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清
【摘要】要想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單靠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閱讀,困難重重,必須爭取家長的大力支持以及通力合作才能實現(xiàn)。為了讓小學生在課余時間快樂閱讀課外書,文章就如何開展家校結(jié)合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課外閱讀;家校結(jié)合;家長指導;小組合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各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第一學段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想要達到甚至超過這個要求,單靠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進行閱讀顯然不夠,必須依靠家長的配合,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快樂地閱讀?,F(xiàn)在農(nóng)村每個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從小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家長很少安排孩子干活,希望他們能花更多的時間學習。但是,由于家長自身文化素質(zhì)低,很少有家長會正確指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因此,教師怎樣讓家長學會指導孩子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就非常重要。
一、引家長“上鉤”
在學校,教師可以利用早晨及下午上課前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這樣學生每天在校能有30分鐘的閱讀時間。建議學生每天在家安排半個小時的時間閱讀課外書。教師每周安排兩節(jié)課外閱讀指導課,內(nèi)容可以是推介新書,閱讀方法的指導,組織學生交流讀書心得等。指導課向家長開放,上什么內(nèi)容提前告訴學生,好讓家長選擇是否來參加。每學期期中、期末可以開展閱讀展示會,內(nèi)容可以是讀書筆記、手抄報、作文集展示、故事會等。這樣做,能讓家長學會怎樣指導孩子閱讀,還能看到別的孩子怎樣閱讀。人都有互相攀比的心理,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他就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超越別人。
二、不買“有用”的書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要寫好作文,必須多看書,于是就會買一些作文選給孩子,他們認為作文選是對孩子有用的書??墒呛⒆硬粣劭?,隨便翻一下,就不再看了。家長念叨了,孩子就說:“你買的書不好看!”這也怪不得孩子,家長認為有用的書,內(nèi)容雖然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畢竟是學生的習作,語言、思想和可讀性都不高,怎么能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呢?還有的家長買經(jīng)典的中外名著給孩子看,比如《三國演義》《戰(zhàn)爭與和平》,結(jié)果孩子看不懂,自然就沒興趣讀了。
教師要讓家長明白:要給孩子買書,就必須買適合孩子閱讀的、他覺得有趣的書,不要想當然,更不要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書強加給孩子。孩子認為有趣的書往往也是對他們有用的書,只有孩子主動去閱讀,才能獲得有用的知識。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留心觀察每個孩子的閱讀水平和興趣愛好。教師在上閱讀推介課時,除了面向全班推介外,還應根據(jù)每個孩子的閱讀水平和興趣愛好,單獨向他們推薦適合他們的讀物。這樣孩子想買什么書,自己也心中有數(shù)。建議家長買書前先跟孩子商量。在班級Q群中,教師可推薦適合孩子的書目,如楊紅櫻的《小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曹文軒的《我的兒子皮卡》《草房子》,楊鵬的《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家長之間也互相推薦,大家互相學習。
三、愛看書≠會閱讀
很多孩子特別愛看漫畫書,家長見孩子在看書,就認為自己的孩子愛閱讀。其實很多漫畫書字跡模糊,字體很小,內(nèi)容低俗。教師應該告訴家長:漫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它只是以書的形式出現(xiàn)的電視,孩子其實一直在“看電視”。孩子們從小都在“讀圖”:看電視、看電腦或看漫畫書,這些都是以圖像為主要接受信息?,F(xiàn)在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是“電視迷”,這跟家長的觀念息息相關:他們認為電視里也有許多知識,多看電視也能增長知識?,F(xiàn)在,孩子對電視入迷,是因為他只需坐在電視前被動接受信息就行,而讀書是主動吸收知識,得動腦,所以他們不喜歡。對這樣的孩子,教師應建議他們先從讀繪本故事書開始,再慢慢過渡到看有少量插圖的文字作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有條件的家庭,家長每天盡量少開電視,規(guī)定孩子可以看哪個節(jié)目,家長也盡量少看電視,抽時間給孩子讀故事,再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閱讀,自己也進行親子共讀,這對孩子可以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只要培養(yǎng)了孩子的閱讀興趣,想不讓他閱讀課外書都難。
對那些溺愛孩子的家長,教師要跟他們多溝通,耐心教育學生,讓學習小組的成員多誘導他,使他慢慢愛上閱讀。建議家長教會孩子合理利用時間,多讀字,少讀圖。
四、破壞興趣=扼殺閱讀
