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李曉濱(航空工業(y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李 天(1938年10月-2018年4月11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隱身專業(yè)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yè)總師、我國四代機背景項目課題主要負責人、航空工業(y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
這段時間,李天院士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多地舉行。李老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從踏出清華園走向人生歸途的日日夜夜里,一步一個腳印,以“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情懷,為我國航空事業(yè)所付出的努力,為隱身設計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做出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將永遠為我們所銘記。
>>2014年,李天榮獲第十屆“航空航天月桂獎”之“終身奉獻獎”
>> 優(yōu)秀共產黨員李天
平和、儒雅的慈祥面容;嚴謹、謙遜的學者風范;創(chuàng)新、實干的航空專家。
55載矢志不渝、艱苦創(chuàng)新,55載執(zhí)著奮斗、獻身科學,55載不忘初心、航空報國。從躊躇滿志的清華學子到德高望重的楷模典范,李天用全部的心血與智慧,書寫了笑傲藍天的壯美詩篇,他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
2005年,李天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被譽為“航空英才的搖籃”的航空工業(y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他成為繼顧誦芬、管德、李明之后的第四位院士。
李天長期從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和隱身技術研究等工作。在飛機空氣動力設計領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型號研制過程中的多項重大技術難題,拓展了中國飛機氣動布局領域的設計方法,并通過對先進隱身飛機氣動布局的研究,開拓性地解決了氣動與隱身在布局設計中的技術難點,創(chuàng)造出隱身與氣動優(yōu)化融合的新方法,為中國新一代先進戰(zhàn)斗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事航空是他的夢想,航空報國是他的追求。
1963年,李天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shù)學系流體力學專業(yè)。那時,他所學的專業(yè)有很多就業(yè)的選擇,可以從事航天、航海、水利……而李天卻毅然選擇了他所摯愛的航空事業(yè)。同年,他來到了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懷著一腔熱血真誠,滿載豐富知識底蘊,他一步一個堅實的足跡。從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空氣動力學在航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軍用飛機的更新?lián)Q代離不開空氣動力學的發(fā)展和進步。李天在所從事的飛機空氣動力學研究領域造詣頗深,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飛機研制過程中遇到的多項重大技術難題,并在工程實踐中完善了我國飛機氣動力布局的設計方法。
李天率先建立了“從風洞數(shù)據修正到飛行數(shù)值的相關性方法”。在某型飛機設計中,通過計算分析和風洞試驗,解決了噴流對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響問題;通過對飛機的全面氣動力設計計算、風洞試驗和飛行試驗研究,建立了一套超聲速飛機小風洞試驗結果換算到真實飛行數(shù)據的修正方法。利用該方法對某型飛機風洞試驗數(shù)據修正后作為工程設計依據,經試飛驗證氣動布局設計一次成功,氣動力特性準確。該方法已成功應用于型號設計中。
李天創(chuàng)造性提出并實施了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飛機改型設計后,由于外掛武器增加,導致飛機重量、重心變化,影響了飛機的起降性能。經過系統(tǒng)分析、縝密思考,李天果敢提出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膽設想,經過多種方案的分析對比、風洞試驗,獲得了滿足設計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經試飛驗證,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目前采用該襟翼的多個型號飛機已裝備在空海軍中。
李天成功解決了放減速板振動大及減速性差的問題。某型飛機在使用時出現(xiàn)了放減速板時振動大及減速性差的情況,研究所立即成立了以李天為組長的攻關組進行現(xiàn)場攻堅。他果斷提出了在減速板上開孔消除振動的方法,設計了多種開孔方案,并在高速風洞中首次采用同時測量阻力和脈動壓力的方法,獲得了既滿足增阻要求又不產生強烈振動的減速板方案。經試飛驗證,飛機減速性能達到設計指標,振動消除,該研究成果已在飛機上廣泛應用。
