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偉
摘 要: 隨著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語文教學將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與嚴峻挑戰(zhàn)。在此背后高校師范生培養(yǎng)應順勢而變,補缺短板。但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對社會公眾的開放,讓本科院校師范專業(yè)的管理者與師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通過問卷調(diào)查,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學生最擔心的問題是“課堂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這說明在人才培養(yǎng)課程設置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急需解決。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師范生教育
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材〔2017〕7號),構建新時期中國特色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已成為研究熱點。作為一門融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的基礎學科,語文課程理應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具有中國特色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教學作為落實課程體系的主陣地,應順勢推進改革,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分析近幾年高考語文江蘇卷與全國卷,文言文所占分值呈穩(wěn)中有升態(tài)勢。因此,對中學語文課堂而言,文言文歷來是其“重頭戲”。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常說常新、見仁見智的研究課題。那么新時期的文言文教學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示語文學科的課程特質,從而踐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17版新課標”)的要求呢?作為一名本科師范院校的古典文學研究者,筆者擬從語文教師培養(yǎng)與文言文講授這一雙重身份出發(fā),就新時期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理念的轉型談談見解。
一、新時期高校師范生培養(yǎng)的困境
隨著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對社會公眾的開放,本科院校師范專業(yè)學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原本完成學分即可授予證書的傳統(tǒng)模式被打破,壓力由此而生。這種壓力同時會以就業(yè)率與就業(yè)質量的隱性方式,轉加到高校各級行政管理者與師范專業(yè)學生身上。于是,當前本科院校師范生培養(yǎng)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其中有些情況,如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改革不徹底、教學實踐不充分等是長期形成的,解決辦法只能不斷探索[1]。
就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師范生培養(yǎng)而言,學生普遍重“技”輕“藝”,重教學方法習得而輕知識體系建構。不管什么性質的課文,只要有需要,學生就能寫出合乎規(guī)范的教案。這種教案缺乏靈氣,千篇一律,實用價值不高,因此并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依靠。學生讀書學習的功利性很強——考取教師資格證書?!翱甲C”甚至成了一些地方師范院??己说囊粋€重要指標。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據(jù)筆者了解,有些學校將《××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列為師范生的必修教材,花大力氣精心講授,甚至為了復習迎考全面停課。出于就業(yè)壓力的考量,這些做法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作為一位地方高校師范生培養(yǎng)的基層管理者,我常常在想,我們傳授給這些準教師的究竟是知識還是道德?是方法還是程序?我們培養(yǎng)出去的準教師們將來會怎樣:有些同學無法寫出一篇像樣的應試作文,如何指導學生寫作;有些同學存在思維模式僵化、知識體系固化等問題,如何能面對漫長而未知的語文課堂;有些同學缺乏審美鑒賞與文學創(chuàng)造的活力,如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鑒賞品位。
來自淮陰師范學院2017年度1200名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調(diào)查問卷表明,74%的準教師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課堂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這一數(shù)據(jù)在漢語言文學師范畢業(yè)生的專項統(tǒng)計中,更是高達82%。此數(shù)據(jù)說明,這些未來的語文教師更加擔心課堂的不可控制。另外,根據(jù)畢業(yè)生結業(yè)調(diào)查反饋統(tǒng)計,這種情況即便是在已參加工作的新教師或者年輕教師群體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此間原因,一方面是由語文課堂的靈活性、開放性、多樣性決定的,另一方面則表明當前高校師范生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教育、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明顯缺陷。有鑒于此,我認為當前語文課堂不能再專注于授課者教什么、怎么教,而要聽到學生在課堂中的聲音。這種聲音絕不是形式化、表面化、無效化的一問一答,而是師生之間在教材、課堂、方法之間互動最可靠的信息來源,是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最活躍的表現(xiàn)[2]。授課者要尊重并重視這種異樣的聲音,并通過一些具體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引導,提高應對突發(fā)狀況的能力,維護好課堂的穩(wěn)定有序。為此,筆者曾在多次《語文教學論》課堂上對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學生提出“即境即真”這一教學理念。這一教學理念不是枯燥的理論建構,而是一些實際教學案例的歸納總結,因此較受學生的歡迎。
