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娟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币蟀褜W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放在首位,而兒童有著特定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他們不同于成年人,即使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感悟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兒童的習作不同。在農村小學的習作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很少考慮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因素,單一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注重范文閱讀、習作技巧和結構模式的指導,極少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忽視對學生體驗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領。體驗性作文教學正適應這一需要,教師利用那些可視、可聽、可感的教學手段或媒體,還習作的主體地位,產生體驗的激情,感受體驗的情感,讓寫作成為自由快樂的表達。
一、注重生活實踐,抒發(fā)真情實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葉圣陶先生說:“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生出來。把生活中不曾經過的事例勉強拉到筆底下來,那是必然失敗的勾當?!比绻麑W生體驗得少,何談習作?面對這樣的現狀,小班化的“體驗式”習作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
(一)走進社會,認識社會——調查中體驗
本校雖是農村小學,但學校附近工廠林立。利用這一點,我和工廠負責人協(xié)商,帶領學生進工廠,參觀調查,了解廠內機器功能、父母在廠里工作的現狀、排污情況……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習作的素材,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父母,更加懂得孝順。
(二)走進農村,參與勞動——實踐中體驗
農村孩子雖然生活在農村,可隨著他們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漸升高,特別是父母長期在外,大都與老年人生活,隔代就更加寵愛了,所以他們對勞動變得越來越陌生,對農村艱苦和繁重的農活等了解甚少。為此,我充分利春秋兩季農忙時節(jié),把學生從課堂帶進農田,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請父母給他們講秧苗的培育、施肥、滅蟲、收割等技術要領。通過切身的體驗,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勞作的過程,體驗了勞作的艱辛,更讓學生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走進活動,積累快樂——活動中體驗
根據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和班級班隊情況,我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如在四月的“讀書月”中,我們先設定要讀書的書目,并要求在本月讀完,最后一起和學生暢談“我喜歡的一本書”,并寫下感想。這樣,根據主題活動來設計的教學方案,既讓學生在愉快地度過節(jié)日的同時,又獲得了深刻、真實的體驗;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習作“養(yǎng)料”,改變了學生怕寫作文的局面,激發(fā)學生想寫的情趣。
二、激活體驗,真實感受
走進生活,不等于有所發(fā)現。在指導學生學會去看、聽、觸、聞的同時,更要激發(fā)學生在體驗時多問、多想、多積累。學生之間不同思想的碰撞,常常會迸發(fā)出精彩的情感體驗。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2冊,有一篇習作是“記錄實驗的過程”,多數學生反映不知道怎樣記錄實驗過程,平時也不留意積累這方面的素材。因此,我設計和孩子們一起做一個小實驗——拱形的作用,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親身感受過程,體驗情感。其間,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我也適當引導質疑:“這時,你有什么疑問?”“你想到了什么?”“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從大家的反應中,你想到了什么詞語?”這樣問題的設計,不僅讓孩子們懂得注意留心觀察實驗過程,體會實驗時真摯的情感,更積累了詞匯,為習作奠定了的基礎。
由這節(jié)作文課,我深刻地認識到: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心理特點不同,所以體驗的感受是不同的,這樣就造成了同一篇作文孩子所表達的情感不同。在和學生共同參與體驗時,從多方面質疑,盡可能地激起學生對事物的真切感受,并在表達時形成情感碰撞,使得全體學生都能形成真實的情感。
三、快樂表達,升華體驗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習作??鞓繁磉_追求的就是個性表達,展示自我,書寫靈性。如最近學校舉辦的習作比賽,主題是“我成長,我快樂”,大部分學生都能我手寫我心,把自己成長的快樂寫出來。但在評比的時候,問題來了:什么樣的文章才是最優(yōu)秀的?大部分的孩子都千篇一律地感悟生活。這也是我們在習作教學中經常犯的錯誤,就是共同體驗、共同感悟,而忽略了孩子的個性。所以,在激發(fā)孩子表達時,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不要單純地累積材料,不要功利化和成人化,要清晰地表達自己在實踐中的感受體驗,彰顯自己的獨特性。整個過程要以學生為主,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富有個性,有效地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總而言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體驗是作文的關鍵。追尋基于兒童視角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走進角色、走進生活,豐富學生的作文情感經驗。學生在生活中學會了作文,弘揚了個性,也從作文中學會了做人,更好地接觸了社會。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羅陽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