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詞言志,詩詞傳情。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詩學素養(yǎng)。如何更好地誦讀經典詩詞,值得去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誤區(qū);建議;愿景
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學財富,無數(shù)文人墨客更是經過數(shù)年的學習和研究,從中摘選出數(shù)篇經典,以便領略古詩詞文學蘊藏的豐富內涵。毋庸置疑,這些經典詩詞文學的意義非凡,首先,這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其次,這是對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再則,這也是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個人修養(yǎng)。
在明白經典誦讀的意義后,便掀起了誦讀經典的文學運動,為了迎合這股風潮,各部門都絞盡腦汁,滲透經典誦讀的方式方法也層出不窮,比如近年來的電視節(jié)目《詩詞大會》,創(chuàng)建詩意校園,等等,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都沒有問題,可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其中的原因諸多,而經典誦讀的幾個誤區(qū),更是曲解了經典誦讀的意義。
一、 操之過急,不問是否適時
上面政策下來,需要立刻就執(zhí)行,這是對執(zhí)行力的考驗,但更考驗的是操作力,有些部門或個人,急于求成,限定在一段時間里完成任務,不曾考慮到時機選得是否適時,不曾考慮到經典誦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領悟透徹的,操之過急帶來的便是“過猶而不及”,以致經典誦讀效果甚微。
二、 一味灌輸,不問是否適當
為了了解詩詞的意思或意境,老師會逐字逐句地講解,因為古人言語習慣的不同,或詩詞表達形式的獨特,雖然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可學生們卻難以感悟,不怪學生的理解力,只是老師一味地灌輸,不管對于此階段的孩子適不適當,一年級這樣講,六年級也這樣講。
三、 花樣百出,不問是否適用
多種形式能趣味化經典誦讀單一的形式,也讓學習者充滿興趣,但同時也會導致表面形式太多,從而忽略了經典詩詞本身的意蘊。如,吟唱詩詞,這是小學生很喜歡的形式,不可否認,學生的樂趣多了,但也不可忽視,學生對詩詞的節(jié)奏和韻味卻缺失了。
四、 規(guī)定數(shù)目,不問是否適量
綜合學生閱讀量的考慮,就規(guī)定了每個階段應該誦讀經典詩詞的數(shù)目,這是對學生自主閱讀的激勵,但很多時候都比較“平均分配”,各學段都差不多,這就忽略了學生的習得能力不同,相同的時間,一、二年級能誦讀十首,那五、六年級應該能誦讀二三十首。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相信只要我們正視問題的存在,不斷反復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一定會找到最適合經典詩詞傳誦的途徑。聯(lián)系自身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經驗,對經典誦讀給予幾點建議:
(一) 誦讀目標,源遠流長
經典誦讀的意義決定了目標,應該立足眼前,更應該放眼未來,追求更長遠和持續(xù)的發(fā)展。
1. 立足眼前
經典誦讀的“眼前目標”就是每個學生此階段應該誦讀的內容,以及需要了解的相關詩詞的特點,這要綜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詩詞本身的意義來制定。如高年級的學生應該誦讀句式結構比較繁瑣、句數(shù)比較多的詩詞,甚至可以誦讀一些小篇幅的文言文,小駢文,對詩詞的學習不應停留在只是一味地理解內容上,更重要的應該去學習詩詞中的表現(xiàn)手法,詩詞的意境,詩詞的結構安排,也可以衍生到學生自己的詩詞創(chuàng)作。
2. 放眼未來
經典誦讀的“未來目標”,著眼于學生詩詞能力的提高和經典詩詞的繼承與發(fā)揚。每個學段應該讀什么,掌握哪些詩詞能力,應該站在最高處去制定,不求現(xiàn)階段的一點收獲,要追求學生自身詩詞能力的提升。如低年級,雖然學生的年齡小,學習能力弱了一些,但不能只要求學生會讀,會背,而應該在此階段讓學生初步理解詩詞的意思,初步感受詩詞的節(jié)奏,有了“初步”,才能有“深刻”,這是一種漸進提高的過程,你不能讓學生到達某階段就一定具有某種能力,有了之前基礎才能有后來的“達到”。
(二) 誦讀進程,循序漸進
“欲速則不達”,每首詩詞的誦讀時間要充足,每個學段的誦讀數(shù)量要適當。
1. 慢中求甚解
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是個緩慢的過程,文學修養(yǎng)需要逐步滲透,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真的在短時間內卓有成效,那也可能是浮光掠影,轉瞬即逝。如學習一首詩,一節(jié)課或兩節(jié)課就可以完全學會嗎?答案肯定是否,但在很多情況下,有些十分二十分鐘就“解決”了一首詩,這樣的學習根本不可能有成效,我們需要的是循序漸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學,讀一讀,想一想,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消化老師傳授的內容,記一記,思一思,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實踐學到的知識,而“充足”需要的就是緩慢,在緩慢中追求“甚解”。
2. 快中求略知
經典詩詞需要誦讀的數(shù)量比較多,那就需要我們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相應數(shù)量的誦讀內容,了解相應的文學知識,但這并不代表囫圇吞棗,或與“慢”讀詩相悖,這種“快”指的是詩與詩的學習之間的銜接不能斷,指的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相應的學習時間逐步縮短,相應的誦讀量也增加,在這種快節(jié)奏的學習中,學生對整個經典誦讀的“略知”量也會逐步增加,日積月累后,收獲也會頗豐。
(三) 誦讀內容,歸類識記
學生每個學段到底應該讀什么,遵循記憶的特點,歸類識記效果應該最好。
1. 時間順序
每個時期的詩詞都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按時間順序去誦讀,有利于學生對此時間段的詩詞進行整體的學習,了解此階段的詩詞創(chuàng)作的特點,也可以比較每個階段詩詞的不同之處,有條理地感受詩詞的變化和進程。如南北朝民歌的特點,唐宋詩詞的繁盛。
2. 描繪事物的特點
每首詩都描述不同的事物,為了便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對比來理解詩詞,也便于記憶得更牢固,可以按所描繪的事物分類誦讀,如按季節(jié)特點,春天的詩詞非常多,那就把描寫春天的詩放在同一階段誦讀。又如把描寫風的詩詞放在一起對比誦讀,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不同詩人筆下風的特點,同時也提升了應用能力。
3. 詩詞的結構特點
一般詩詞大多是五言、七言的結構,那可以把五言詩和七言詩放在一起誦讀,這利于學生了解詩詞的結構特點,也便于學生掌握詩詞的節(jié)奏,有韻律地誦讀。比如一、二年級可以誦讀五言,三、四年級可以誦讀七言,五、六年級可以誦讀非韻律性的詩詞。
經典誦讀之路仍漫漫悠長,但在不斷上下求索中,這條道路上會開滿鮮花,芬芳會浸潤每個誦讀者的心靈,這不僅只是愿景,而是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丁磊.《淺談“經典誦讀”與學生全面發(fā)展》,2011年.
[2]吳立華.《關于經典誦讀若干問題的思考》,2007年.
作者簡介:
鄭紅艷,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安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