二、“即境即真”與《勸學》教學案例闡述
所謂“即境即真”,“境”是特定的情境與語境,“真”是真誠的對話與知識講授。概括而言,指的是以課本為源頭,以學生興趣點變化為主線,以面向當下生活為目的的教學理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17版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無論必修還是選修,其內(nèi)容和目標要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注意和現(xiàn)代生活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現(xiàn)代的思想意識、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對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的觀念在歷史背景下感受和思考”[3]。相關表述特別重視“現(xiàn)代”一詞。這一規(guī)定對于教材中的現(xiàn)當代作品還比較好操作。但問題就出在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上。任何傳統(tǒng)經(jīng)典都具有時代性,都是某個社會群體的選擇與建構。一旦脫離了那個時代,文本就會顯得難以理解。任何經(jīng)典都具有永恒性,后代讀者都能從中發(fā)掘出審美現(xiàn)代性。在這些經(jīng)典文本面前,無論是授課者還是聽課者,實際都是某一類型的讀者。不同之處在于授課者是按照程序在閱讀、講授,而聽課者則是選擇性聽講、記錄。在此背景下,語文教師不能害怕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奇思妙想”,破壞既定的、已知的教學流程。語文課堂與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課堂存在明顯不同,容易產(chǎn)生理解層面的分歧。這是由語文學科的人文社會學科性質決定的。有鑒于此,我想結合一個教學案例較為詳細地闡述上面的觀點。
2017年9月初,我受邀為本地區(qū)某省重點中學高一新生講授一堂示范課。根據(jù)對方要求,講荀子《勸學》。熟悉高中語文教材的人都知道,這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的第一篇?!秳駥W》是先秦儒家大師荀子的代表性文章,原文很長。因此,教材(蘇教版、人教版)只是節(jié)選了部分文字??陀^地講,文言文雖然重要,但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學習起來還是比較枯燥的。對于重點高中學生而言,他們可以通過課前預習,很輕松地熟讀課文,掌握字、詞、句、翻譯、背誦、默寫這些基本要求。這是作為基本學習任務的存在。但他們很難從《勸學》中悟出人生哲理。他們不明白荀子為什么要寫《勸學》。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很少有教師花大力氣講荀子寫《勸學》的時代背景。不僅需要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極有可能喧賓奪主破壞課堂預設。從表面上看,學習是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因此,教材編寫者將之歸入這一專題。根據(jù)經(jīng)驗,我習慣性地從“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的專題內(nèi)涵講起。不料后排某位比較活潑的男同學小聲說:“書上說,我不識得一個字,也可堂堂做個人呢?!苯Y果引得周圍同學與隨堂聽課的語文老師們哄堂大笑。這種場景,相信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上都曾出現(xiàn)過,是大家不想遇到的意外情況。一般來說,授課者要么充耳不聞,要么象征性地批評一下。我本來有點生氣,但受邀者的身份讓我不能這么做。而且轉念一想,如果我能在這句話上駁倒他,那么不是也能加深學生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嗎?這正是荀子《勸學》的本質所在。
我心平氣和地問這位學生剛才這句名言是誰說的。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忘記了,反正書上好像說過的?!蔽蚁缺頁P他的課外閱讀范圍很廣。然后對學生說:“古人讀書講究言必有據(jù),這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作為高中生應該繼承下來。但這位同學也沒有胡亂說一本書,而是坦言忘記了,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值得表揚?!彪S后,我告訴學生這句話是宋代理學家陸九淵的名言。我接著問這位同學這句話是否有道理??赡苁乔啻浩诘呐涯婕ぐl(fā)了他的不服輸意識,他說既然是陸九淵說的,那肯定有道理。我再問陸九淵如果不識字,如何能寫書呢?既然他本人識字且學問淵博,為何要別人讀書識字呢?這一次這位同學只好無言以對,同學們又報之以哄堂大笑。但我知道這一次他們不是在笑我。我簡要地從陸九淵學說主張講起,講他青少年時期的勤奮苦讀,順勢講到荀子作為稷下學士面臨的競爭壓力,再談到當前社會上流行的“讀書無用論”,最后引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告誡子弟“若能常保數(shù)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這一名言作結。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表面上看,我講的內(nèi)容與荀子《勸學》毫無關聯(lián),但任誰也不能否認我是在實實在在地“勸學”。我試圖讓他們直面荀子的困境,想到自己當下的困境,即思考我該怎么辦。
三、《勸學》示范課給予的教學啟示
