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華
【摘要】貴州是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語言情況復雜,普通話的學習是以漢語方言或民族語言為起點過渡到普通話的過程。了解和研究這種普通話中介語對民族地區(qū)普通話教學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強民族地區(qū)普通話中介語及其教學研究。
【關鍵詞】中介語理論;民族地區(qū);普通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中介語理論最早由Selinker提出,20世紀80年代引進中國后在外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用于分析中國人在外語學習中及外國人在漢語學習中形成的語言系統(tǒng)。這種語言系統(tǒng)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與二者不同且?guī)в袀€人特點,是一種從母語逐漸過渡到目的語的語言現(xiàn)象,被稱為中介語。
中介語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化等方面都與目的語有一定差距,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過程中出現(xiàn)的對目的語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的偏離稱為偏誤。對學習者出現(xiàn)的偏誤進行收集、描寫、分析、解釋和評估的過程就是偏誤分析,偏誤分析能夠提示學習者目的語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習者根據(jù)偏誤情況進行及時調整,不斷向目的語靠攏,中介語理論的提出為偏誤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
隨著中介語研究的不斷深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理論也被應用到普通話中介語的研究中。普通話中介語指的是從某一方言到標準普通話之間的過渡語言,有學者稱為“過渡語”,也有學生稱為“地方普通話/方言普通話”或“非標準普通話”。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指的都是不斷變化的、向標準普通話靠攏的中間語言狀態(tài)。
對于中介語產(chǎn)生的原因,有語際遷移、語內遷移、交際策略、文化遷移等多種因素,語際遷移是學習者母語對目的語的遷移;語內遷移指目的語之內的遷移,是對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現(xiàn)象;交際策略指學習者為了達成交際而使用的避免或者簡化目的語規(guī)則的策略;文化遷移指母語文化因素對目的語的遷移。肖勁松認為普通話中介語考察的主要是語內遷移,是漢語內部的遷移,因方言與普通話處于同一文化系統(tǒng),詞匯與語法差異較小,普通話中介語的偏誤類型主要集中在語音方面,產(chǎn)生原因主要有個體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這幾個方面,涉及學習者的年齡、動機,方言或民族語言的特點及語言接觸等問題。
因漢語方言分布廣泛且方言間、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差異多樣,普通話中介語的分析研究更為困難。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情況更為復雜。
由于受到地理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交際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語言使用情況較為復雜,根據(jù)駱小所等人的調查研究,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語言使用情況包括漢語型、民漢兼用型、民語型、民民兼用型,其中以民漢兼用型的群體最多。
貴州地處西南,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片區(qū),和普通話的語音有共性,但也存在差異。貴州又是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來源多樣,個體差異較大、語言使用情況也較為復雜,其中以漢語型、民漢兼用型為主。漢語型學生的普通話學習是以漢語方言為基礎向標準普通話靠攏的過程,而民漢兼用型學生既能使用本民族語言,也能使用漢語,他們根據(jù)交往對象和場合的不同選擇不同語言進行交流,所說的漢語不同于當?shù)貪h語方言,帶有本民族的特點。他們的普通話學習是以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漢語為基礎,向普通話靠攏的過程,在普通話學習中語內遷移和語際遷移共同起作用。因此,民漢兼用型學生的普通話學習和以漢語方言為起點學生的普通話學習存在差異,在教學中需要區(qū)別對待。
普通話教學中多從方言與普通話的比較切入,對比它們之間的差別,教學中較少關注普通話中介語,對民漢型、民語型學生語言使用情況的關注則更少。普通話中介語的研究對于普通話推廣、普通話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普通話中介語的研究對普通話的普及、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民族地區(qū)普通話中介語的研究能反映學生實際的語言情況和學習中語言能力的變化,能反映普通話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而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從而提高普通話水平;特別是在師范院校,偏誤分析不僅為普通話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組織、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提供參考,也能提供認識方言、民族語言的另一個視角,為今后從事語言教育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jù)上述情況,民族地區(qū)院校的普通話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fā)動機,端正學習態(tài)度
