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fā)蓮
語文日記:我的作文教學實踐
我的職業(yè)生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1991年至2008年的語文老師階段,這是我的作文教學實踐階段,歷時17年;二是從2008年開始的語文教研員階段,迄今為止已經十年,這是我的作文教學思考階段。
我的作文教學實踐,要從落實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一個“抓手”說起,最為清晰明了。這個“抓手”就是“語文日記”。說起來,語文日記應當是語文教與學的“抓手”,不單單用于作文。當然,作文在其中是占了半壁甚至大半江山的。
什么是“語文日記”呢?每次接受一個新的班級,我便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厚實的筆記本,并告訴學生們,我們初中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會體現在上面,課堂筆記啦、測試糾錯啦、日常積累啦、日記小結啦等。她的名字叫“語文日記”,多年以后,這個“語文日記”就凝成了我們成長的足跡,成了我們一輩子不可割舍的珍藏!
語文日記有兩個特點:一是語文的,二是 日記。
一、先說“語文的”
語文日記是一個語文的“大拼盤”:有課堂筆記,有系列訓練,有歸納小結,有心得體會,有知識積累,有激情創(chuàng)造……總之,她是觀察、思考、積累等一切形式的語文學習的結晶。作為一個語文學習的平臺,語文日記主要有三個顯著的 特點。
(一)講究層次
七年級每天寫作100字以上,八年級200字以上,九年級300字以上,由少到多。第一階段(第一、二學期)重在習慣的養(yǎng)成。督促學生們每天都必須記,引導學生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學做“熟人檔案”;觀察身邊的事,學做“校園寫真”系列;觀察藍天白云、朝霞夕照、村莊田野、四季變換,學做“自然景觀”系列。第二階段(三、四、五學期)重在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讀系列的書,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提煉要義,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指導他們了解系列“新生事物”。在閱讀、調查的基礎上養(yǎng)成思索的習慣,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第三階段(第六學期)重在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這是初中三年語文學習的總結階段,以往對人和自然的單一觀察要上升到對人和自然所組成的綜合觀察,做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從而引導他們做“十大熱門話題報道”“國際風云評述”,引導他們做“小說人物圖譜”20張、“精彩細節(jié)品析”30例等。
1992年第1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是我剛參加工作時使用的教材。這套教材共安排記敘文訓練14次,12次集中在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上學期以說明文體為訓練重點,下學期以議論文體為訓練重點,初中三年級則以應用文寫作為訓練重點。教材每冊八個單元,讀寫并重,兼顧聽說訓練,每單元閱讀教學后是作文訓練或聽說訓練。語文日記中有層次的配套,一方面成了教材中作文訓練真正落實的保證,另一方面是語文學習面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補充。
2009年3月第1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有了很大的變化,從目錄看線條更簡明,分單元排列,每單元分“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兩個板塊。就作文序列而言,較之以前使用的教材,本套教材的作文訓練沒有明晰的訓練體系,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教材設計呈“一勺燴”的模式,教師的操作難度較大。從一線課堂來看,許多教師特別是資源有限的農村教師,對于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三個板塊的目標,過程和方法難于定位,無從著手,所以他們大多只是熱鬧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在訓練中。在這個階段,語文日記中有層次的安排,便擔當了校本作文教材的角色。因為操作簡便,實用高效,確實解決了當時作文教學的痛點,“語文日記”成了區(qū)域內行業(yè)的“熱點”,得到許多同行的認可,我也因此能跨出校門,到各個兄弟學校做“經驗介紹”。這也正是我打開自己,提升自己的開始。
可以這么說,語文日記有層次的內容安排,明面上看起來是一次次的語文練習、語文活動,深層次上更像是學生們歷練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的臺階。
(二)形成系列
一個系列就是一個知識板塊或者訓練主題。這些系列涵蓋了我們初中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思維訓練、實踐創(chuàng)造。
系列有的是從內容的角度設計,有的是從形式的角度來設計。從內容角度來設計的系列如記敘文訓練,我分為三個系列:寫人、寫事、寫景、狀物。在寫人系列中又有三個子系列:“熟人檔案”“方法指津”“寫作實踐”。這三個方面按先觀察了解、建立感性認識,再傳授知識、建立理性認識,最后實踐運用找茬思路進行,效果往往很好。從形式角度來設計的訓練如日記“小結”,它是日記寫作過程中需要持之以恒的系列,主要有周小結、月小結、期中小結、期末小結、寒暑假小結和突發(fā)事件小結。小結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有核心詞小結、關鍵句小結、圖片式小結等等。當然,主流形式還是文字小結,主要能養(yǎng)成小結的思維,形式無須過于 講究。
二十多年以來,一直堅持使用“語文日記”的教師和學生們與時俱進、更新迭代,開創(chuàng)了許多喜聞樂見的 “系列”:
以金字塔原理為核心的結構化思維訓練系列。它成了學生們提高歸納和表達能力、提升溝通效能的利器。更有意思的是,學生們掌握這些語言和思維的“密碼”后欣喜不已,做起案例積累和分享也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每次語文日記評展,總有讓人欣喜的亮點。
以“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為宗旨的讀書會。它推動了閱讀,讓學生學會積累,是語文日記的一個主要系列。適應各種媒介的閱讀,努力提升閱讀能力,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是設計這個系列的初衷。各種形式的閱讀依據課程推進、季節(jié)時令、生活背景、學生喜好等靈活有序地安排,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
以教材為主線的“讀寫結合”系列。它是語文日記中的一個經典系列。我所在的地區(qū)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近三十年來,教材有四次較大的改版,但無論哪一個版本的教材,課后練習都會有十多次近二十次的“寫”的安排。用好、用足這個“系列”,實現閱讀和寫作的互惠共享,對寫作來說是高效且大有裨益的。
“大視野”系列。它是最能體現學生們旺盛求知欲的系列。有些學生的視角早就觸及到科技發(fā)展的最前沿,大數據、物聯網、區(qū)塊鏈、云平臺、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如數家珍。他們憧憬著人類探索的美好明天,他們腳踏實地,自信昂揚。教師也是興奮、驕傲的:新技術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在許多方面讓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的學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時代??!
