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妮花 龔惠玲 何林
摘 要 科普展覽作為一種重要的科普方式和手段,對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具有重要的價值。文章基于中國科學院在專題展、綜合展方面的實踐,尤其是“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年度巡展”的6年實踐,總結了科普展覽組織實施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經驗。
關鍵詞 科普;展覽;創(chuàng)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1-0176-03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關乎長遠的戰(zhàn)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兩翼之喻表明,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需要協(xié)同發(fā)展,將科學普及貫穿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之中,對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具有重大實踐意義?!?/p>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將加快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根據(jù)2016年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僅為6.2%,科普工作責任重大,面臨更大挑戰(zhàn)??萍疾坑“l(fā)了《“十三五”國家科普和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規(guī)劃》,將提高科普創(chuàng)作研發(fā)傳播能力作為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并明確提出“促進科普展覽內容和展覽形式的創(chuàng)新,倡導快樂科普理念,增強參與、互動、體驗內容?!?/p>
科普展覽,作為重要的科普活動和科普產品形式,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將以“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年度巡展”為例,剖析科普展覽的實踐規(guī)律,希望為科普展覽提供若干共性經驗。
1 科普展覽的內涵
科普展覽是科普活動的一種形式,而且是現(xiàn)階段最重要的科普活動形式之一。連續(xù)舉辦17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連續(xù)舉辦15年的全國科普日等全國性重大科普活動,歷年主場活動均為科普展覽,例如: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以“科技強國 創(chuàng)新圓夢”為主題,在民族文化宮以科普展覽的形式組織了主場活動;2016年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展”、2015年的“科技成就夢想,擁抱智慧生活”主題展,均是以科普展覽的形式引起了廣泛反響。
科普展覽的特點在于它以科學成果科普化的展覽展示為主要手段,集中向公眾展示科學之美、科學之趣、科學之用……一般而言,科普展覽投入大、耗時長,相應地,產出多、影響大——它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資源聚集和社會關注,發(fā)揮科普功能。
關于科普展覽,在理論上似并未見明確分類。在實踐中,根據(jù)不同的布展和展示需求,形成了操作層面的分類方法。例如:按規(guī)模,可以分為大型展、中型展、小型展;按時長,可以分為常設展、臨時展;按內容,可以分為科普圖書展、科普教具展、科學人物展、科研成果展;按特色,可以分為專題展、綜合展等等。
2 科普展覽在中國科學院的實踐
中國科學院素來重視科學普及,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國家隊,秉承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與擔當,致力于打造科學普及的國家隊。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整合全院優(yōu)質科研資源和科普資源,以“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為宗旨,傾力打造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和“科學與中國”科學教育計劃。作為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重要抓手之一,中國科學院近年來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科普展覽。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系列科普主題展覽為代表的常規(guī)專題展;二是,以“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年度巡展”及其衍生展為代表的大型綜合展。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系列科普主題展覽依托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公共服務場地,采取“固定場地+不同主題”的展示方式,2012年以來,相繼組織了“中外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進展”、“三峽工程展覽”“腦科學專題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數(shù)十場專題科普展覽。同期,結合科普展覽舉行的“科學人講壇”也已舉辦百余場專題科普講座。這一系列的科普展覽,有力地普及了科學知識、弘揚了科學文化,實現(xiàn)了很好的人群覆蓋和傳播效果。但由于場地的固定,現(xiàn)場參觀人數(shù)相對較少,阻礙了展覽效果的進一步擴大。
