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思楊
北京燕化醫(yī)院 (北京 102500)
肥胖癥是一組臨床常見的代謝癥群,主要表現(xiàn)為體內脂肪分布異常、堆積過多及體重增加[1]。高脂血癥是肥胖癥的主要并發(fā)癥,二者合并后顯著增加了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中醫(yī)認為,肥胖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其病機在于脾,以氣虛為主,標實則以痰濁為主[2]。為了進一步完善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的治療方案,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對40例患者采用了中醫(yī)針灸、耳穴配合中醫(yī)定向透藥聯(lián)合治療,臨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脾虛痰阻型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各40例。
納入標準:肥胖癥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亞洲成年人肥胖指征[2],即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25;高脂血癥符合《內科學》(第8版)[3]中的診斷標準,且經實驗室檢查證實;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4]中對脾虛痰阻型的辨證標準;原發(fā)性肥胖;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伴有心、腎、肝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妊娠與哺乳期女性;其他疾病導致的繼發(fā)性肥胖;3個月內服用過降脂或減肥等其他藥物,帶心臟起搏器;皮膚破損者。
剔除標準:治療期間因主觀原因無法繼續(xù)配合治療或治療期間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研究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8~65歲,平均(45.5±5.3)歲;病程3年~15年,平均(8.8±2.6)年。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8~64歲,平均(45.3±5.8)歲;病程3~15年,平均(8.7±2.5)年。在性別、年齡與病程構成比較中,研究組與對照組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RDA)[5]制定飲食結構,供應量為80%RDA低脂食物,總體要求一致。
2.1 對照組采取溫針灸治療,主穴:太白、陰陵泉、跗陽、豐隆、足三里、天樞、中脘、三陰交、氣海。應用40~75 mm(長度)、0.28~0.32 mm(直徑)毫針以平補平瀉法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根據(jù)患者肥胖度分別針刺20~50 mm,得氣后選擇3~4對穴位予以溫針灸。將長艾段剪取為1.5~2cm插入毫針柄點燃,每穴2~3壯,留針40 min,隔日治療1次,1個療程為15次。月經期間停止針灸,共2個療程。
2.2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耳穴配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耳穴:待溫針灸完成后實施耳穴貼壓治療,主穴:三焦、神門、內分泌、腎、脾、大腸、肺、胃;嗜睡去神門加額;食欲亢進加渴點、饑點。采用75%酒精對常規(guī)消毒局部,將王不留行籽貼壓于穴位上,雙耳交替貼壓,三餐前按壓穴位,每次按壓40~50次,30min/次,以局部酸、脹、麻、痛感為宜,隔日治療1次,1個療程為15次,共治療2個療程;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選用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進行治療,首先選擇腹部減肥處方,將涂有藥液的電極貼貼于患者天樞和梁門穴上,白扁豆、生白術、茯苓、砂仁、山藥、生薏仁各30 g,煮沸后備用。頻率為5Hz,正弦波,脈沖寬度為100US,1次/d,20min/次,1個療程為30 d,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評價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2個療程)以下幾項指標:體質量、BMI、腰圍、臀圍;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②根據(jù)“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6]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相較于治療前,體質量降低>80%,血脂恢復正常(TG>1.181mmol/L,TC<5.712 mmol/L,HDL-C>1.04 mmol/L),BMI下降至26~27 kg/m2;有效:相較于治療前,體質量降低>30%, TG下降>40%,TC下降>20%,HDL-C上升>0.26 mmol/L),BMI下降>4 kg/m2;改善:相較于治療前,體質量降低25%~30%, TG下降20%~40%,TC下降10%~20%,HDL-C上升>0.104mmol/L),BMI下降2~4 kg/m2;無效:以上指標均未達到。顯效、有效與改善計為總有效。
