虛無的。
這一觀點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們希望自身生命中的某些價值能夠持續(xù)存在,并對他人和世界產(chǎn)生影響。進一步講,對不同種類的價值來說,人們對其在時空上的存在與影響也有不同的期望:當某人為街邊的乞丐買一餐飯時,她僅希望這一行為能讓乞丐吃飽這餐飯;人們?yōu)橛H人、戀人和朋友的付出,也僅希望讓所愛的人獲得一生的幸福;教師希望其所教授的課程影響聽課的下一代學(xué)生;從事思想和藝術(shù)工作的人們則希望其創(chuàng)作能夠影響同一領(lǐng)域的同行,進而影響特定文化中的全部同胞甚而整個人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價值的存在和影響需要在時空上足夠久、足夠大,以至于無限,以保證人生命的價值的存在。只要整個人類世界在個體死后仍能繼續(xù)存在而非立即滅亡,人的生命便能夠在無限的時空中留下一些有限的痕跡②。即使人生命的價值并非永恒的存在,相對于無限的時空僅是微小的塵埃,人生命的許多價值能夠留下一些有限的痕跡這一事實,已足以保證人生命的價值的存在。
支持虛無論的另一種可能的觀點由當代哲學(xué)家史密斯(Quentin Smith)提出,可簡單歸納如下[5]。由于宇宙時空是無限的,宇宙的總價值也是無限的。人的任何行為所產(chǎn)生的值都是有限的,無法改變總值為無限的宇宙的價值,因為無限的價值的總量并不隨有限的價值的增減而產(chǎn)生任何改變。因此,“任何事都是可允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語),任何事也都不是必需的。如果人做任何事情都無所謂,人的價值便是虛無的。
史密斯的觀點要更為復(fù)雜,涉及道德實在主義(moral realism)、與宇宙時間相關(guān)的物理學(xué)哲學(xué)問題、聚合的價值論(aggregative value theory)等理論,有學(xué)者在相關(guān)問題上進行了更為技術(shù)性的討論[6-7]。本文無意涉入這些討論,在此僅根據(jù)這一節(jié)稍早的論述提出以下的批評:史密斯訴諸人對宇宙價值總量的貢獻來論證人的價值的虛無,這一論證并不合理。如果好心人為街邊的乞丐買一餐飯的行為為乞丐解決了當下的饑餓難題,教師所教授的課程讓學(xué)生在知識上有所進步,從事思想和藝術(shù)工作的人們推進了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進步,即使這些行為所產(chǎn)生的有限價值無法對宇宙無限的總價值產(chǎn)生任何貢獻,這些行為已抵達了乞丐、學(xué)生、同行等目標對象并使其受益這一事實,同樣足以保證人生命的價值的存在。
上述兩種支持虛無論的觀點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二者均訴諸宇宙時空的無限性而不合理地得出“人的生命是無價值的”這一結(jié)論,本文將這種論證的謬誤稱作“訴諸無限的謬誤”。對前一種觀點來說,“訴諸無限的謬誤”表現(xiàn)在其將人的一些價值能夠產(chǎn)生永恒的影響視作人的價值存在的前提;對后一種觀點來說,“訴諸無限的謬誤”則表現(xiàn)在其將人的行為對總量為無限的宇宙價值產(chǎn)生影響視作人的價值存在的前提。然而我們并不需要訴諸無限以證明人生命的價值的存在。只要我們的行為能夠?qū)δ繕藢ο螽a(chǎn)生有限的影響,且這些影響能夠留存一段時間,人的有限生命便是有價值的。如果其他類似的論證訴諸其他形式的無限性以支持虛無論,我們能以類似的相應(yīng)理據(jù)將其歸入“訴諸無限的謬誤”,論證其訴諸無限的方法無法合理地證明人生命的價值的虛無。
如果上一節(jié)的論證成立,那么否定人生命的價值的虛無論便無法成立,人的生命并非全無價值。然而這無法確立生命意義的價值的存在,因其僅構(gòu)成人生命的所有價值的一部分。這一節(jié)將進一步考察支持“生命意義的價值不存在”的無意義論,即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導(dǎo)致了人生命的無意義。