教學反思是青年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高質量的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使其能夠真正肩負起履行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育人目標。這也是當前高校師范生教育比較欠缺的地方。通過以上教學實例,至少可以獲得如下啟示,略作總結與大家交流:
(一)教師回歸課堂與課本的能力。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是非?;钴S的。永遠不要強迫學生的思維跟著自己備課時預設的教學進程走。這樣講,不是說要忽略備課的重要性與教師的主導性,如同某些口號宣揚的那樣“把課堂還給學生”,而是教學者結合教育部頒發(fā)的各版本《課程標準》與具體課文文本,自己心中有個“譜”。萬變不離其宗,適時引導學生回歸。當然這種回歸不是死板地回歸課文中的字、詞、句,而是向主題的回歸。比如同是“勸學”,荀子是這么說的。但唐代詩人顏真卿卻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詩相信很多中學生都能背誦,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講出來。教師如何引導呢?北宋真宗皇帝趙恒曾御筆親作《勵學詩》,其中“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名言更是傳布千年,如果有學生課堂上突然這樣講,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很顯然,相互比較之后,可知荀子強調(diào)的是“恒心”,顏真卿說的是“勤奮”,宋真宗說的是“功用”。不論是“恒心”還是“勤奮”,抑或是“功用”,對于高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來說,都是一種期待與激勵。
(二)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典教學應切合當下。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之一。任何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都會充分關注傳統(tǒng)的文學經(jīng)典,給它們以足夠多的篇幅。那些歷經(jīng)千百年歷史選擇后的文學精粹都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F(xiàn)在要求中學生學習這些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典,比如荀子《勸學》、諸葛亮《出師表》、韓愈《師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蘇軾《赤壁賦》等篇目,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用。這是每一位教材編寫者與課程講授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學習古代文學經(jīng)典,我們不僅為了識得那些字、詞、句,也不僅為了翻譯、背誦、默寫課文。我們需要從這些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尋找到能夠解決當下困境的答案,激活故紙堆中的生活智慧,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記》告訴我們什么呢?柳宗元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個文本。我們現(xiàn)在要通過文本再與西山進行對話。柳宗元才華橫溢,沉淪落魄,滿腹牢騷。西山景色秀美,偏處陋邦,沉默無言。柳宗元通過西山讀懂了自己的出處進退,我們通過柳宗元讀懂了西山,其實也就讀懂了我們卑微的生命。這就是文學經(jīng)典的魅力。它讓我們與古代中國那些先賢們緊密相連。在這個日趨功利化的社會里,原本有許多書本來就與實用無關,只為情趣存在。也不要說有些書離現(xiàn)實太遠,換個角度其實離你的生活很近。至于還有些書對你現(xiàn)在幫助不大,但可能對你的終身都會有影響。
(三)語文教師應不斷提升自我素養(yǎng)。這種“即境即真”的語文課堂對教師自身有著很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需要直接面對的是數(shù)十位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有時甚至是獨特的、叛逆的思想火花。我們不僅要熟悉課本,還要洞悉各版本《語文課程標準》,最為關鍵的是擁有淵博的知識和急性發(fā)揮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知識儲備應該體系化。事實上,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從來都不局限于按照教材與教學參考書備課的。有學者研究指出,高質量的備課包括七個要素:目標、內(nèi)容、學生、5方法、外在評價、教學理念、教師信念[4]。蘇聯(lián)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币虼?,中學語文教師必須以教材為綱,不斷依靠讀書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要及時將知識歸類、整合、重組,形成體系。努力讓自己向著知識與思想兼?zhèn)涞姆较虬l(fā)展,以此適應多變的新時期語文課堂。這是“即境即真”式課堂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志廣.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然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9).
[2]陳鵬錄.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偽對話”:現(xiàn)象、歸因——兼談“真對話”構建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15(2).
[3]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DB/OL].http://www.edu.cn/edu/jiao_yu_bu/xin_wen_dong_ tai/201801/t20180116_1580854.shtml,2018.1.16.
[4]王毅敏.備課與語文備課的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