1 兩組治療前后體質量、BMI、腰圍、臀圍對比 治療前兩組體質量、BMI、腰圍、臀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體質量、BMI、腰圍、臀圍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體質量、BMI、腰圍、臀圍對比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的變化 治療前兩組TG、TC、HDL-C與LDL-C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TG、TC與LDL-C低于對照組(P均<0.05),HDL-C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中,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75.00%(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的變化(mmol/L)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中醫(yī)學中,肥胖伴高脂血癥屬于“痰濕”、“血瘀”、“中風”、“胸痹”等范疇,此類患者體形肥胖,血液運行緩慢,多脂,常因貪食,脾胃負荷超載,水濕停滯,運化失司,化為痰濁高脂而致病。同時,過食生冷,濕邪停滯中焦,寒濕累及脾臟,致運化受損,機體內濕濁、高脂、痰飲彌漫三焦,且伴有脾虛濕阻之象,外貫腠理而致肥胖與血脂異常。因此,治療中應以祛濁降脂,健脾利濕為原則。針穴是治療肥胖癥的主要中醫(yī)手段,脾虛痰阻型肥胖癥取穴上主要參照《靈樞·九針十二原》,其中太白穴乃脾經之原,配合脾胃之合穴足三里、陰陵泉可助脾胃之氣,升清降濁,健脾益氣,自消痰濁膏脂;《玉龍歌》中記載“痰多需向豐隆尋”,豐隆穴為胃經之絡,除濕降脂,蠲化痰飲[7];三經之交會穴三陰交一穴協(xié)三臟,具有化生氣血,疏肝理氣,健脾益氣,補益肝脾腎三臟之功;天樞、中脘為胃腸之募,匯聚臟腑之氣,二穴可助胃之傳導與運化;氣海為任脈經穴,溫補下焦,大補元氣。溫針灸辨證施灸,使痰濁移行,標本兼治,內注五臟六腑,外濡肌膚皮毛,繼而達到減脂瘦身的功效[8]。
有研究指出,多數(shù)患者饑餓或進食前按壓耳穴可以緩解饑餓感,增強代謝,調節(jié)脂質代謝[9]。 岐伯曰: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經絡臟腑與耳有密切關聯(lián)[10]。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通過按壓可調節(jié)機體臟腑功能。此外,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通過藥液導入可以有效降低肥胖患者的瘦素與血脂水平,且對脂質代謝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相較于傳統(tǒng)用藥方式,中醫(yī)定向透藥將醫(yī)用物理學與中醫(yī)藥有效結合,促使藥物從患部肌腠直接吸收,具有直透、快速等優(yōu)勢。本文研究在常規(guī)飲食管理的基礎上,對單純針灸與針灸、耳穴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綜合治療方案的療效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體質量、BMI、腰圍、臀圍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三種治療方案聯(lián)合應用進一步刺激了機體的調節(jié)功能,增進減肥效果。治療后研究組TG、TC與LDL-C低于對照組(P均<0.05),HDL-C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可見,隨著體質量的降低,患者血脂指標明顯改善,療效可靠。從整體療效來看,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75.00%(P<0.05)。針灸、耳穴配合中醫(yī)定向透藥祛濁降脂,健脾利濕,調節(jié)機體臟腑功能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增強脾虛痰阻型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的治療效果。
[1] 李春桂,曹柏龍,苗桂珍,等.健脾祛濕化痰降濁方為主治療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6,37(8):1021-1022.
[2] 曹擁軍,喬 楠,陳亞琴,等.代謝綜合征中醫(yī)證候及相關因素研究[J] 陜西中醫(yī),2014,35(12):1602-1604.
[3] 葛均波,徐永健. 內科學 [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89.
[4] 朱文鋒.《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所建立的病、證體系[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1999,14(2):4-6.
[5] 程義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2013修訂版簡介[J].營養(yǎng)學報,2014,36(4):313-317.
[6] 危北海,賈葆鵬.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18(5):317-319.
[7] 劉章平.體重指數(shù)、胰島素抵抗與肥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關系[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5,44(9):1202-1204.
[8] 安 欣,孫媛媛.利拉魯肽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臨床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5,44(8):1084-1085.
[9] 薛冬群,蘇春香,亢東琴,等.耳穴貼壓治療成人單純性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5,15(10):1182-1189.
[10] 于菲菲,史麗萍,李曉.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臨床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2017,38(12):1791-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