如果生命意義的價值不同于人生命的其他價值,如何表達生命意義的價值之所在?一個自然的想法是,既然生命意義的價值表達了一個人生命的“意義”之所在,這一價值便比較重要,表達了此人相較于他人的不同之處。對愛因斯坦來說,其生命意義在于其所創(chuàng)立的相對論,而非其日常無數(shù)瑣碎的快樂。相對論構(gòu)成了愛因斯坦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價值,也顯著表明了其生命的不同之處,將愛因斯坦與其他人區(qū)別開來。因此,生命意義的價值區(qū)別與其他生命的價值之處在于其重要性,這一重要性將個體與他人區(qū)別開來。
關(guān)于個體的重要性,卡哈恩(Guy Kahane)提出以下觀點[8](P762-763)。如果人類不會滅絕,一個人只是無限的時間中無限數(shù)量的人類的一員,個體必然會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樣湮沒于人群之中,不可能脫穎而出而變得重要,必然碌碌于無限之眾生。如果人類在未來某一天滅絕,僅有極個別人能夠于數(shù)量近于無限的人類中脫穎而出。如果考慮到宇宙中其他類人的高等智慧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地球上的個體脫穎而出的可能性則變得更加渺茫,個體生命的不重要性(insignificance)便近乎是一個必然的事實。卡哈恩本人并未討論生命意義這一議題,然而我們可以基于卡哈恩關(guān)于重要性的上述觀點,以及生命意義與重要性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進一步推論出以下可能的觀點:如果個體的生命意義的價值在于其區(qū)別于他人的重要性之所在,而個體生命如卡哈恩所論不可能或幾乎不可能具備這種重要性,那么個體的生命必然或幾乎必然是無意義的。
本文對上述觀點的回應(yīng)如下。當我們討論生命意義的價值的重要性和不同之處時,我們需要明確,這一價值相對于什么是重要的、與什么相比是不同的。首先,當我們在討論某人的生命意義時,我們當然是在強調(diào)此人的生命相對于其他人生命的重要性和不同之處,但這種與他人相關(guān)的參照系并不需要延伸至無限時空中的所有人類,甚而其他類人的高等智慧生物。以相對有限的時空中的人群為參照,已足以保證個體生命中的某些價值的重要性和不同之處,從而保證個體生命意義的存在。其次,除上述涉及相對于他人的外部參照系之外,與生命意義相關(guān)的價值的重要性和不同之處同時也涉及個體自身價值的內(nèi)部參照系。當我們說相對論研究構(gòu)成愛因斯坦的生命意義時,我們部分是在表達相對論研究相對于愛因斯坦生命中其他價值不同之處和獨特的重要性。由此看來,與生命意義相關(guān)的價值的重要性和不同之處所具有的內(nèi)部涵義在一定程度上構(gòu)成了其外部涵義的基礎(chǔ)。
最后,如果我們進一步考察生命意義的價值的不同種類,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與生命意義相關(guān)的價值的重要性與不同之處所具有的內(nèi)部涵義是其較為主要的涵義,因為很多被視作生命意義的價值無法進行外部的比較。養(yǎng)育子女的父母和傳道授業(yè)的教師的生命意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其將他人(子女和學(xué)生)的幸福視作其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價值并為其無私付出,并不主要在于其子女和學(xué)生最終成長為與眾不同的重要的人。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生命意義的價值并不具有外部的涵義,我們?nèi)阅茉谝恍﹥r值上討論生命意義的人際比較,比如我們會認為,在相對論研究方面,愛因斯坦的生命比很多同時代的物理學(xué)家更有意義。這也不意味著個體自身認為具有獨特重要性的任何價值均能被視作其生命意義,因為正如沃爾芙(Susan Wolf)關(guān)于生命意義的論述所示[9](P43),個體對與生命意義相關(guān)的價值的判斷相對獨立于個體自身的看法。一個整日沉浸于數(shù)星星的數(shù)量的人的生命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在上兩節(jié)中,本文主要從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出發(fā),依次考察了這一事實所支持的兩類否定生命意義存在的觀點,即否定了人生命的全部價值的虛無論和否定了人生命意義的價值的無意義論。