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影,劉瑩,李向東,劉洋,楊莎,王穎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最常見的卒中類型,約占全部卒中的60%~80%[1]。為了挽救缺血半暗帶,靜脈溶栓治療是循證醫(yī)學證實的唯一可以減少AIS患者殘疾的治療方法并廣泛應用于臨床[2]。目前公認的溶栓時間窗是4.5 h或6 h[3]。美國國立神經(jīng)病學與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規(guī)定患者入院至靜脈溶栓門-針時間(door to needle time,DNT)應不超過1 h[4],而我國DNT的達標率僅為9%[5],院內救治的延遲是造成患者在“時間窗”內得不到有效救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院內救治延遲的影響因素包括救治流程不合理、綠色通道管理不佳、急救人員對卒中“時間窗”認知不足等[6]。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成立國家高級卒中中心為契機,卒中團隊進行精準化管理,制定由護士作為協(xié)調者,將神經(jīng)科、急診室、影像科、介入科、檢驗科等科室合理整合的流程,設計優(yōu)化的、簡潔的、有效的AIS患者急診溶栓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確保溶栓綠色通道各環(huán)節(jié)準確到位,觀察優(yōu)化急診溶栓CNP在AIS患者救治中的可行性及效果。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AI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發(fā)病在4.5 h內,接受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排除標準:靜脈溶栓后接受橋接治療。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將2016年1-12月接受病房溶栓的10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7年1-7月接受急診溶栓CNP干預的80例患者作為試驗組。
1.2 研究方法
1.2.1 AIS患者急診溶栓CNP的構建 通過文獻回顧、病例回顧和質性訪談等方法制定出以時間為橫軸、項目為縱軸的AIS患者急診溶栓CNP。
文獻回顧:依據(jù)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臨床路徑管理原則(試行)》[7]、《急救護理學》[8],查閱近10年內的各類CNP和AIS溶栓治療及護理的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的參考依據(jù)。
病例回顧:通過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回顧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接受急診溶栓治療的患者183例,從中提取患者相關信息,總結其急診溶栓過程中的診療護理項目、就診各時間段所用時間等內容,作為制定相關護理項目的依據(jù)。
質性訪談:通過對急診科醫(yī)生護士及神經(jīng)內科醫(yī)生的質性訪談結果,了解其對急診溶栓過程的意見和建議。
1.2.2 AIS患者急診溶栓CNP的應用 對照組:患者到急診室后進行相關檢查結束后,辦理入院,將患者送至病房后再次評估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溶栓用藥。試驗組:優(yōu)化完善溶栓流程,形成標準化路徑管理,包括病情評估及分診,醫(yī)生、護士操作配合的流程,時間節(jié)點的安排,醫(yī)療護理、影像、檢驗、掛號等綠色通道等呈現(xiàn)并聯(lián)團隊主動服務模式。具體工作流程為:①預檢分診:高度疑似卒中患者,分診護士采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或“Fast(Face,Arm,Speech,Time)”口訣快速評估,預檢分診后由急診神經(jīng)科醫(yī)生評估后直接進入急診綠色溶栓通道。②醫(yī)護接診:由醫(yī)生及3名護士同時進行配合,醫(yī)生進行快速了解病情、查體、下達醫(yī)囑,同時1名護士進行吸氧和心電、血壓監(jiān)測。第2名護士進行心電圖及末梢血糖的檢查。第3名護士進行采血,建立雙靜脈通路。同時考慮搶救人員較多,為使搶救有條不紊,本研究將1名醫(yī)生與3名護士站位進行規(guī)范,醫(yī)生站于患者右側,護士1站于患者頭側,護士2站于患者左肩側,護士3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未癱瘓肢體的腹側站立。③檢驗:由專人引導患者家屬在綠色通道專用窗口掛號、繳費、檢查,大大縮短排隊等候時間。血標本貼有“溶栓”字樣標識,檢驗科人員收到帶有“溶栓”字樣的標本馬上進行檢驗,避免延誤時間。④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檢查:由專人護送CT室優(yōu)先檢查,CT結果即刻上傳電腦。⑤用藥: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遵循先用藥后補費原則,護士持溶栓綠色通道取藥單(圖1)直接到急診藥局取藥,最長耗時1 min,不用患者進行繳費再取藥,待患者入院后,病房醫(yī)生再補錄費用(表1)。
1.2.3 質量控制 ①建立急診溶栓路徑區(qū)域協(xié)同監(jiān)控管理系統(tǒng):基于溶栓救治時間節(jié)點控制的重要性,實行以我院為中心的His、Pat系統(tǒng)時鐘統(tǒng)一方案,實現(xiàn)急診溶栓路徑信息化,以控制路徑各個時間節(jié)點(患者掛號、接診、醫(yī)囑、CT、血常規(guī)回報及DNT)為線索,每個時間節(jié)點系統(tǒng)記錄貫穿溶栓的全過程,建立數(shù)據(jù)分析庫,每個月定期匯總,將溶栓路徑時間節(jié)點作為影響救治成效的重要因素。②持續(xù)質量改進:定期對所有護士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及回顧,使其對分診及護理更熟練。同時溶栓團隊每月召開一次聯(lián)合例會,進行溶栓質量分析,及時對路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進行反饋,提出解決方案,進行醫(yī)療質量分析與改進,通過對各個時間節(jié)點的控制,縮短DNT的總時長。③物資設備保障:急診搶救區(qū)設有地秤、專用心電監(jiān)護儀、微量泵、溶栓專用治療車,溶栓轉運急救箱等,以便進行緊急搶救。
圖1 溶栓綠色通道取藥單
