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菊
【摘 要】
意境是古詩詞的根本,通過解讀古詩詞中的意象,能夠讓古詩詞閱讀更高效。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基于詩中的“景”引導學生進行“意象閱讀”; 基于詩中的“人”引導學生進行“意象閱讀”; 基于詩中的“事”引導學生進行“意象閱讀”。
【關鍵詞】
古詩詞 意象閱讀
自古以來,對于古詩詞的評價都是以其所營造的意境為標準,因為意境是古詩詞的根本,在表現(xiàn)意境時,往往是通過意象來營造的。就此,只有引導學生抓住詩詞中的意象,才能對詩歌所營造的曼妙意境產(chǎn)生深刻的感受。
一、基于詩中的“景”,引導“意象閱讀”
在古詩詞中,常見的體裁類別是寫景的,不過詩歌的本質(zhì)并非僅僅描繪所記錄的自然美景,重點在于把詩人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上,也就是教學中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里所描繪的景和物,也就屬于意象的一種,被稱為“景”象。
例如,在對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進行教學前,筆者結(jié)合詩句“明月何日照我還”里的“明月”一詞展開了思考:“詩人用‘明月這個意象的目的是什么呢?”經(jīng)過反復揣摩和聯(lián)系,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詩人都用過這個意象:李白用“明月”表現(xiàn)濃濃的鄉(xiāng)愁;張九齡用“明月”表現(xiàn)情人間的思念;蘇軾用“明月”表達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而張若虛則用它來沉思歷史。再考察王安石創(chuàng)作《泊船瓜洲》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這里的“明月”寄托了他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于是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與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相符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反復朗誦,然后提問:“詩人為什么單單要寫月亮,而不寫其他的景物呢?”學生經(jīng)過思索回答:“因為‘月亮有合家團圓的意蘊,他是要借此表達思鄉(xiāng)之情?!边@時有學生吟誦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追問道:“我們以前學過的詩歌中,有沒有用月亮表達鄉(xiāng)愁的呢?”很快學生們就想到了李白的《靜夜思》。在此,教師讓學生把兩首詩進行對比,體會其中包含的深刻韻味。這樣的教學過程,既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人所營造的優(yōu)美意境,同時還深刻地體會了“明月”所寄托的鄉(xiāng)愁,整體而言對學生詩詞鑒賞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這樣的氛圍中,景和物已不單單時一個符號,而是更鮮活地存在與學生的腦海中,通過情景交融,對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產(chǎn)生了深刻的感悟。
二、基于詩中的“人”,引導“意象閱讀”
“詩言志”,詩人往往把個人的情感志向寄托于詩歌中。這也就是為什么古詩詞中常會出現(xiàn)“人”?!叭恕毕笫窃姼璧乃幸庀笾杏忠恢匾谋憩F(xiàn)形式。對此,除了抓住詩歌中的景物進行體會,教師還要把握住詩詞里的人開展教學,把自己置于他的處境和狀態(tài)去感受這個意象,這和全詩的整體意境是相融合的。
例如,在《清平樂·村居》一詞里,詞人就對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進行了刻畫,運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五口人各不相同的特點。對這首詞的教學,教師先讓學生把握全詩,看看寫了多少個人,各自在做什么,然后通過聯(lián)想把詞人所描繪的畫面動態(tài)化,以感受這家人的家庭的和睦和生活情趣。然后,教師再給學生展示了辛棄疾的個人背景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辛棄疾一心報國,想要馳騁沙場,卻苦無門路,當他看到這幸福的一家會產(chǎn)生向往和希冀,還是刺激起他的無奈和惆悵。
這首詞里所描繪的幸福生活畫面和詞人辛棄疾掙扎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之下,讓讀者通過“人”象對詩歌的意境有了進一步的體會,深刻感悟到了詩詞的內(nèi)在活力和詩人在詩詞中傳達的個人情感。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對比,營造出更為鮮明的意境。
三、基于詩中的“事”,引導“意象閱讀”
古典詩詞形式上都短小精煉,但卻蘊含了豐富的背景故事。古詩這種寫作形式限制了詩人對細節(jié)的刻畫,詩人更多的是通過它來傳遞自己的情志,把它作為一種載體,也就是“事”象。通過這種意象來深入其本質(zhì),體會事件的具體發(fā)展過程,感受事件里人物的行為態(tài)度,從而揭示詩人所要刻畫的意境。
例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長相思》一課時,抓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中的“事”象,由此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力:詞人在這遙遠的路途上,做了些什么?教師通過展示詞人所經(jīng)過的地方等一系列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然所熱情,引導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和合理想象來豐富這首詞的未盡之言,體會詞作里的有關“事”象。然后在班里進行交流,教師挑選了幾個學生來表示詞人經(jīng)過的地方,以模擬詞作所營造的情境:嚴峻的山峰、湍急的河流、貧瘠的荒漠……每個學生都扮演納蘭性德經(jīng)歷的一段旅程,都代表著不同的故事。通過對詞人遭遇的體會,明晰這首詞里的“事”象。最后,教師引導提問:“詞人有什么心愿?他心在何方?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從而揭露了詞人所要表達濃厚情感,就是對故鄉(xiāng)的期盼。
通過以上教學,就把詞人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濃濃思念徹底地展現(xiàn)了出來,讓整個教室都被這種深情環(huán)繞,每個學生的內(nèi)心都受到了沖擊,對詞作的意境也有了深刻的體悟。
總而言之,在詩詞中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我們在開展詩詞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特性,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感悟。教師要努力挖掘詩詞里的景、人和事等意象,推動學生通過想象產(chǎn)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從而對詩歌的深刻意蘊心領神會。
【參考文獻】
【1】方玉婧. 基于意境體驗的小學高段古詩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2】方潔.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存問題及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14
【3】蘇靜. 詩意讓教育如此美麗【D】.蘇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