根據(jù)這兩節(jié)的論證,支持上述兩類觀點的三種論證所存在的問題可大致歸納為“訴諸無限的謬誤”,且無意義論對與生命意義相關(guān)的重要性的理解太過粗淺。支持這兩類觀點的一方或許會訴諸與這一事實相關(guān)的另一個常見的論證,這種論證較為完整的表述可見于諾奇克的經(jīng)典著作《哲學(xué)解釋》(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10](P600-605)。根據(jù)這一論證,人生命的某一價值A(chǔ)總需要以這一價值之外的另一價值B為基礎(chǔ),而價值B則需要以在B之外的價值C為基礎(chǔ),以至于無窮。人們吃飯、睡覺,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工作,工作是為了撫養(yǎng)子女,撫養(yǎng)子女是為了讓其健康成長,以繼續(xù)撫育下一代。同樣,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相對論,是為了讓下一代的世人和物理學(xué)家更好地理解宇宙世界,后來的物理學(xué)家努力工作,同樣是為了其下一代物理知識的進步。如此后推,以至于無窮。由于人生命的價值并不具備一個最終的基礎(chǔ),人的生命因缺乏最終的價值而變得虛無。
本文對此的回應(yīng)如下。首先,這一論證基本與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這一事實無關(guān),其所依賴的是與價值理論相關(guān)的以下觀點,即人的所有價值均無法構(gòu)成其自身的基礎(chǔ),僅具有工具性的價值,需要以外在于其自身的其他價值為基礎(chǔ),因而并非最終價值之所在。這一觀點很難成立。首先,在大部分時候,吃飯和睡覺確實僅具有工具性價值,但撫養(yǎng)子女和物理學(xué)研究卻并非為了可能陷于無窮后推的其他目的,僅為了子女本身的幸福,以及相關(guān)研究領(lǐng)域的繁盛③。其次,即使這一觀點能夠成立,也無法由此得出人的生命缺乏價值的虛無論觀點。虛無論所否定的是人生命中的所有價值具有內(nèi)在的(intrinsic)價值,而這一觀點僅否認人的生命中的所有價值具有最終(final)價值。這一觀點忽略了以下事實,即內(nèi)在價值和最終價值之間存在差別[11]。如果這一觀點希望為虛無論提供支撐,則需要另外提供論證證明,人生命中的所有價值均不具有內(nèi)在價值。然而人生命中的很多價值,如養(yǎng)育子女和物理學(xué)研究,均可能具有內(nèi)在價值。即使我們認同快樂主義者(hedonist)的觀點,將養(yǎng)育子女和物理學(xué)研究視作獲得快樂的手段,而非具有內(nèi)在價值之行為,虛無論最終仍然無法成立,因為對快樂主義者來說,快樂仍構(gòu)成人生命僅有的內(nèi)在價值。
至此,與虛無論和無意義論相關(guān)的討論已大致脫離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對比這一事實,涉及與人的價值相關(guān)的討論。支持虛無論或無意義論的一方最終或許會訴諸當代元倫理學(xué)討論的相關(guān)資源。根據(jù)以麥基(John Mackie)的經(jīng)典著作為代表的一種元倫理學(xué)觀點,如果人的價值的存在意味著價值的客觀存在,且價值如實在主義(realism)所論并非獨立于主體的客觀存在,那么人的價值便不存在[12]。由于生命意義的價值屬于人的價值之一種,既然人的價值不存在,生命意義的價值同樣不再存在。最終,在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的懸殊差異這一事實之外,元倫理學(xué)依然能夠為虛無論和無意義論提供可能的基礎(chǔ)。
本文接下來將引入帕斯卡之賭(Pascal’s Wager),以表明從后果來看,相信生命價值的存在是更好的選擇。
將帕斯卡關(guān)于上帝是否存在的信念的賭注稍作修改,依據(jù)信念和現(xiàn)實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我們可以繪制以下的表格,一共得到四種可能的后果:
?
