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yīng)著重強化學生的語感,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學中,要通過引導邊讀邊思、品詞析句、文本對話這三大策略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提升。
【關(guān)鍵詞】
語感 培養(yǎng)策略
小學語文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學的重點不應(yīng)當局限于知識的整體性以及系統(tǒng)性,應(yīng)當立足于語用實踐,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感。語感實際上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以及理解能力,對于語感相對良好的人而言,對語言會形成快速深入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激發(fā),能夠有效領(lǐng)悟文本意境。
一、引導邊讀邊思,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古以來,閱讀就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閱讀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感的關(guān)鍵載體,但是讀百遍并不意味著為了閱讀而閱讀,當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思維的參與性,一邊閱讀一邊思考,這樣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都會產(chǎn)生新的感悟,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閱讀,才能夠在閱讀實踐中感受到快樂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蘇教版三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以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所描述的北大荒秋天的魅力,從中掌握如何表達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教師可以選擇自由讀、集體讀或者比賽讀等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朗讀的過程一定要保證精準性以及流利性,最好能夠背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相關(guān)教學資源,向?qū)W生展示和秋天相關(guān)的圖片,或者其他視頻資料,這樣,學生便能夠快速入情入境,共同聆聽秋天。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朗讀錄音或者范讀等方式,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想象,以自身理解與感悟完成對北大荒秋天景象的創(chuàng)建。與此同時,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的過程中,還要幫助學生體會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感悟語用的精美。最后教師可以向?qū)W生布置“讀一讀,說一說”的任務(wù),先在文本中標示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者段落,再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這樣既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增強語言感悟能力,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積累豐富的表達素材,由此必然可以為全面提升語用綜合能力奠定扎實的根基。
二、引導品詞析句,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字、詞和句子組成,正是通過字、詞和句子傳遞作者的意圖以及表達作者情感。所以針對文章的品讀應(yīng)當基于這些基本單位,這樣才能夠真正拉近和文本之間的距離,才能夠基于閱讀獲得快樂的感受。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著重于對字詞和句子的品讀,特別是文本中的關(guān)鍵詞句,通過品讀和賞析,感受潛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了解寫作技巧,使學生能夠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文本意境,全面提升閱讀體驗以及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愛上閱讀。通過這樣的閱讀和品味,還可以顯著激活學生閱讀的自覺性,能夠在多元的閱讀實踐中,使語感獲得更全面的發(fā)展。
例如,《愛如茉莉》這篇課文是一篇敘事文,其中充分的展示了“愛”的主題,特別是在文本的結(jié)尾處,作者接連使用了兩個“愛如茉莉”。為了有助于學生的品讀和感悟,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如下引導:為什么結(jié)尾使用了兩個“愛如茉莉”?會不會重復呢?這一問題一經(jīng)提出,立刻引發(fā)了學生對文本的質(zhì)疑,并通過更充分的文本品讀,深入理解:作者的連續(xù)使用實際上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為了更突出強調(diào)文本情感。學生們通過這一認真品讀的過程,能夠?qū)φZ感能力培養(yǎng)的形成有效的促進。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文本展開了更認真更細致的品讀,并且在這一品讀過程中能夠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和文本之間形成更深層面的對話,這些語用實踐活動都能夠成為促進學生品悟語言、學習語言的關(guān)鍵載體,使小學生的語感以及語用能力獲得持續(xù)成長。
三、引導文本對話,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文章是抒發(fā)作者情感的載體。正因為文章充滿了情感,才具有獨特的吸引人的魅力,也可以說情感是文章的“軟實力”。當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時,必須要充分揭示文本情感,這樣才能夠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才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diào),才能夠使他們的體驗更豐富、積累更厚實,才能夠緊扣文本主旨,激活閱讀興趣。這是提升學生和文本情感交流能力的關(guān)鍵基礎(chǔ),更有助于促進語感能力的生成與發(fā)展。
例如,在《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篇課文中,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只有借助深入品讀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所體現(xiàn)的濃厚情感,不僅僅是士兵和將軍之間的情誼,也包括戰(zhàn)士和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筆者將目光聚焦于情感層面,由此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師:通過對第二段內(nèi)容的仔細品讀,大家分別說出哪句話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師:作者在表達時為何會用“悄悄地塞”呢?
生:在戰(zhàn)爭年代糧食匱乏,戰(zhàn)士們都不能吃飽,更不用說動物了。
師:那么通過“悄悄地”這個詞語,你能夠從中獲得怎樣的感受?
生:彭德懷將軍對大黑騾子擁有非常深厚的情感,他愛它,但是更愛戰(zhàn)友。
從結(jié)構(gòu)上看,文章是由一個個文字組成,正是因為其中充滿情感,才使文字具有了活力。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把握準確的切入點,對學生形成正確引導,這樣他們才能夠真正品味和感悟文本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才能夠獲得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累,才能夠激發(fā)他們面對閱讀的正確態(tài)度。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感教學不僅僅是新課標理念下的重要的教學要求之一,同時也符合語文教學的自身特點。作為一線教師,不但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展開積極有效的策略引導,既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同時也能夠使其語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