早在1975年,李天作為國防科工委“先進氣動布局研究”重點預研課題的負責人,就開始對第三代戰(zhàn)斗機各種先進氣動布局形式及特性進行系統(tǒng)研究,最終掌握了各項氣動特性優(yōu)良的先進戰(zhàn)斗機布局方案及邊條翼設計原則和方法,其研究成果已納入2002年航空工業(yè)部主編的《飛機設計手冊》。
一個個創(chuàng)新的設計方法、一條條迥異的思路方案、一項項攻克的技術關鍵,化為了工程研制的強大推力,拉近了中國與世界飛機設計研制的距離。
要奪取未來戰(zhàn)爭的勝利,必須要掌握制空權。因此,各國都把發(fā)展高性能軍用飛機放到重要位置。航空高科技的研究與探索永無止境,李天放眼未來,在隱身技術領域縱橫馳騁,為后人的研究鋪下了堅實之路。
李天敏銳地意識到隱身技術對提高飛機生存力、戰(zhàn)斗力的重要作用。為了我國隱身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李天點燃了他的智慧,用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奮斗輝映著生命的光華。
1986年,李天擔任航空工業(yè)部隱身技術研究課題組組長后,帶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幾十名專家組成的團隊,在隱身外形、材料及隱身特性計算、測試方法等方面進行攻關。他帶領團隊經過大量的機理分析、試驗研究,以及十幾年的研究和積累,全面掌握了飛機主要部件參數(shù)對雷達波散射特性的影響規(guī)律,提出了解決減小雷達散射截面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他主持編寫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部《飛機隱身設計指南》。
李天強烈地感受到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開拓與創(chuàng)新是推動航空高科技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航空報國之志和科學奉獻精神,使李天在航空新領域中勇于創(chuàng)新,在研究中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創(chuàng)新與超越,使他的人生之旅異彩紛呈。
飛機隱身性要好,氣動特性也要好,成為新一代飛機外形設計的主要矛盾,也是當今飛機設計的一個難題。從上世紀90年初開始,李天就擔任我國四代機背景預研課題主要負責人,創(chuàng)造出隱身與氣動優(yōu)化融合的新方法,為我國新一代戰(zhàn)斗機的研制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在氣動設計、電磁散射理論基礎上,李天采用模糊數(shù)學和遺傳算法建立了隱身氣動綜合優(yōu)化設計軟件,具有分析和計算任意復雜飛機外形的氣動、隱身特性及對飛機外形參數(shù)進行綜合優(yōu)化設計的能力,為新一代飛機的外形設計提供了有效工具。
李天是我國許多前沿學科研究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從“七五”開始,他就主持領導航空預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他主持或參與的先進氣動布局、總體綜合設計、隱身技術等領域的科研項目,都體現(xiàn)著當時國內航空科技工業(yè)領域的尖端水平。
在學術研究上,他緊緊跟蹤美國、俄羅斯、西歐等國家的航空發(fā)展趨勢。他主持編譯了大量有關國外先進航空技術的文獻資料,其中很多有關俄羅斯、西歐的重要文獻他都是親自校稿。在型號研制和預研工作中,他總能把最新的科研思想和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并不斷總結研究經驗,提升理論水平。
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李天帶領著他的團隊,一路創(chuàng)新開拓,一路披荊斬棘,為振興中國航空工業(yè)而搏擊藍天,推動著中國這艘戰(zhàn)艦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夸。作為航空專家,李天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嚴謹、求實、擔當,做出了非凡的成績與貢獻。
科學的判斷來自于科研試驗,其中的每一個數(shù)據都必須準確無誤。他從不滿足坐在辦公室批閱文件、審閱技術報告,深入試驗和設計現(xiàn)場成了他多年的工作習慣。作為學術報告的批準人,他對每份報告都逐字逐句審核修改,一絲不茍,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極其嚴謹,經他審閱修改的報告,有時會發(fā)生脫胎換骨的變化,產生質的飛越,使設計人員收益頗多。
李天院士是艦載機技術預研的發(fā)起人之一。
他在國內氣動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作為國家和集團公司多個重要研究課題的總負責人,他憑借其在專業(yè)領域的斐然成就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充分調動起哥參研單位的積極性,使整個課題組成為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團隊。許多參研單位在他的指導下,在課題研究許多方面均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
李天認為,在實際的技術攻關工作中,技術研究結果常常不盡人意,甚至沒有達到預定技術指標,這是在所難免,但弄虛作假是 最不能容忍的行為。一次,在課題驗收評審會上,某單位的實驗結果曲線,從邏輯分析角度顯現(xiàn)出明顯不合理的人為改動,李天當場就予以指出,不留情面。但對于一些非主觀故意的不足之處,他通常會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或在會上善意直言,或會后細致溝通。正因如此,許多課題項目愿意請他作為評審專家進行技術把關。