學習動機是影響語言學習成效好壞的重要因素,普通話作為民族共同語,在交流、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師范院校學生來說,普通話不僅是交際語言,更是今后的職業(yè)語言、教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要喚起學生對普通話這種民族共同語的認同感、對這種職業(yè)語言需求的迫切感,激發(fā)學習動機。
進入大學的學生已經(jīng)過了語言學習的最佳年齡,長期方言、民族語言的使用使得正音的困難加大,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出現(xiàn)僵化現(xiàn)象之后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普通話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偏誤、形成普通話中介語是一個必經(jīng)的、正常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普通話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更需要客服心理困難,積極面對僵化現(xiàn)象,尋求突破。
二、了解學生背景,培養(yǎng)自主糾錯能力
普通話中介語的偏誤有共性,更具有個性。共同的問題有平翹舌不分、邊鼻音不分、前后鼻不分;i、y不分,將撮口呼韻母念成齊齒呼;發(fā)音動程不夠,比如ian發(fā)成in等。在教學中,因為教學對象的復雜性和個人語言情況的特殊性,教學中很難兼顧全部情況。因此,除了做好語言調查,了解學生語言使用情況,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查能力,幫助學生科學認識自己的語言問題,并能將自己的偏誤進行分類統(tǒng)計,積累自己的經(jīng)驗,掌握自己普通話中介語各方面特別是語音方面的表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練習,并關注自己中介語的變化情況,調整學習策略,加強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但因為理論知識的欠缺,學生對自己的語音面貌進行評估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存在一定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側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加強對比分析、偏誤分析
在民族地區(qū)院校的普通話教學中,除了注重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比分析外,還要注重民族語言與普通話的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分析總結方言、民族語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搞清楚哪些規(guī)律可以類推,增強相似點的正遷移,哪些不能類推、泛化,減少或者避免負遷移;此外,還要總結普通話中介語系統(tǒng)性的、有規(guī)律的偏離,對偏誤進行判斷、預測、分析、規(guī)避,掌握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中介語的動態(tài),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避免“一刀切”的情況。
四、設定階段性目標,層層推進
在了解學生語言情況的基礎上,根據(jù)專業(yè)對普通話的不同要求及學生已有的普通話水平,給學生設定階段性目標,通過教學、學生自查自練、小組集體練習等方式進行有計劃的、針對性的學習,逐步提升普通話水平。
普通話中介語的研究有宏觀理論的,有針對具體方言的,如粵方言,也有針對某一具體方言點和民族語言的研究,如“甘肅地區(qū)普通話”“南寧普通話”“蒙語—普通話中介語”“壯語—普通話中介語”等,但針對貴州普通話中介語的研究不多,多是列舉普通話中介語的表征,然后提出一些教學對策。因為普通話中介語的復雜性和學生的個體性,全面、系統(tǒng)地描述語音表征,進行中介語的跟蹤調查存在實際操作困難,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可以進行地域性的或者針對學校具體情況進行研究和教學,進而提升學生普通話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如龍.論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過渡語[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8(2).
[2]肖勁松.普通話中介語研究述評[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2).
[3]肖勁松.普通話中介語的系統(tǒng)成因[J].南方論刊,2007(4).
[4]駱小所,王渝光,楊瑞鯤.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漢語教學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5]李敏.20世紀90年代以來普通話中介語研究概觀[J].魯東大學學報,2009(6).
[6]王磊,張穎.普通話中介語負遷移及應對策略[J].山西師大學報,2007(3).
[7]賀又寧.民族院校普通話教學方法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2(2).
[8]李啟群.淺談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普通話教學[J].吉首大學學報,2001(1).
[9]王貴生.貴州省普通話教學問題一二談[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1).
[10]周艷.民族雜居地區(qū)布依族說普通話的語音偏誤分析及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10(5).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