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飛
【摘要】如何使中職語文課堂的生成資源真實有效,就是要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善于利用課外教學資源和契機、因勢利導、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生成資源成為課堂中涌動的精彩。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成資源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巴班斯基指出,教育勞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它不允許有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由于參加教育活動有諸多復雜因素,因此教育發(fā)展有多種可能性存在。如何挖掘課堂中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隨機調控并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思考、領悟,在“生成”中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考慮的。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不斷創(chuàng)造富有靈性的教學生成。
一、更新教學觀念和模式,合理有效利用課外教學資源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教學理解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老師學,教多少,學多少;而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基礎較差,只能被動接受老師授課的內容,造成了一系列無法根治的頑疾,教支配學、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消失了。有的教師越教,學生學習興趣越低、越不愛學。怎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呢?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和模式,課堂教學要從“以教為中心”的課堂轉向“以學為中心”的課堂。 “先學后教”、“少教多學”,改革教學觀念和模式,才能合理有效利用教學資源,促進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
中職語文課選的《雨巷》用到了象征的手法,學生要理解詩的深刻含義比較困難。為了提高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學習的興趣,課前的導入,老師是這樣設計的:你們讀過的最短的詩歌有多短?有同學說,是五言絕句,20個字。老師在黑板上板書:“生活”。說,這只是詩歌的題目,這首詩的正文只有一個字,如果讓你寫,你會怎么寫?有學生回答“夢”,有同學回答“詩”,生活中要有夢幻般的詩意。有同學回答“路”,說生活就是一條曲折的路,一路有鮮花也有荊棘。有同學回答“歌”,說生活就是一首動聽的歌,有高潮也有低谷……沒想到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點燃了,老師這時公布了作者的答案“網”,然后想引入新課。可是有同學提問了:為什么用“網”來形容生活呢?
這就是教學中的生成。老師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紛紛舉手: “網中的x,在數(shù)學中代表著未知數(shù),說明生活是由無數(shù)的未知構成的,正因為這樣,生活才充滿魔力?!薄熬W代表互聯(lián)網,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都離不開網絡,購物、交流、游戲,甚至有的同學沉溺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學生的發(fā)言富有哲理還不乏詩意,老師都驚訝了:“我們的思維定式也是一張網,今天大家要沖破網的束縛,放飛我們的想象力!”這節(jié)課激發(fā)了學生對詩歌獨特的體驗和表達的欲望,學生理解了詩歌中的“象征”。老師改變了課堂“滿堂灌”的局面,利用課外閱讀的資源,促進了教學的有效生成,課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二、聆聽課堂細微的聲音,呵護學生的心靈與尊嚴
課堂預設再充分,也會發(fā)生意外,老師應該聆聽課堂細微的聲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信任感,促進語文課堂的教學生成。教學的機智要“尊重學生的錯誤”,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
在教《黃鸝》這一課時,老師一進教室,聽到了狗的叫聲。掃視全班,原來是一名學生不想上課,在學口技。大家都等著看老師怎么批評他。老師微微一笑,說,這狗來了,黃鸝見了,又會怎么叫呢?我們請他表演一下口技,好嗎?同學們一聽都鼓起掌來。這位學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模仿鳥叫,惟妙惟肖。老師由衷的贊賞:真棒啊。就在學生的模仿聲中開始了這堂課的教學。整節(jié)課上得有聲有色。
課堂教學總會有出人意料的事件,遭遇學生“滋生事端”,許多教師會措手不及,呵斥制止,但課堂氛圍也被破壞了。這節(jié)課老師在學生的“調皮搗蛋”中挖掘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展示了學生的才藝,又抓住教學契機,讓課堂教學更為精彩。
三、因勢利導,環(huán)環(huán)相扣,實現(xiàn)教學資源滾動生成
語文教學中的有效生成,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使他們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老師要因勢利導,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引導學生科學的解讀文本,形成最佳的生成。下面結合《最后的常春藤葉》這一節(jié)公開課做一探討。
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最后的常春藤葉》告訴我們,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xù)的精神支柱。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思考:瓊珊是畫家,為什么沒有識破最后一片葉子是假的?貝爾曼突然去世,是否符合邏輯?假如最后一片葉子真的掉了,瓊珊會死去嗎?小說的主人公是誰?請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貝爾曼頂風冒雨畫常春藤葉的場面描寫下來。
這一教學過程科學地引導學生進入生成的正確軌道。同學們紛紛描述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葉子的情景。通過體驗、移用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驗生成的成果和思考的樂趣。
完成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后,老師已經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再把教學推進一步:把我們描寫的場景放到小說中好嗎?為什么?同學們很快就能總結出:加入情節(jié)不好,小說最后沒有實寫,這是歐亨利式的結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直接寫畫葉子的場面,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這一節(jié)課,教師的因勢利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使學生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到問題本質。這種在合作探究中的不斷生成,我們可以稱為滾動生成,它是在探究學習中進行的,因此更能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學“生成性”的特點,更需要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智慧。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