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法 趙婷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其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睂W生作為受教育對象,彼此間存在身心素質、運動基礎、學習能力等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尤其是面對那些與眾不同的“待優(yōu)生”,教師更要付出加倍的關注與呵護,幫助他們和其他學生共同成長。
二、案例描述
雅馨(化名)是我剛接手的四年級的學生,從開學第2周我就發(fā)現(xiàn)了她的“與眾不同”,體育課堂中她反應與行動緩慢,幾乎不主動和其他學生交流互動。該學期教學內容之一為十字跳長繩及其拓展練習,從學期初到現(xiàn)在班里的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搖繩、進繩、繩中跳躍、出繩技術,并且還能夠進行相應的簡單拓展練習,但只有雅馨還達不到要求。課堂上,她從來都是躲在隊伍的最后面,每次巡查指導的時候學生都會告訴我她不練習,也不搖繩。
起初我以為這個女生只是對跳十字繩存在怕被跳繩打到的恐懼心理,所以每次對她進行指導的時候我都是采取鼓勵等方式來激發(fā)她的練習自信,可她還是難以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線”。面對這個沉默不語且又膽怯的女孩,我該怎么辦呢?我開始關注她的一舉一動,思考從哪些方面幫助她提升練習自信與熱情。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雅馨的進繩步伐、時機和進繩后的跳躍位置都存在問題。如,進繩步伐,我要求1步跑進并腳跳躍,而她是直接跨步跳進,影響了跳繩的節(jié)奏和后續(xù)跳躍動作的連貫性;對于進繩時機她不能做出準確預判,總是在繩子落地再次搖起后才跑進或者根本不看繩子一頭扎進,導致?lián)u起的繩子不是打在身上就是絆到腿上,進繩后的位置也總是偏離2條繩子交叉的中心點區(qū)域。
綜合上述分析,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幫助她提升練習自信心和跳繩技術。首先,重新對雅馨進行分組,將她和6名搖繩和跳繩都比較好的女生分在一組,這樣就可以讓她們?yōu)檠跑皠?chuàng)造更多的練習時間與機會,同時安排2名學生專門給予她幫助與指導。其次,要解決進繩步伐與跳躍位置問題,結合排球上一步起跳扣球動作,我畫了1個直徑1m的圓,然后在距圓圈1m左右的位置畫上1條限制線,讓雅馨練習上1步跑進圓圈并腳跳躍。當她熟練輕松地完成這個動作后我開始讓她嘗試進繩練習。為了幫她準確判斷進繩時機,我又通過數(shù)節(jié)拍找進繩的節(jié)奏辦法來訓練她,在數(shù)節(jié)拍的同時讓她身體與繩子保持同節(jié)奏的試探性的預擺動作。就這樣一起“1、2,1、2”地數(shù),終于她勇敢地邁出第1步?jīng)_了進去。
“沒關系,老師為你的勇氣和自信點贊,再果斷一些,下次一定會成功?!痹谖液退齻冃〗M成員的不斷鼓勵下,她成功地完成了進繩與連續(xù)跳躍??吹竭@一幕,我們不約而同地為她鼓起了掌,為她勇敢突破自我所展現(xiàn)的勇氣點贊。那一刻,她紅潤的小臉上終于泛起了許久未見過的笑容。
三、案例分析
1.用關心關愛重拾“待優(yōu)生”自信
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時常會表現(xiàn)出對優(yōu)秀學生的喜愛,喜歡他們的反應敏捷、學習能力強、課堂習慣好;有時也難掩對“待優(yōu)生”的忽視,頭疼他們的行為習慣差、思想素質不高、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或許,正是因為教師的忽視與放任才給他們貼上了“特殊”的標簽,進而讓他們的心理變得更加脆弱。因此,在面對“待優(yōu)生”這一群體時,教師不能吝嗇對他們的愛,更不能置之不理,而是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關愛,用特殊的關愛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就像本案例中的學生,為了幫她提升練習跳十字繩的自信心,教師每次上課都要抽出時間單獨對她進行心理與動作技術指導,通過不厭其煩的交流鼓勵與講解示范,讓她感受到教師對她的不離不棄;同時教師還要求其他學生主動拉近與她的距離,給她提供幫助,讓她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促進了她自身能力的提高與發(fā)展。
2.用耐心信心呵護“待優(yōu)生”的成長
每一名學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只是他們的花季各有不同,所以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看到他們的“驚艷”綻放。無數(shù)的成功案例告訴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欲速則不達,沒有耐心就看不到“待優(yōu)生”的姹紫嫣紅。相比較其他學生,“待優(yōu)生”的成長與進步還會存在不斷反復的特點,教師需要放慢前進的腳步等一等他們,即使問題重復出現(xiàn)也不能急于對他們進行批評或否定。本案例中雅馨多次出現(xiàn)失敗甚至重復錯誤,就連她自己有時都產生放棄的念頭,但是教師卻沒有放手,更沒有過激的批評,教師反復鼓勵她再來一次。正是因為對她的耐心和信心,激發(fā)了她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看到了她堅持不懈取得成功后的喜悅。
3.用教學教法促進“待優(yōu)生”的發(fā)展
相比較優(yōu)生或一般學生,“待優(yōu)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明顯跟不上課堂教學節(jié)奏,看似簡單的動作對他們來說或許會是巨大的挑戰(zhàn),如果采用“一刀切、大鍋煮”的教學策略必定會將他們拒之于通往成功的大門之外。如何讓他們在運動實踐中慢慢地走出“窘境”,走向成功,接近成功,這需要教師精心選擇與運用適合他們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的學法指導,在重教育同時還要重教法。如案例中為了讓雅馨掌握跳繩技術,教師單獨為她設計了進繩限制線、上一步進繩、圓圈內跳躍、數(shù)節(jié)拍等靈活練習方式、辦法,通過分解練習讓雅馨慢慢了解與熟悉十字跳繩的動作特點,在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中提升她對動作的掌握與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