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趙崎策,徐熙平
(長春理工大學 光電工程學院,長春 130022)
隨著探測器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進,其光學系統(tǒng)的精度要求也不斷增高,因此雜散光對于光學系統(tǒng)的影響也越來越大[1-3]。高光譜成像系統(tǒng)實驗中利用PST檢測法對光學系統(tǒng)進行雜散光測試[4-5]。本實驗選擇激光光源作為實驗測試光源是因為其亮度高、色彩好、能耗低、壽命長且體積小的特點,能夠提高實驗的精度和準確性[6]。對于光學系統(tǒng)雜散光檢測的研究開始的相對較早,已有的研究方法是利用離軸三返平行光管來獲得平行光束[7-9],但是平行光管是基于成像光學方法設計的,得到的光斑質量較差。對于照明系統(tǒng)而言,非成像設計方法更能夠得到較高質量的平行光束,尤其是自由曲面照明設計方法[10]。
本文通過利用自由曲面透鏡代替離軸三返平行光管來獲得均勻性、穩(wěn)定性、準直性較好的平行光束的方法[11-12],提高高光譜成像系統(tǒng)雜散光檢測的數(shù)量級,降低高光譜成像系統(tǒng)的雜散光系數(shù),通過調整自由曲面透鏡的參數(shù),滿足不同光譜的光源測試條件,從而提高整個實驗的精度,降低光學系統(tǒng)在實驗過程中的雜散光系數(shù)[13]。
高光譜成像系統(tǒng)PST測試實驗包括測試前的光束性能測試和雜散光檢測兩部分,其中被測光束照射到雙柱罐之前應該滿足穩(wěn)定性S<=5%,均勻性U<2%,和一定的準直性。已有的實驗采用的是平行光管來得到平行光束。本文為了提高光束性能,更好的滿足實驗測試條件,且避免平行光管的大體積和作用單一的缺點,選取自由曲面來對激光光源的出射光進行改善。
當被測光源為結構緊湊的點光源時,采用基于點光源的自由曲面設計方法可以獲得較好性能的光源。
圖1 點光源光線追跡圖
如圖1所示,采用自由曲面透鏡來改善實驗光源的特性。透鏡的入射面為球面,出射面為自由曲面,點光源S位于入射球面的球心位置,實驗過程中由光源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球面入射到自由曲面上點P的位置,經(jīng)自由曲面偏折后其出射光線到達目標面上點T的位置,在球坐標系下點P的坐標可表示為P(θ,φ,P(θ,φ)),通過球坐標運算可得到點P的位置矢量為:
其中,角度φ是入射光線與z軸的夾角,角度θ為入射光線在xoy平面內的投影與x軸的夾角,如圖1所示,根據(jù)微分幾何運算可得曲面在點P處的單位法矢N為:
其中,Pφ和Pθ分別為矢量P關于φ和θ的偏導數(shù)。入射光線的單位矢量I、出射光線的單位矢量O以及曲面單位矢量N三者滿足:
其中,角度α是I和N的夾角;ni和no分別為透鏡材料的折射率和透鏡周圍介質的折射率,對周圍介質為空氣的自由曲面反射器設計no=-1及ni=1。進而可求出點T的坐標:
其中,(Px,Py,Pz)為矢量P的三個分量,(Ix,Iy,Iz)為矢量I的三個分量,(Nx,Ny,Nz)為矢量N的三個分量;z=L,L為光源到目標面之間的照明距離。將該式簡寫成以下形式:
由此可得到x、y和θ、φ之間的坐標變換關系:
其中,T為目標面上點T的位置矢量,J(T)為矢量T的Jacobian矩陣,且
在不考慮量損失的情況下,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要求透鏡入射面所接收的能量與照明區(qū)域所接收到的能量相等,即滿足:
其中,E(x,y)為目標照明區(qū)域的照度分布,I(θ,φ)為光源的出射光強,R為目標照明區(qū)域,Ω為透鏡入射面接收到的光線所定義的立體角。將公式(6)帶入公式(7)得:
去掉積分號得到:
化簡整理后得到橢圓形Monge-Ampére方程:
其中,系數(shù)Ai=Ai(θ,φ,ρ,ρθ,ρφ)(i=1,…,5),ρθθ和ρ??和ρθρ分別是ρ關于θ和φ的二階偏導數(shù)和混合偏導數(shù)。公式(10)描述了自由曲面對點光源出光進行偏折時光能重新分配過程。為保證目標照明的形狀,還需施加一定的邊界條件:
其中,?Ω和?R分別為空間Ω和R的邊界。這是一個非線性邊界條件,該條件要求邊界?Ω上的光線經(jīng)自由曲面偏折后入射到邊界上?R,然而并沒有給定光線在邊界偏R上落點的具體位置,進而保證了較高的設計自由度。由此得到點光源自由曲面照明設計對應的數(shù)學模型:
至此,本小節(jié)從折射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出發(fā),建立了點光源自由曲面照明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該模型的建立和應用進而改善光源特性。
本實驗利用自由曲面透鏡代替平行光管來獲得平行光束,利用光線追跡軟件Tracepro對光線分布進行仿真,得到三種情況下的仿真光斑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a)所示為正常情況下模擬光斑的輻照度分布圖,從光斑的分布可以看出,利用橢圓形Monge-Ampére方程的方法設計的自由曲面透鏡的出光分布均勻性較高,達到85.3%,且能量的分布較為平均,光斑的形狀輪廓較為明顯;由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光源位置和透鏡的位置均具有安裝誤差,因此還仿真了光源位置偏離3mm的情況,如圖2(b)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光斑的分布均勻性較差,且能量較為集中在中間區(qū)域,說明光源的位置誤差對于光斑能量分布的影響較大;圖2(c)是透鏡角度偏離2°情況下的仿真光斑輻照度分布圖,可以看出由于透鏡角度的偏離導致光斑的能量分布呈現(xiàn)出一側強一側弱的趨勢,這對于PST檢測系統(tǒng)的后續(xù)操作將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光源的位置與透鏡的角度這兩個因素的把控。
