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教學質量。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在閱讀教學上下工夫。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提高理論修養(yǎng),運用新的教學觀念,找出適合當前環(huán)境的新的教學方法,特別是閱讀教學的理念與方法。筆者結合實踐與大家共同探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措施
一、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明白并重視興趣的重要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承擔著引導的重要責任。因此,教師要立足于課堂,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及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與思考,并及時引導他們,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增強他們對閱讀的渴望。通過幫助學生品悟優(yōu)秀作品或是生活中的小故事,讓他們發(fā)現(xiàn)美,并以此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引導他們進入更廣闊的世界,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閱讀中,除了要閱讀課文內容外,還要在適當的時機把課外著作推薦給學生,適當介紹精彩之處,以引導他們的閱讀興趣。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會越來越高。
二、把學生作為閱讀主體
教學中,誰是學習主體呢?毫無疑問是學生。但觀察當下的語文教學,卻不是這樣,在整個課堂中,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權,學生往往沒有思考的空間,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往往以自己為中心,備課時鉆研教材,參考相關資料,預設問題,然后再編寫出標準答案,期待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能夠落入教師預設的圈中。
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陷入被動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個性會被抹殺。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把學生作為閱讀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無法替代學生進行思考的,我們要認識到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閱讀后產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教師不應代替學生思考。在實踐中,如何做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閱讀主體呢?
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予他們自由閱讀的時間,讓他們在閱讀中自由思考。學生在無打擾的狀態(tài)下閱讀積極性較高,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并產生自己獨特的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基本上是無需參與其中的,唯一需要的就是要提醒學生不要過于陷入文本中,要將文本表達的內容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思考,用生活實踐經驗去解讀文本內容。然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探索,并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放下身段,營造平等的課堂環(huán)境。
三、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體驗,沒有標準的閱讀方法。閱讀的目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初中生的閱讀能力有限,許多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抓不住重點,閱讀效率不高,也不能領略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圖。教師應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币虼耍龑顷P鍵。對于一般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通讀,篇幅短的,一般通讀一遍即可,篇幅長一點,可以先速讀一遍,然后再細讀有關段落或是重點段落,或者是挑自己喜愛的句子讀。在對文章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或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就是所謂的理解性閱讀。
理解性閱讀是提高閱讀品位和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種閱讀方法是一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閱讀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思考的深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比較性閱讀。一般來說,比較性閱讀是在充分理解文本及作者寫作意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進行分析,是一種比較高級的閱讀方式。教師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達到這種程度,但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嘗試,分析同類文章的不同文體,也可以分析文章的構思差異,還可以分析不同題材在表達上的差異等。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分析、鑒賞,使學生找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形成初步的文學比較能力。學生在之后的閱讀中自然會有所領悟。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時運用這些基本的閱讀方法,在長期的練習中,學生必將形成自己的一套閱讀方法,進而在閱讀能力上獲得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保蘭.初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探究[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1(12).
[2]駱亮亮.文本閱讀方法探尋[J].文學教育(下),2011(4).
[3]許先江.談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2).
[4]謝華玲.在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初探[J].新課程(教研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