創(chuàng)辦于2012年的“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年度巡展”,是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科學傳播局、文獻情報中心承辦,以更創(chuàng)新的形式和更清晰的定位,與常規(guī)專題展錯位發(fā)展,實現(xiàn)更好的傳播效果、產生了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一是,采取“固定主題+不同場地”的展示方式。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科技引領未來”為固定主題,已經在全國26個省區(qū)市和特別行政區(qū)成功展出近百場,受眾超600萬人次。
二是,內容定位于“前沿科學”。每年從中國科學院百余個科研院所數(shù)百項成果中遴選重大科技成果。例如,近年來,聚焦的科學網紅“中國天眼”,實現(xiàn)星地一體化的“墨子”,遨游太空的“慧眼” 等。
三是,形式更創(chuàng)新、更豐富。以互動科普展品、科普動漫、視頻為主進行實體展,已充分采用了VR、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同時以網絡、微信、微博等形式綜合呈現(xiàn)。
四是,衍生效果更為明顯,產出更為多元。以巡展展品為基礎,近兩年來,相繼衍生出2016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主廳的“科學重器”展、2017年“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新成果展”等。
上述專題展與綜合展,以立體多元的方式和科普化的手段集中展示了以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為主體的科學成果,很好地支撐了中國科學院“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并牽引和帶動了一批科普團隊的創(chuàng)作熱情,有力支撐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深入實施。
3 科普展覽的組織實施
科普展覽作為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它更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在組織實施上,一般要考慮以下“五個程序”。
3.1 前置性策劃
策劃是一次科普展覽的發(fā)端。有沒有好的策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普展覽的“觀感”。在前置性策劃方面,要充分考慮3個問題。
1)確定展覽主題。展覽的主題是展覽的靈魂,事先確定一個緊扣時代脈搏、具有傳播屬性的主題非常重要。例如,“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年度巡展”的主題“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科技引領未來”就被媒體普遍接受、傳播;科技部和團結香港基金在香港舉辦的“創(chuàng)科博覽”活動,則以“鑒古追今·開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遴選展示內容。展示內容的遴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展覽的高度和水平,體現(xiàn)了展覽方的科普資源整合程度和科普工作策劃能力。例如:“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年度巡展”堅持選擇中國科學院最新、最前沿的創(chuàng)新成果,突出了“高端、前沿”特色。
3)選擇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主要指有專業(yè)能力的布展方,有沒有一個高水平、具有較高審美情趣和科學素養(yǎng)的合作伙伴團隊,將直接決定此次科普展覽組織實施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
3.2 展項制作
展示內容一旦明確,布展方一經招投標確定,工作的重心就轉移到展項的制作上來。展項制作應適用各種實踐證明,并結合各種新技術的出現(xiàn),不斷創(chuàng)新。。當前,科學內容普及化十分重要,要將高大上的科學概念用通俗易懂語言表達,并不失科學性、嚴謹性,更容易讓受眾理解。在形式與內容相匹配的基礎上,科普展覽需要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科普展覽形式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以中國科學院系列科普展覽為例,相繼采用的新展示技術有:雙層互動屏、VR、全息投影、遠程視頻交互、虹膜識別、語音合成技術等??紤]受眾主體的特征,中國科學院近年的科普展覽,更強調漫畫化、數(shù)字化和游戲化。
如果是巡展,在展項制作上還要考慮運輸?shù)谋憷浴⒄蛊返聂敯粜?、展廳的普適性。單體太大、磕碰易損、需要特殊水電支持的展品,就不適合巡展。
3.3 實施與整合
布展實施與資源整合是科普展覽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重點考慮3個關鍵問題。
展覽時間地點的選擇。一般而言,科普展覽的預期受眾以青少年和陪同家長為主體,還有部分科學技術感興趣的公眾?;诖?,科普主題展覽的開幕時間以青少年的寒暑假為最優(yōu),以節(jié)假日為次優(yōu)。地點選擇上,一般為面向公眾開放的科技館、博物館,同時要充分考慮展品內容、展線與場地的匹配度,除整體展館外,在整體展館中合理區(qū)隔出適當?shù)拿娣e也是可行的。