圖2 模擬光斑輻照度分布圖
對于PST測試系統(tǒng)的光束性能測試分為均勻性、準直性和穩(wěn)定性三部分。
本文根據(jù)實驗要求搭建了可見與近紅外光學系統(tǒng)PST測試實驗平臺,PST測試結構原理圖如圖3所示。
圖3 PST測試系統(tǒng)原理圖
PST測試系統(tǒng)主要由光源組、斬波器、鎖相放大器、光電倍增管、平行光管、光探測器、光功率計、雙柱罐、轉臺等部件組成。本文用自由曲面透鏡代替系統(tǒng)中的平行光管,通過實驗測試和分析來提高光束性能。
首先對通過自由曲面的光斑均勻性進行測試。在光斑出射位置放置二維位移臺,將光功率計固定在二維位移臺上。使光功率計在出射光斑上走S型,每10mm采集一次數(shù)據(jù)。表1為實驗記錄采集到的光功率數(shù)據(jù)。
表1 光源均勻性實驗測試數(shù)據(jù)表
由表1得出測試結果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代入均勻性計算公式:
根據(jù)實驗設計要求,計算結果U=1.461%<2%,則認為光束均勻性滿足實驗要求。
在光學系統(tǒng)PST測試實驗中,主要的雜光光源是太陽光,太陽與光學系統(tǒng)的距離可以認為是無窮遠,因此太陽光可以認為是平行光。本文光源透過自由曲面透鏡的出射光斑是模擬太陽光。采用“五棱鏡法”對出射光的準直性進行測試。原理如圖4所示。
圖4 準直性測試光路圖
為保證光源經(jīng)自由曲面出射后發(fā)散角小于1″,實驗中選擇CCD像元尺寸大于4.12×105dCCDmm,實驗得出發(fā)散角為0.7″,滿足實驗精度的要求。
開啟光源并使其工作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光功率計固定在出射光斑的某一點出,每隔10min測試一次該點的光功率,連續(xù)測試100min,取測試結果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實驗中光源穩(wěn)定性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jù)表2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得到S=0.847≤5%,則平行光束的穩(wěn)定性滿足實驗要求。
表2 光源穩(wěn)定性實驗測試數(shù)據(jù)表
本文利用解橢圓形Monge-Ampére方程的方法設計了自由曲面光學透鏡,并應用于PST檢測系統(tǒng)中以替代平行光管的出光分布,從仿真結果可以看出,以自由曲面透鏡所得到的準直光線光斑的分布較為均勻,且光斑輪廓明顯,較傳統(tǒng)平行光管的出光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為了驗證所提出方法的正確性,分別設計了光束均勻性、光束準直性和光束穩(wěn)定性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解橢圓形Monge-Ampére方程的方法設計的自由曲面光學透鏡能夠滿足PST檢測系統(tǒng)的相關要求,并提升了系統(tǒng)的照明性能。
[1]陸強.地球同步軌道空間相機雜散光分析與應用技術的研究[D].上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2016.
[2]鄧超.空間太陽望遠鏡消雜散光分析[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0,39(04):715-720.
[3]孫可,江厚滿,程湘愛.R-C系統(tǒng)中由表面散射引起的視場內雜散光分布[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12,34(01):13-18.
[4]楊林,李達,崔天剛,等.空間太陽望遠鏡在紫外波段成像檢測中的雜散光測量和消除[J].光學精密工程,2011,19(07):1456-1463.
[5]楊晉,尹祿,姚雪峰,等.新型便攜式中階梯光柵光譜儀光學設計與消雜散光研究[J].光學學報,2015,35(08):129-136.
[6]朱浩然,王凌云,張文穎.基于STM32的靜態(tài)多星模擬器數(shù)字光源控制系統(tǒng)設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37(04):64-67.
[7]徐亮,高立民,趙建科,等.基于點源透過率測試系統(tǒng)的雜散光標定[J].光學精密工程,2016,24(07):1607-1614.
[8]李朝輝,趙建科,徐亮,等.點源透過率測試系統(tǒng)精度標定與分析[J].物理學報,2016,65(11):150-156.
[9]舒星星,劉衛(wèi)林.可見光光學系統(tǒng)雜散光抑制[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4,51(12):113-117.
[10]Tai W,Schwarte R.Design of aspherical lens to generate a homogenous irradiance for three-dimensional sensors with a light-emitting diode source[J].Appl.Opt,2000,39(31),5801-5805.
[11]Grochocki F,F(xiàn)leming J.Stray Light Testing of the OLI Telescope[C].SPIE,2010.
[12]RiesH,Muschaweck J.Tailoredfreeform optical surfaces[J].Opt.Soc.Am.A,2002(19):590-595.
[13]吳仍茂,屠大維,黃志華.一種實現(xiàn)大功率LED均勻照明的投射器設計[J].應用光學,2009,30(03):37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