1.3 效果評價 ①急診溶栓路徑實施前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節(jié)點花費的時間:掛號時間、就診時間、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時間、醫(yī)囑下達時間、CT登記時間、CT檢查時間、檢驗科接到血樣時間、血常規(guī)回報時間、溶栓用藥開始時間由信息中心直接提取,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為入院-醫(yī)囑下達時間、醫(yī)囑下達-CT登記時間、CT登記-CT檢查時間、CT檢查-給藥時間及DNT。②患者溶栓后轉歸情況:通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估患者發(fā)病90 d后的生活能力,90 d時mRS評分為0~2分即預后良好,3~6分(包括死亡者)即預后不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診溶栓CNP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入院血糖、入院NIHSS評分及發(fā)病-就診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
2.2 兩組患者護理時效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醫(yī)囑下達-CT登記、CT檢查-給藥、DNT這3個時效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入院-醫(yī)囑下達、CT登記-CT檢查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表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3.1 急診溶栓CNP能夠縮短患者救治時間,改善患者預后 AIS具有高發(fā)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等特點[9],而AIS發(fā)病的超早期接受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靜脈溶栓是其最有效方法,同時對患者的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證明,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4.5 h內應盡快給予靜脈rt-PA溶栓治療[10],Gregg C.Fonarow等[11]認為發(fā)病3 h內急診溶栓的患者每延遲給藥10 min,就意味著增加1%的殘疾可能性,可見溶栓治療時效性的重要性,因此對于在時間窗內的患者應盡可能節(jié)約時間,爭分奪秒盡早溶栓。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急診溶栓CNP救治的試驗組患者在護理時效指標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本研究將AIS患者溶栓治療的過程分成了6個時間節(jié)點,分別是入院-醫(yī)囑下達、醫(yī)囑下達-CT登記、CT登記-CT檢查、CT檢查-給藥、入院-血常規(guī)結果回報及DNT。其中兩組患者醫(yī)囑下達-CT登記、CT檢查-給藥及DNT這3個時間段差異明顯,試驗組患者所用時間均低于對照組。Yilong Wang等[12]研究顯示由于無專用綠色通道,導致患者花費較長時間在醫(yī)院各個部門來回折返是院內延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本研究中在醫(yī)囑下達-CT檢查過程中,對于疑似AIS的患者立刻啟動醫(yī)護協(xié)作應急預案,醫(yī)護分工合作進行相關醫(yī)療護理操作,溶栓護士全程陪同,縮短CT登記時間,避免因排隊等候檢查造成的時間延誤。同時在前往CT室的途中溶栓護士將血樣送達急診檢驗科進行優(yōu)先化驗,達到CT掃描及血樣檢驗并聯(lián)完成,也大大地節(jié)省了時間。在CT檢查-給藥過程中,不同于以往將患者轉運至神經(jīng)科病房進行給藥,本研究選擇確診后立即在急診搶救室接受溶栓治療,去除了院內轉運、科室交接及病房醫(yī)生再次詢問患者病史、查體所需時間。同時本研究實行先給藥后繳費,由溶栓護士憑溶栓綠色通道取藥單取藥,減少了因繳費造成的時間延誤,保證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最快用藥。潘曙明和劉佳福[13]對145例適合溶栓的AIS患者在急診搶救室內心電監(jiān)護下進行rt-PA靜脈溶栓治療,有效降低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在DNT方面,目前指南規(guī)定DNT應控制在60 min之內,我院打破原分科治療的模式,整合神經(jīng)科、急診室、影像科、檢驗科、收款處等科室,由護士作為協(xié)調者將各個科室各個步驟統(tǒng)一為最省時的流程,設計優(yōu)化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溶栓CNP,縮短了救治時間,目前我院DNT平均時間僅為43.58 min,較優(yōu)化流程前平均節(jié)省了36 min。同時試驗組發(fā)病90 d mR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經(jīng)急診溶栓CNP救治的患者預后較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時效指標的比較
3.2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急診溶栓CNP有利于綠色通道的質控及持續(xù)改進 國內外相關研究證實:通過對現(xiàn)有的卒中急救流程優(yōu)化改造,能夠有效地節(jié)約AIS患者的溶栓急救時間[14-15]。Sander M Van Schaik等[16]研究也證實通過定時召開回顧性總結會議,基于反饋結果而進行全面的、持續(xù)性質量改進有助于流程的優(yōu)化。我院計算機中心后臺抓取溶栓過程中各個重要步驟的時間,包括就診時間、醫(yī)囑下達時間、CT登記時間、CT檢查時間、血常規(guī)回報時間、溶栓用藥時間、DNT、備注(時間延誤原因)、入院科室、入院時間、送介入時間,利于分析每一個患者每步所需時間、時間延誤的原因,通過定期的質控會討論改進方案,以達到急診溶栓綠色通道的持續(xù)改進,最大限度地減少院內延誤,使患者最大程度獲益。