當我們選擇不相信生命價值存在時,我們可能因生命價值事實上不存在而無得無失(后果D);也可能因為生命價值事實上存在而遭受嚴重損失,因為我們的這一信念會危及我們與各種具體價值(包括生命意義的價值)相關(guān)的信念和行動(后果C)[13]。當我們選擇相信生命價值存在時,如果生命價值事實上不存在,我們的處境有些類似于相信外在物理世界的存在、但事實上人不過是高階生物所操控的“缸中大腦”的形而上學(xué)處境。但在這一關(guān)乎價值的“虛幻世界”中,除了因信念與現(xiàn)實的不一致而遭受的輕微損失外,我們并未遭受其他損失,因為在各種具體價值上,我們?nèi)员С终娴男拍钚袆?,并相信自己能得到虛幻的價值回報(后果B)。在最后一種可能的后果中,我們顯然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因為生命價值在事實上和我們的信念中均存在(后果A)。最終,基于以上四種后果的比較,選擇相信生命價值存在的后果(A和B),整體上要優(yōu)于選擇不相信生命價值存在的后果(C和D)。由于生命意義的價值屬于人生命的價值之一種,帕斯卡之賭的結(jié)果同樣適用于生命意義的價值;另一方面,不難構(gòu)建類似的關(guān)于生命意義的帕斯卡之賭,證明選擇相信生命意義存在的后果同樣要優(yōu)于選擇不相信生命意義存在的后果[14]。最終,即使元倫理學(xué)討論能夠為虛無論和無意義論提供可能的基礎(chǔ),從后果來看,相信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存在,都是更好的選擇。
人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之間構(gòu)成的懸殊對比常常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文學(xué)家對這一事實多有討論,一些哲學(xué)家也試圖基于這一事實構(gòu)建論證,否定人生命的價值或生命意義的存在。本文的論證表明,由這一事實出發(fā),無法推出否定人生命的價值的虛無論和否定了人生命意義的價值的無意義論。支持上述兩類觀點的三個論證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訴諸無限的謬誤”,且無意義論對與生命意義相關(guān)的重要性概念的解釋并不合理。即使上述兩類觀點最終訴諸當代元倫理學(xué)對客觀價值的懷疑以為其提供支持,帕斯卡之賭表明,從后果來看,相信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存在是更好的選擇。
[注 釋]
①有人或許會基于意義與價值之間的近似含義,將生命意義等同于生命價值。這種解釋忽略了以下事實,即“生命意義”這一語詞通常是作為一個整體使用的,指涉人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價值(這一點下文第三節(jié)有詳論),而生命價值則泛指人生命中的所有價值。生命意義并不等同于生命價值,而是僅屬于其中的一種價值。
②舍夫勒(Samuel Scheffler)構(gòu)想了兩個思想實驗:世界末日場景(doomsday scenario)和絕育場景(infertility scenario),論證人們通常習而不察的對死后他人生命存在的信念構(gòu)成了人生命的諸多價值存在的必要條件。參見 Samuel Scheffler,Death and the Afterlif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③內(nèi)格爾對這種觀點亦提出了類似的批評,參見Nagel,“The Absurd”,p.12。
[1]Nozick,Robert. Anarchy,State and Utopia[M].New York:Basic Books,1974.
[2]托爾斯泰.懺悔錄[M].馬睿,譯.北京:中譯出版社,2010.
[3]Nagel,Thomas. The Absurd. Thomas Nagel.Mortal Ques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Brill,Skott.Does It Matter That Nothing WeDoWillMatterinaMillionYears[J].Dialogue,46(1),2007.
[5]Smith,Quentin.Moral Realism and Infinite Spacetime Imply Moral Nihilism.Heather Dyke ed..Time and Ethics:Essays at the Intersection[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6]Vohanka,Vlastimil and Vohankova,Pavla,On Nihilism Driven by the Magnitude of the Universe[J].Czech and Slovak Journal of Humanities(Philosophica),(1),2011.
[7]Almeida,Michael.Two Challenges to Moral Nihilism[J].The Monist,93(1),2010.
[8]Kahane,Guy.Our Cosmic Insignificance[J].Nous,47(2),2013.
[9]Wolf,Susan.MeaninginLife and Whyit Matter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10]Nozick,Robert.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1]Korsgaard,Christine.Two Distinctions in Goodness[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92(2),1983.
[12]Mackie,John. Ethics:Inventing Right and Wrong[M].New York:Penguin,1977.
[13]Kahane,Guy.If Nothing Matters[J].Nous,50(2),2016.
[14]Murphy,Jason Burke. Betting on Life:A Pascalian Argument for Seeking to Discover Meaning[J].The Monist,31(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