交互性的設計?,F(xiàn)代科普呈現(xiàn)出極強的體驗性特征,而不是單純的灌輸。單一的展覽,尤其是傳統(tǒng)的平面展品,類似課堂教學,實際科普效果大打折扣。為此,除了展品本身的交互性外,還應充分利用場地設計更多的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例如,中國科學院在科普展覽中比較成熟的包括:與展項直接相關的科普報告、現(xiàn)場動手小實驗、拍照現(xiàn)場、有獎答題等。
系統(tǒng)性資源的整合。不同的科普展覽主辦方,掌握不同的優(yōu)質資源,這些資源在布展實施環(huán)節(jié)應考慮加以整合,以增強科普展覽本身的傳播效果。中國科學院的最大優(yōu)勢是人才優(yōu)勢和智力優(yōu)勢,為此,中國科學院展覽中一般會整合前沿科學報告,邀請院士專家蒞臨展覽現(xiàn)場與受眾互動;中國科學院科普展覽主辦單位還會組織中國科學院的各類專家資源以不同形式參觀展覽,為展覽不斷升級提供支撐。
3.4 傳播與品牌
舉辦主體往往具有科普職能,很多科普展覽在事實上逐年舉行,跨度往往達幾年、十幾年,乃至更長時間,因此,科普展覽一般被視作一項長期工作。為此,科普展覽的長期品牌塑造和短期傳播推廣就具有了重要的價值。
對單次科普展覽而言,要學會與媒體打交道,通過與媒體合作增強科普展覽的影響力。包括兩方面:一是,在前置性策劃環(huán)節(jié)就密切聯(lián)系媒體,請媒體參與策劃中來,以媒體的視角幫助策劃、出主意,以便形成及時的反饋和傳播;二是,用足、用好新媒體,尤其是主辦方自主掌握的新媒體,通過新媒體在展前營造聲勢、展后拓展影響。
對科普展覽長期品牌塑造而言,要充分前瞻,做到“三統(tǒng)一”:統(tǒng)一主題,必要時可設分主題;統(tǒng)一標識,最好統(tǒng)一使用主辦單位的logo及l(fā)ogo組合;統(tǒng)一設計,不輕易變換基礎色調、展項風格等。
3.5 總結提高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事務不斷發(fā)展、提升的基本流程,對科普展覽而言,更是如此。尤其是大型綜合展,需要密切追蹤科普效果,及時總結、不斷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總結不是自科普展覽撤展開始的,而是從科普展覽前置性策劃環(huán)節(jié)開始的。在科普展覽的全流程中,都需要及時總結,為下一次展覽的實施積累經驗。中國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年度巡展,之所以能夠從單一的平面展到立體的多媒體展、從早期的電子內容傳遞展到實物巡回展、從一年巡展一地到一年巡展超過10個省區(qū)市特別行政區(qū)、從國內展到境外展,關鍵就在每年的全流程及時總結。
不斷從當年的遺憾中找到來年的努力方向,得到很好的效果。
4 科普展覽組織實施的基本經驗
科普展覽,歸根結底是一項科學傳播活動。站在傳播的視角和組織實施者的立場,我們對科普展覽做了基本經驗總結。
4.1 堅持受眾導向
成功的傳播,必須要考慮受眾,也就是優(yōu)先考慮“對誰說”的問題,受眾是否接受,是考量一次傳播行為的唯一指標。
對科普展覽而言:首先,要原則地把握受眾為何而來,受眾“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來有所獲”思想要貫穿在科普展覽的全流程中;其次,要粗框架地掌握目標受眾范圍,圍繞受眾論證和設計路線、內容、知識難易程度、動手可行性等;最后,要意識到在科普方面,有時軟件的展示比硬件的展示要重要得多,為此,還要盡可能豐富地設計開放形式、安排充分的科普講解。
4.2 學會借勢傳播
成功的傳播,還要考慮時機問題,也就是要在“什么時候說”的問題,時機的選擇將直接決定科普展覽的組織效率。
爭取做到事件牽引、因勢利導。當前,黨和政府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日漸加強,全年有很多重大的科學相關時間節(jié)點,如“腐蝕日”“國際化學年”等國際重大科學日,“科技活動周”“科技工作者日”國家重大科普活動日等……借這些重大實踐的“勢”并充分發(fā)揮整合優(yōu)勢,能夠有效降低組織難度和組織成本。同時,要堅定不移地打造個性化品牌,以利于開放前后的傳播和活動的長期可持續(xù)。
4.3 加強媒體合作
成功的傳播,還要考慮渠道問題,媒體是事件的“放大器”,媒體的傳播力遠超一般的組織和公眾??破照褂[的目的,在于讓更多的人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媒體的介入將有助于這一目標的達成。
要與傳統(tǒng)媒體做好合作,主要是借助傳統(tǒng)媒體的力量,做好開放前預熱和開放后宣傳推廣;要與新媒體做好銜接,主要是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實現(xiàn)展覽開放前信息充分釋放、開放中信息充分流動、開放后信息充分匯聚。
4.4 強化規(guī)范管理
最后要強調的是,科普是一項公益事業(yè),同時也是一項具有產業(yè)價值的工作。作為科普展覽的組織者,必須要將規(guī)范管理置于極其重要的位置,不可懈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在公益事業(yè)和科普產業(yè)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讓作為事業(yè)資源的科普資源充分且有序地開放,為盡可能廣泛的公眾共享;另一方面,科普展覽將匯聚人流,對安全要充分強調,既要在軟硬件上做到用水用電安全,又要在管理上做到警示在前,全程監(jiān)管。
參考文獻
[1]白春禮.加強科學普及 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J].求是,2016,12.
[2]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J].科普研究,2016,11(3).
[3]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敖妮花,龔惠玲,鞠思婷,等.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以科普展覽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