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揚
有人說,要做勇往直前的狼,不做享受人生的羊;也有人說,寧做安于現(xiàn)狀的羊,不做風餐露宿的狼。我倒覺得,不可一概論之。
什么是狼性呢?狼具有一種野性的拼搏精神,狼的特性是野、殘、貪、暴,所以有人將其引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認為對工作、對事業(yè)要有貪性,永無止境地去拼搏探索。甚至將其奉為職場生存的金科玉律,如《狼性管理》《狼性團隊》《窮人羊性,富人狼性》等出版物一直向人們灌輸一個理念:要想富,要想出人頭地,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匹真正的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是狼性最明顯的特征是什么?是狼性的殘忍,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殘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蔑視規(guī)則。往往造成的后果是即使一方獲勝,也會因失血過多而元氣大傷,形成雙輸?shù)慕Y(jié)果。
但是完全沒有了狼性,完全做一只溫順的羊呢?時刻保持著低姿態(tài),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邊云卷云舒,不去努力奮斗,以一種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去理解人生,這樣的人生碌碌無為,索然無味,這樣的人生也注定是失敗的。
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短,但是可以努力拓展生命的寬度。所以,我認為,一個完美的人生要有狼的血性,需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同樣也要具有羊性的沉著。在努力奮斗時,我們要做一只勇敢的狼;而在靜候佳音時,我們要做一只低姿態(tài)的羊。這是所謂的盡人事聽天命,放松心情去追夢。
海明威的著作《老人與海》描繪了一位這樣的老人:他同風暴搏斗,同大魚搏斗,幾十個晝夜,無數(shù)次風浪,無數(shù)次鯊魚的攻擊,使得他筋疲力盡,但他仍端坐船尾,絕不終止和自然、命運的抗爭。但是對于未來的一切,他十分平靜、坦然地接受。他有著海明威所推崇的硬漢精神,走在水上,他勇往直前,堅守意志,是一只兇猛的狼;游于水下,他淡定自若,把握命運,是一只淡定的羊。
我認為人生而在世,最難得的便是這種豁達平和、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需要拼搏奮斗時,要做一匹兇狠的狼,像《亮劍》里李云龍說的:“要讓敵人知道我們就是一群狼,一群嗷嗷叫的野狼!”要有這種氣概,永遠向前,無所畏懼。努力過后,我們便甘心做一只羊,對未來不可期的東西,不去強求。若收獲頗豐,那便是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若一無所獲,亦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至少自己收獲了成長和經(jīng)歷。經(jīng)歷諸多艱難困苦,努力后坦然,跌倒后爬起來,這不僅是錘煉意志的熔爐,還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歌手劉歡有句歌詞,給了我極為深刻的印象,“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闯蓴?,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我折服于這種豁達,這種態(tài)度帶給我們的是什么?看盡人生起伏,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把能做的事做到最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的是不留遺憾;順從“天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其自然,大不了一切從頭再來。這種結(jié)合,帶給我們的是平靜,是欣然接受一切結(jié)果的坦蕩。有些人時刻信奉狼性教條,遭遇一次重大打擊便一蹶不振,陷入失敗的深淵無法自拔,只因他們把結(jié)果看得太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自然無法接受努力后的失敗。而有些人,他們當然會歡慶勝利,但面對失敗,他們從來都不缺少從頭再來的勇氣。
越王勾踐,他的身上從不缺少狼性,否則也不會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舉,但是在此之前,他也有臥薪嘗膽的羊性,若他一味向前,怕也是留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遺憾;若司馬遷不懂蟄伏,歷史上也就沒了“史家絕唱”;若韓信沒有經(jīng)受胯下之辱,漢朝也就少了一員大將。
縱觀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莫不具有狼的血性、羊的淡然,詩人汪國真的名句“我不去想自己能否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便是最好的詮釋。他的一生也是這句話最真實的寫照,年輕時開始寫詩,他一直風雨兼程從未放棄,才有了而立之年的一夜成名,紅遍大江南北。他之所以被無數(shù)人敬仰,除了他厚積薄發(fā)表現(xiàn)出來的深厚文學功底,還因為他這種坦蕩豁達的胸懷。
盡人事、聽天命,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這是一種豁達,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們不妨從現(xiàn)在開始,做一只拼搏奮進的狼,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同時努力沉淀,厚積薄發(fā),做一只樂觀豁達的羊,坦然接受最壞的結(jié)果。
所以,狼和羊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更不可一味地鉆牛角尖。擁有昂揚斗志,保持平和心態(tài),失之坦然,得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放松心情追逐夢想方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