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花
【摘 要】目的:幽門螺旋桿菌參與于多種疾病的發(fā)生與進展過程中,在較為常見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胃癌等疾病中,幽門螺旋桿菌均發(fā)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目前,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多采用藥物治療,以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為主,以降低后期復發(fā)率。常用藥物治療包括單藥、二聯(lián)、三聯(lián)以及四聯(lián)用藥等,本文主要對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研究進展進行相關分析,旨在為今后的臨床實踐以及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幽門螺旋桿菌;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進展
【中圖分類號】R48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01
消化性潰瘍在臨床常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多發(fā)病,且患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目前的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率高達20%,對人民的身體健康具有嚴重威脅。幽門螺旋桿菌在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和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較重要的作用。因此,臨床對于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主要以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為主,常見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屬于目前較為有效的措施[2]。本文,現(xiàn)將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現(xiàn)狀進行相關綜述,并分析其治療進展。具體綜述如下所示:
1 幽門螺旋桿菌的發(fā)病機制
最早,幽門螺旋桿菌發(fā)現(xiàn)于胃黏膜活檢組織分離中??僧a(chǎn)生大量的尿素酶,屬于一種革蘭陰性微量需氧桿狀細菌,具有彎曲性。在人體的胃中,且可生成氨,對胃部的生理條件進行改變,進而導致人體胃泌素的分泌紊亂。幽門螺旋桿菌通過降低胃黏膜的疏水性,直接對上皮細胞釋放炎性介質(zhì)進行破壞,形成氧自由基,產(chǎn)生胃黏膜局部炎癥反應。胃酸的過度分泌,可對正常的胃黏膜屏障造成破壞,進而誘發(fā)胃十二指腸潰瘍。由此可見,對于由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消化性潰瘍感染,治療應以抗菌為主,胃酸分泌抑制為輔,并結合胃黏膜保護等治療。
2 西藥療法研究
2.1 相關治療藥物
目前,臨床用于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常見西藥包括甲硝唑、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左氧氟沙星等。其中克拉霉素屬于已知對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最強的抗生素之一。阿莫西林作為一種β-內(nèi)酰胺類藥物,其在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中具有較為良好的療效,且患者極少出現(xiàn)耐藥性。
2.2 相關治療方案
(1)單藥治療:單一治療藥物主要具有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但單藥治療僅對部分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效果。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單一藥物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根治作用。
(2)二聯(lián)藥物治療:在藥物二聯(lián)治療中,以PPI與一種抗菌藥物聯(lián)合治療較為常見。相較于單藥治療,二聯(lián)藥物治療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效果更佳,但其根除率同樣較低。不僅如此,臨床對于該治療方案的相關報道同樣較少,并不推薦其應用于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
(3)三聯(lián)藥物治療方案:①主要以鉍劑為中心三聯(lián)藥物治療,在1990年的世界胃腸病專題會議中,強烈推薦三聯(lián)藥物治療法,將其作為治療的金標準。主要包括120 mg膠態(tài)次枸櫞酸鉍、500 mg阿莫西林和400 mg甲硝唑,每天均治療4次,共治療2周為1個療程。相關研究表示,以上三聯(lián)藥物治療對于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高達96%,可強烈推薦應用于臨床幽門螺旋桿菌所致的感染治療中。②以PPI為中心的三聯(lián)藥物治療,目前西方國家公認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500mg)以及奧美拉唑(20mg)+甲硝唑(400mg)+克拉霉素(250mg)屬于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最為有效的兩種方案。其中前者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為96%,后者根除率為94%。均可在今后的臨床中推廣應用。
3 中藥療法相關綜述
相關研究顯示,中藥大黃、黃岑、黃柏、黃連以及烏梅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因此,中醫(yī)將其作為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藥物。黃連的抑菌效果最強,同時高良姜、地丁以及元胡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幽門螺旋桿菌作用,可作為治療的輔助藥物[3]。
將中藥與西藥聯(lián)合應用于幽門螺旋桿菌所致的消化性潰瘍病治療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較高,已經(jīng)成為我國目前重要且普遍應用的手段。中西藥聯(lián)合使用可提高治療效果,減輕西藥對患者機體的毒副作用。然而中藥的成分較為復雜,臨床應謹慎用藥,合理配伍,減少藥物浪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幽門螺旋桿菌所致的消化性潰瘍病,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屬于治療的首選方案。但是中藥復方劑盡管療效顯著,其與西藥三聯(lián)藥物治療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差異并不明顯。而中藥湯劑成分復雜,且患者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治療,存在的服用不便、成本高等缺點。中藥的成分較為復雜,且存在較多不明確的藥理。因此,中西藥聯(lián)合使用,可能存在較多問題,需要謹慎使用。因此,如何將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處方精簡、提高中藥有效成分以及降低成本等問題,需要臨床進行進一步研究。近年來,研究結果顯示[4],益生菌以及益生原可能成為最有希望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藥物,如果臨床可獲得,必將為今后的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提供新型的方法。
參考文獻:
侯文強.馬氏芪苓潰瘍湯辨證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的消化性潰瘍病的臨床探討[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5):9047-9047.
葉潔桐,任玲玲,王昌雄.三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中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2):133-135.
陳蝦妹.綜合護理干預在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潰瘍治療效果中的作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7,14(23):115-118.
毛軍民,石鎮(zhèn)東,匡清清,等.調(diào)和解毒法聯(lián)合四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19):206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