80年代末90年代初,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聯(lián)合國內高校開展課題研究,李天是項目負責人。在一次院、所的匯報交流會上,李天對研究情況不太滿意,當時便提出了嚴肅的批評。有位在場的教授已經是國內著名的專家了,但李天全然沒有顧及面子。他強調,一定要把產、學、研有機結合,脫離實際的研究沒有任何意義。后來,這個課題在李天的指導下開展了大量的相關工作,進展順利。李天的執(zhí)著、敬業(yè)精神也給與他共事過的同事們帶來了深深的觸動。
明德惟馨,襟懷廣闊,寧靜致遠……
55年如一日,他執(zhí)著地追求著、奮斗著,無私、無怨、無悔,將全部心血和畢生的精力傾注于他所摯愛的航空事業(yè)。他以其深厚、淵博的知識贏得了人們的敬佩;以其嚴謹、求實的科學風范贏得了人們的敬重;以其和藹、謙遜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人們的贊譽。
科學最重要的是嚴謹,每一個數(shù)據都必須要準確。他從不滿足坐在辦公室批閱文件、審閱技術報告,深入試驗和設計現(xiàn)場成了他多年的工作習慣。
“總體氣動隱身綜合設計”課題研究試驗過程中遇到了難題,為選擇正確合理的氣動布局方案,他親赴試驗現(xiàn)場和參試人員一起分析試驗結果,研究試驗方案,親自繪制草圖,與大家一起動手改制試驗模型部件,并親自到風洞內進行安裝。炎炎夏日,低速風洞內的氣溫高達60多攝氏度,洞內仿佛像一個大蒸籠,進去便會渾身濕透,何況還要進行安裝、修配、調試等工作。大家勸他在外面指導就行了,但他執(zhí)意搖搖頭說:“沒關系,大家能進去,我也一樣,試驗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樸實的行動。風洞試驗單位的人都深受感動。他們深有感觸,像他地位這么高的專家親臨試驗現(xiàn)場,這么平易近人,就像普通技術員一樣,令人感佩。
既有淵博的知識,更有博大的情懷。提起李天的為人,合作單位都交口稱贊。作為國內知名專家,李天是多個國家級大型重要課題的總負責人,但他絲毫沒有架子。充分調動各參研單位的積極性,使整個課題組成為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團隊,是他的目標與期盼。許多參研單位在他的指導下,在課題研究的諸多方面均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他在協(xié)作單位中享有很高威信,他的寬容、正直、謙和,給人留下深深的印象。他常說,“工作只要認真做了,哪怕有錯,也不該批評”。與他共事過的人,都非常愿意與他長期合作,他們喜歡與他一起工作的濃厚而和諧的學術氣氛,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
淵博的學識、深厚的功底來自于他不斷地學習,長年的積累。平時工作任務重,他就經常利用節(jié)假日及休息時間大量查閱國內外資料,始終跟蹤世界航空先進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敏銳地捕獲和發(fā)現(xiàn)新技術方向,他所領導的預先研究工作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李天發(fā)表的論文、著作,其中觀點論述多次被引用,有的報告還在飛機研制技術領先的國家進行宣講。
>> 李天在范保羅航展留念
>> 李天在工作中
不懈的努力,豐碩的成果。他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防科工委以及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0余項。先后榮獲總裝備部武器裝備預先研究突出貢獻獎,集團公司航空報國杰出貢獻獎,第十屆“航空航天月桂獎”之“終身奉獻獎”。
他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惜才、重才、愛才,常常對青年人給予技術上的指導,思想上的幫助,生活上的關心,使他們熱愛航空事業(yè),肯于鉆研業(yè)務,快速成長成才。他重視培養(yǎng)團隊精神,關心年輕同志在專業(yè)發(fā)展上快速成長。他說,飛機設計是集體的事業(yè),一人或幾人強不算強,只有集體強才是真正強。
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今,他已培養(yǎng)出博士后2人、博士生16人、碩士生23人。學生們在他的教誨與指導下,刻苦鉆研,學術水平進步顯著,許多學生畢業(yè)后主動要求留在他身邊工作。他們陸續(xù)成為了各領域的專業(yè)骨干和技術帶頭人,有的擔任了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副總工程師,研究所的所長等重要職務,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他總是那么平和、謙遜。對于院士的榮譽,李天卻說:“這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認可,也是對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認可,更是對航空工業(yè)的認可。榮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種精神,要為科學事業(yè)扎扎實實做點工作。”
李天對航空科技未來發(fā)展,從未停止過思考與探索。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他所摯愛的航空事業(yè)。手術后,他仍然堅持上班,仍然在審閱技術報告,仍然在指導年輕人……
李天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一生堅守的航空初心、永懷心中的報國夙愿,深深地感染、激勵著我們。我們將傳承他“航空報國”的精神,繼承完成他熱愛一生的事業(yè),為我國國防和軍隊的現(xiàn)代化建設,為航空工業(yè)的改革發(fā)展繼續(xù)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