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家長在孩子閱讀時經(jīng)常“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具體表現(xiàn)為瞎指揮。比如要求孩子一字一句慢慢地讀,還要讀出聲,遇到生字要查字典,優(yōu)美的詞句要摘抄在筆記本上。他們認為這樣孩子看過的內(nèi)容才記得牢。殊不知這其實是在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筆者建議家長,只要孩子感興趣主動看書了,不要提太多的要求。在孩子剛閱讀就要求他一字一句慢慢地讀,還要讀出聲,遇到生字要查字典,這會打斷他的閱讀,會破壞他的興趣。應該鼓勵他:不認識的字不要緊,看得懂就行,要是關鍵字影響到了理解,可以問父母。如果孩子想查字典,也不用阻攔。不要總考查他記住了多少,也不要孩子剛開始閱讀就要求他做讀書筆記,這樣等于給孩子制造絆腳石,因為這樣要求孩子,孩子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識記上,閱讀興趣就降低了,從而打擊了閱讀興趣。閱讀了一定的數(shù)量后,孩子想做讀書筆記就要鼓勵他。
其實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面:速度、理解、記憶。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速度是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所謂“一目十行”就是強調(diào)閱讀要有速度。有了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量才能增加。如果強迫孩子摘抄文章的優(yōu)美詞句,他只會機械地摘抄,意義不大,寫作中也不會運用??吹臅嗔耍⒆幼匀粫艿窖?。對此,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很透徹:“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shù)量也取決于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如果跟書籍的精神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并不以識記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規(guī)律性就很容易進入他的意識?!?/p>
五、小組閱讀+家長指導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課堂學習方式,應該把它應用到學生的課外閱讀中。不是所有的農(nóng)村家庭都能進行親子共讀,所以小組合作學習顯得尤其重要。小組成員的組合要怎樣才能達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進呢?蘇聯(lián)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將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界定為:由獨立解決問題所決定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通過成人指導或能力更強的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所確定的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在他看來,兒童間的合作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成長,是因為年齡相近的兒童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操作,表現(xiàn)出較單獨活動時更高級的行為??梢姡〗M合作通常采用異質(zhì)分組是有著它的科學性的。
在分組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特點,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原則下,盡量使各組的成員在性別、性格、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它的異質(zhì)性。讓學生自由組合,教師幫忙參謀,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寒暑假時間很多,小組成員一起讀課外書收獲會很大。教師可召集小組長指導他們怎樣合理安排時間,每天組織本小組的成員一起閱讀,一起交流。小組長負責定期交換課外讀物。有什么問題,學生、家長都可以打電話或在QQ上問教師。
筆者去年調(diào)查學生在假期閱讀課外書的情況發(fā)現(xiàn),有家長指導的孩子,看課外書的時間大概有4個鐘頭左右,沒有家長指導的孩子,在小組里一天大概也有2個鐘頭看課外書。在小組交流時,有家長指導的孩子特別有見解,本小組的成員也受益匪淺,本來不是很想看的書,經(jīng)組員一介紹,自己也受到誘惑,讀得津津有味。
六、1+1=無數(shù)
農(nóng)村的孩子不是不愛閱讀,只是沒有人指導,沒有合適他們的課外書。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書放在班級圖書角里,自由借閱。筆者發(fā)現(xiàn)去年任教的一個班,學生的書有400多本了,但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等方面的差異,書還是太少,還得鼓勵學生自己買。于是,教師發(fā)放了一份關于是否愿意為孩子購買課外書、每學期能用多少錢購買、會買什么類型的書的調(diào)查問卷,發(fā)現(xiàn)家長都支持孩子買書,只要孩子愛看,對他有好處,都舍得花錢買。但是因為劉圩離南寧市區(qū)較遠,加上不知道去哪兒買,選什么書合適孩子,所以很少買。這些家長年齡大多是三四十歲,家里有電腦,能上網(wǎng)的過半。筆者經(jīng)常幫自己的孩子網(wǎng)購圖書,所以就列了推薦書目,建議家長幫孩子網(wǎng)購。家長沒條件網(wǎng)購的,可以請別的家長幫忙,最好不買相同的書,這樣方便交換圖書。現(xiàn)在,很多孩子手中的圖書還是很豐富的。古人說得好:書非借不能讀也。孩子們借了書,都會抓緊時間閱讀。筆者發(fā)現(xiàn)剛開始有的孩子看書是囫圇吞棗,但如果書的內(nèi)容吸引他,他還會再借來看。自己的書他就可以慢慢品讀。這樣,借書加購書,孩子們的書源就很充足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認為應該積極拓展多種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使學生樂于在書海中徜徉,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王守恒.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張晨瑛,勵汾水,陳樹寶.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撰寫與例舉[M].寧波:寧波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