3.3 以護士為主導的急診溶栓CNP最大限度地縮短DNT時間 從患者入院到溶栓后送入病房,護理工作貫穿始終,是連接急診預檢臺、急診搶救室、急診神經(jīng)內科、急診神經(jīng)外科、影像科、檢驗科、藥劑科、收費處等多學科、多部門的橋梁和紐帶,本研究制訂了卒中護理團隊的標準化操作流程,明確卒中護理團隊在標準化流程中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職責、分工及具體操作時的站位,規(guī)范了卒中護理團隊的干預措施,盡可能減少時間延誤,大大地縮短了DNT時間,改善患者預后。
通過本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本院在患者入院到醫(yī)囑時間及CT登記至CT檢查時間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借助區(qū)域網(wǎng)絡平臺縮短入院到醫(yī)囑下達的時間,進一步縮短DNT時間。本次調研樣本有限,在未來的工作中需增加樣本量,監(jiān)測溶栓患者的預后。
實施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溶栓CNP可有效減少患者搶救時間,為患者的超早期溶栓提供有利條件,同時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YEO L L,PALIWAL P,TEOH H L,et al.Early and continuous neurologic improvement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re strong predictors of favorable long-term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OL].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3,22(8):e590-e596.https://doi.org/10.1016/j.jstrokecerebrov asdis.2013.07.024.
[2]SWARTZ R H,LINKEWICH E,SHARP S,et al.A system-based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access to hyperacute stroke care[J].Can J Neurol Sci,2017,44(5):475-482.
[3]POWERS W J,RABINSTEIN A A,ACKERSON T,等.2018美國卒中協(xié)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8,15(3):162-168.
[4]JAUCH E C,SAVER J L,ADAMS H P J R,et al.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3,44(3):870-947.
[5]李晶晶,佟旭,曹亦賓.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治療院前和院內延誤現(xiàn)狀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6,11(11):991-996.
[6]趙藝皓,吉訓明,楊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溶栓院內延遲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1):103-107.
[7]《醫(yī)療機構臨床路徑管理指導原則》解讀[J].中國護理管理,2017(10):1339.
[8]高占玲,金蓮玲.急救護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9]YANG Y L,LIAO X L,WANG C J,et al.Role of early neurologic improvement in predicting outcome after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erapy[J].Chinese Journal of Stroke,2016,6(5):320-327.
[10]YEO L L L,PALIWAL P,TEOH H L,et al.Timing of recanaliza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JAMA Neurol,2013,70(3):353-358.
[11]FONAROW G C,ZHAO X,SMITH E E,et al.Door-to-needle times fo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dministr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a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JAMA,2014,311(16):1632-1640.
[12]WANG Y,LIAO X,ZHAO X,et al.Using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o treat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analysis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J].Stroke,2011,42(6):1658-1664.
[13]潘曙明,劉佳福.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溶栓治療:急診醫(yī)學的新機遇[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7(1):20-22.
[14]凌倚峰,程忻,方堃,等.改進急診流程,提高急性卒中靜脈溶栓的成效[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3,10(3):17-21.
[15]MERETOJA A,STRBIAN D,MUSTANOJA S,et al.Reducing in-hospital delay to 20 minutes in stroke thrombolysis[J].Neurology,2012,79(4):306-313.
[16]VAN SCHAIK S M,VAN DER VEEN B,VAN DEN BERG-VOS R M,et al.Achieving a door-toneedle time of 25 minutes in 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10):290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