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芬
【摘 要】
許多學生在素材積累后,面對習作依然無從下筆,究其原因則是積累的生活素材缺乏內(nèi)化,與習作聯(lián)系不緊密。本文從四個方面談“學習共同體”下高年級記實習作素材如何與習作相聯(lián)系和在習作教學中如何操作,并結合教學實踐進行論述,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
習作素材 習作教學 整合運用 學習共同體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記實習作的現(xiàn)狀及原因
當今小學生處于信息媒體轟炸的時代,物質生活充實,對外界事物接觸較多,視野更開闊,知識面也愈加寬廣,基于這些因素,小學生在習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容理應更豐富,但是情況卻截然相反,許多孩子面對習作無從下筆,題材不夠新穎,內(nèi)容比較空洞,情感不夠豐富。原因有以下二點:
(一)學生積累的生活素材缺少內(nèi)化。許多孩子都有積累生活素材的好習慣,并將它們記錄成冊,但是積少成多并不代表就會寫作了,正所謂量變不一定能質變。積累素材之后,沒有對他們進行梳理、歸納、感悟,內(nèi)化為自己能夠理解、運用的材料,變成只是機械地積累素材,沒有將其為寫作構思并寫好作文打下基礎。
(二)積累的生活素材與習作聯(lián)系不緊密。有些孩子善于尋找素材,但是并沒有進行系統(tǒng)地整理歸類,變成自己的習作資料儲備。在構思習作思路時,缺少根據(jù)寫作目標對素材進行篩選、整合的能力,尋找到素材與話題之間的關聯(lián),對素材的運用不夠靈活、創(chuàng)新。
二、素材在習作中的運用
葉圣陶認為:“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chǎn)生出來。”學生并不是缺乏觀察感受生活的機會和能力,而是較少將所見所聞所感進行及時記錄并整合,做到將素材恰當運用于習作中。結合班級進行的“學習共同體”學習模式,針對這種情況,我在班級開展“小小記者,每日事跡我播報”的活動。每節(jié)課前3分鐘,學生輪流上臺分享昨日事跡,并用一兩句話總結自己的感受。日本教授佐藤學指出:“學習共同體由傳統(tǒng)的‘個人刻苦用功轉向‘與他人對話交流的共同學習;由‘背誦、積累式學習轉向‘發(fā)表、共享式學習。由此可見,素材的積累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在于將素材用活,而“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能更好地推動素材的交流分享。而這項素材分享的活動如何與習作相聯(lián)系,在習作教學中如何操作,以下將結合教學實踐,分四種策略談一談。
(一)揣摩素材,記錄感受
搜集素材時,不僅要求學生將素材記錄成冊,而且要求他們對素材進行思考、體會,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是“學習共同體”交流素材前的第一步,旨在自己的內(nèi)化學習。
1.縱向、橫向聯(lián)系生活,深加工自己的感受
感悟內(nèi)化是將素材恰當運用于習作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將自己對生活事例的看法、感受和疑問記錄下來,可以是一兩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不僅會將素材與自己的情感表達、人生感悟、文化知識儲備相聯(lián)系,也會將身邊人、事、物相掛鉤,形成自己更深刻、更獨到的見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能讓他們在搜集素材環(huán)節(jié)就形成了對習作題目的領悟力,又能在寫作中使文章更飽滿、有深度。
2.聯(lián)系課外閱讀中的名人事跡等,挖掘素材寬度
學生在閱讀課外讀物時,能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并且能將書中的事例展現(xiàn)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自己的經(jīng)歷進行整合,或對比,或共鳴,這樣素材就注入了新的元素,有了深度和寬度?!皩W習共同體”不僅可以是生生學習,也可以是生“書”學習,即將課外讀物視為一起學習的同伴。
(二)分類素材,整合運用
在積累素材時,老師會讓孩子們將它們記錄在本子上——《“記者”素材本》,并在首頁做成目錄,標注序號、頁碼、類型,方便學生對素材有個系統(tǒng)的整理歸納,此時“學習共同體”能幫助這一環(huán)節(jié)提高效率。老師會讓同桌的兩個孩子結成“學習共同體”,共同討論如何分類、整理,并整合成冊。
1.以內(nèi)容歸類。讓孩子進行歸類時,要讓孩子明白可以將旅行、學習技能、趣聞軼事、親情友情等分門別類。
2.以主題歸類。可以根據(jù)作文題目類型劃分,如:守信、團結、友誼、勵志、勵學等。當孩子接觸到這些題目類型時,便能在資料庫中快速搜尋、鎖定、運用。
3.交叉運用。分類素材后,要讓學生懂得在習作中,這兩種分類是可以交替進行的,如學習一項技能可以感悟到堅持、勵志;友情可以感悟到守信、團結等。讓學生明白可以“一材多用”即同一個素材可以運用于多個主題;可以“多材一題”即多種材料運用與一個主題。
(三)交流分享,充實素材
除了每天課前的5分鐘分享,“學習共同體”的交流形式還有以下幾種。
1.集中交流。除了每天分享的學生需準備交流素材之外,我也讓全班同學每周記錄2次事例。此時的“學習共同體”不再是同桌之間,而是面向全班。交流時,也可以將同學們分享的新穎素材記錄在素材本中。
2.分類交流。圍繞單元習作主題、學?;顒印⒓竟?jié)特點等展開每兩周一次的話題素材分享會。比如圍繞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口語交際“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將辯論與素材分享結合在一起。
(四)羅列提綱,敘寫成文
有了前期的素材積累與整合歸納的基礎后,便是將它們付諸于習作中的時候了。
每周一次的習作課上,都圍繞一個主題,先分享積累的可適用的素材,其后在“學習共同體”內(nèi)交流討論習作思路,然后全班交流互提思路,羅列寫作提綱,合作寫成一篇習作。
運用“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實現(xiàn)了習作素材資源分享的最大化,學生們不再羞于下筆,肚里有墨水,腦中有儲備,懂得應將素材進行加工、整合,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這些方式給素材與習作架上了一座橋梁。只有將素材整合與習作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拓寬學生的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化萬.現(xiàn)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謝麗成.我的生材之道——淺談習作素材的開發(fā)和應用【J】.學周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