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棟梁
科學課程的學習必須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實踐探索成為學生的常態(tài)。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三大領域,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的學習,我們不僅要在書本中探究,還應該在生活中繼續(xù)探索。
小學科學教育的質量將決定明天全體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社會質量和國家前途。因此,將科學教育融入生活,回歸生活,讓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并利用科學思維進行創(chuàng)新,應該成為科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一、人腦中存儲事物的表象越豐富,課程越能呈現出生活活力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是科學課程教育回歸生活的源頭。表象的建立要依賴于生活實踐中的經歷。表象越豐富,課堂生成的對話、活動、實驗就越精彩。比如在教《土壤中有什么》一課。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在泥土中看到哪些東西呢?因為泥土是學生都玩過的,所以很容易就回答出小石子、沙子、樹根、樹葉等等。再有更細心的同學會回憶出泥土中還有蚯蚓、螞蟻、甚至有同學看到過動物蛻下的皮,還有的同學說放在顯微鏡下能看到細菌。這些都是源于生活的經驗。再比如《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讓學生猜測,光是怎樣傳播的?生活中哪些例子能夠證明你的觀點?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聯(lián)想到在夜晚開摩托車,只有前面的道路能夠被照亮,光可能是沿著直線傳播的。當有東西擋住的時候,光好像穿不過來,也不能拐彎照過來,光應該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在同學們回答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在腦海中回憶出自己玩泥巴、騎摩托車、觀察光的時候的過程。書上二維平面變成了三維立體。這樣靜態(tài)的文字就會變成一幅幅玩的時候的畫面,學習充滿了樂趣,課堂也會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增加了生命活力。
實踐表明,學生生活實踐獲得的表象是最有效的知識建構材料。讓科學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就能源源不斷地給新課程輸送養(yǎng)分,讓新課程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疑問越多,越能培養(yǎng)優(yōu)秀科技人才
敢于質疑,是一個優(yōu)秀科技人才必備的品質。研究表明,生活實踐是激發(fā)提
出問題和培養(yǎng)提出問題能力的最佳途徑。在生活實踐、科學探究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比如在《聲音的怎樣產生的》一課,首先聽聽各種聲音,猜測是誰發(fā)出來的,然后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提問。關于聲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我們?yōu)槭裁茨苈牭铰曇?,聲音為什么有大有小,我們的聲音為什么不一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從這些問題中,感受到了學生對聲音產生了興趣,想更多地了解神奇的聲音,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再比如喻伯軍老師執(zhí)教的《公平杯的秘密》一課,老師首先帶來了一個奇特的杯子,公平杯,為什么叫作公平杯呢,往里面加一點點水,水不會從下面的小孔流出來,但是加很多水以后,水就會從下面的小孔流出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很感興趣,這時候,老師讓學生猜測,學生回答很精彩,有的說是上面那個龍有小洞,有的說可能是中間的支柱有小洞,有的說中間支柱下端有小洞,猜測后老師再揭示其中的奧秘。在猜測的同時,學生一定是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不管對錯與否,學生對這個公平杯產生了興趣,為接下來制作一個公平杯奠定了基礎。最后教師告訴大家這在科學上叫作虹吸現象。質疑----揭示謎底-----制作-----現象解釋。學生不僅了解了虹吸現象,還積極參與了整個科學探究活動。
在問題的引領下,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并且學會了用科學方法思考問題。
三、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生在種植、飼養(yǎng)小動物的過程中,與其說是培養(yǎng),不如說是陪伴。陪伴教育的效果是說教方式無法比擬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在教《蝸?!芬徽n時,我與興趣小組的同學一起認真觀察了一段時間蝸牛,從開始在校園找蝸牛,到利用泥土、樹葉,給蝸牛造一個家,到傍晚給蝸牛喂食青瓜菜葉,第二天清理蝸牛的糞便,再到觀察蝸牛最喜歡吃的食物。我們把蝸牛放在盤子中間,在四周放上不同的食物,菜葉,有橘子皮、蘋果、花、白菜、青菜等等,看看蝸牛喜歡往哪個方向爬。在一系列的觀察實驗中,學生跟蝸牛建立了友好的關系,把它們當成了自己的朋友。直到12月份天冷了,一位同學說我的蝸牛死了,表現出很悲傷了感情,我安慰他說,其實沒有死,蝸牛只是冬眠了。他這才破涕為笑。可以看出,在培養(yǎng)觀察蝸牛的同時,學生也跟蝸牛產生了深厚的友誼。
再比如《種植鳳仙花》一課,我讓孩子們回家自己種植鳳仙花,然后帶到學校里來觀察。學生就利用材料袋里的種子回家種鳳仙花。我們把鳳仙花放在科學實驗室的窗臺上,每天定時給它澆水,深刻記得一名同學,特別愛護自己的鳳仙花,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澆水,看看它變化了沒。在他的精心照顧下,鳳仙花長出了第一片葉子,然后慢慢長大,開花結果。在照顧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關心,他的無微不至;可以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株花,這其實就是一個生命,一個伙伴。這種情感是書本上的文字無法傳遞的。
綜上所述,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符合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提高了新課程的有效性,讓課程煥發(fā)活力、培養(yǎng)了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作者單位:紹興市孫端鎮(zhèn)中心小學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