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目前中職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結合從事中職英語教學的經歷,探討當前中職英語教學的改革,并給出了相應的實施過程,以提高中職英語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課程改革;中職學校;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趙麗紅,煙臺工貿技師學院。
一、課程改革
英語教育對于提高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素質,掌握職業(yè)技能,形成職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以及就業(yè)、未來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煙臺工貿技師學院“以就業(yè)為導向,服務為宗旨”的辦學理念,電子技術專業(yè)英語課程突出職業(yè)教育本身的特色,能使學生了解電子技術行業(yè)的知識,拓展視野,為將來就業(yè)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目標
電子技術專業(yè)英語的教學目標是:根據電工電子專業(yè)對英語的要求,使學生鞏固、擴大基礎知識,培養(yǎng)聽、說、讀、寫、識的基本技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步入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電子技術專業(yè)英語手冊共分兩個學期進行,通過2個學期的學習,設定以下目標:在第一學期末掌握手冊指定內容的80%以下為不合格;80%以上為合格;90%為優(yōu)秀;第二學期末掌握全部手冊的85%以下為不合格;85%以上為合格;95%為優(yōu)秀。
三、教學資源
利用實驗室、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改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借助因特網等大眾媒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加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實用效果。本學院教學團隊針對電子技術專業(yè)英語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主要有教材《電子技術專業(yè)英語學習手冊》、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源。
1.技能為主,為用而學。教材充分考慮該類中職學生的現(xiàn)狀、特點和發(fā)展需要,合理安排技能訓練,在內容安排上,充分考慮現(xiàn)實和基礎學習的需要,為用而學。
2.結合實際,內容實用。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充分考慮職業(yè)教育的特點,話題緊貼學生的生活和今后工作環(huán)境,體現(xiàn)實用功能;如電子行業(yè)基本電路知識、供配電與測量、設備安裝與維修、閱讀設備操作說明、手機電腦等設備的使用、學習職業(yè)可能用到的基本術語等等。
3.安排合理,歸類詞匯,有利教學。教材的結構適合電子專業(yè)的課程安排,并且進行了詞匯歸類,由簡單到復雜,方便教師教學安排。
4.針對需求,綜合配套。配套設施包括音頻和視頻等產品,為師生雙方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如,利用金山詞霸軟件進行自主學習。
四、教學模式
教學的組織方式突破簡單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以點帶面,自主學習。突出職業(yè)和生活場景、學習活動的交際性、任務性和應用性。
1.以點帶面的學習。針對各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挑選班級內部英語素質整體較好的學生,先期進行讀寫識培訓,經培訓合格后,由這些同學對每個班級進行培訓。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摸底考試,之后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設定小組長和英語課代表,進行分組競賽學習。
2.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本。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袖珍筆記本,每天記錄兩類單詞,一是新學到的英語單詞,二是應該熟知而未熟知的生詞,小組長利用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檢查各個小組內的學生學習情況,英語課代表每周對全班同學進行檢查,記錄學習情況。
3.階段性測試。機電工程系電氣電子專業(yè)學生每周一以試卷的形式進行一次測試,題目包括漢譯英、英譯漢、詞匯連線題、詞匯翻譯題、搭配題、句子翻譯題等??荚囍軠y評成績報告單如下表所示。
五、評價方式方法
實施及方法:我們制定出學生學習評價的總表。它可以包括許多方面,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測試,最后給學生一個總體的評價分。
教師評價。教師評價一般是從日常的記錄中得出評價,如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記錄、作業(yè)記錄、小測驗記錄等等。
學生自評。學生自評主要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策略,努力程度和學習效果等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評價和認識。
小組互評。評價的內容可以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方面,學生通過相互的評價體會到了努力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從中受到啟發(fā)。
六、技能在教學中的實踐
在進行語言訓練與應用這一過程中,學院主要從語境的真實性、角色的真實性、語用目的的真實性、職業(yè)場景和生活場景的設計、職業(yè)、生活場景進行設計教學。
七、結束語
雖然中職英語教學面臨生源差的難題,新教材的使用也還處在探索和摸索階段,但是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將有限的學習時間進行細致合理的安排,也會使學生們的素質得到很全面的訓練和提高,使他們具備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自付.論中職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