……
“系列”是語文日記的基本特征,它使學生看得更寬、學得更深、想得更遠,產生了學習語言的規(guī)模效應。同一個系列,不同的學生做出來的東西不同。教師作為這個學習社區(qū)的首席,首要具備的是胸襟和眼光。簡單地說,就是在評價學生的系列時,既要善于給那些傳統(tǒng)習慣的學生點贊,又要敢于給離經叛道的學生打call。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只要注重個性特征的張揚,交流討論的組織,便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真正得到落實,從而讓學生們樂學善學。
(三)注重創(chuàng)造性
語文日記中有許多“創(chuàng)造系列”。我讓七年級的學生們每周寫兩篇日記,八年級的每周寫三篇日記,九年級的每周寫一篇日記。要求是“說真話,訴真情”,多寫感受、感悟、感情。學生們在做的時候往往又變成了這樣一些系列:“青春絮語”“心靈酒吧”“秘密島”“寫真集”……這也是一個個系列。在學習課文以后,把其中的外貌描寫摘錄起來,形成一個“人物素描”系列。學生們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人物素描”以后,就會發(fā)現一些竅門,將人物分類,從而提煉出寫人的訣竅,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吧!
創(chuàng)造是語文日記的本質特征。它是教師將課堂植根于生活,引導學生們快樂地學習語言并時時閃現出的火花;它是教師將生活視作語文的大課堂,指導學生們精心地追隨語言所留下的足跡。當表達成為一種需要,當表達自然而然,表達就成了一眼清泉,靈感隨時隨地都在汩汩地往外冒……
二、再說“日記”
這里的日記其實是兩個詞——每日記錄,不完全是我們常規(guī)意義上的“日記”。所以,這里的“日記”強調的是對學習狀態(tài)的堅持,是養(yǎng)成觀察、思考、運用語言文字的習慣。
剛開始的時候,許多學生甚至有部分家長會有疑慮:每天都堅持,是不是太絕對了?誰還沒有個特殊情況呀?這樣做給學生的負擔是不是太重了?面對這些疑惑,每次接手新生,我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都是“只要課”。
關鍵詞:只要
核心句:只要做起來,一點不難,負擔不重;只要做起來,語文能力一定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顯著提升。
我的課一貫是非常民主的?!爸灰n”最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有些非常實際的問題總會被學生們 發(fā)現:
老師,假如我病倒了,躺著床上動不了怎么辦?
老師,大年三十也要完成語文日記嗎?
老師,要是哪天我確實懶經發(fā)了,不想做,怎 么辦?
……
學生們的想法其實只有兩類:一是擔心特殊時候做不了,二是想到有些時候確實不想做。
“做不了”是我們對什么是語文了解不夠深。假如真的病了,讀懂藥品說明書,是一種語文學習;學會和醫(yī)生護士順暢溝通是一種語文學習;躺在病床上感受和梳理家人的呵護、老師學生們的關心,是一種語文學習;解讀出院記錄,并思考這個病是如何生的,今后如何避免,是一種語文學習……只要我們在運用語言文字時意識到自己是在“刻意練習”,擺脫隨性的“舒適區(qū)”,那么這些隨時隨地的觀察思考、溝通表達都是有效的語文學習!
“不想做”是我們對怎么學語文了解得還不夠深。在校期間,課堂筆記、課堂練習、課堂反思都是我們語文日記的主流。她要求我們在課堂中真正參與了,要求我們養(yǎng)成思考和積累的習慣,這難道不是必須的嗎?假期,我們的興趣愛好就是語文日記的主要內容,運動類也好,益智類也罷,不都應該留下文字的足跡嗎……
課堂上,我還笑吟吟地告訴學生們,我并不歧視那些喜歡“偷懶”的學生。我還傳授給他們許多“偷懶”的辦法:摘抄法、涂鴉法、粘貼法、天窗玄想法……
摘抄一個序列:古詩詞也好,現代詩歌也好,好詞好句也好,名言警句也好,摘抄成一個自己喜歡的系列,一個階段之后小結喜歡的理由。
涂鴉一個序列:書法愛好者、漫畫愛好者、思維結構圖愛好者,語文日記是你們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
粘貼一個序列:語修邏文的知識、大報小報的新聞、收藏品鑒的積累,跨學科、多視角、養(yǎng)情趣,粘貼也能“粘”出一個美好的世界!
天窗玄想法:寫一個主題詞,開一扇天窗,告訴世界,我在玄想;告訴自己,我要等等我的身體,讓我的身體跟得上我靈魂的腳步。
……
事實證明,后來許多學生用這些“偷懶”的辦法也做出了許多“精品”!
在路上:我的作文教學思考
對于學界的作文教與學研究,我把目光聚焦在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上。
2008年4月,《中學語文教與學》轉載了程少堂的《光榮與遺憾:近30年作文教學改革再反思》(原文發(fā)表在《中國教育報》2008年2月1日第5版)。這是一個里程碑似的概述,程少堂先生把1978至2008年近30年的作文教學提煉成四個流派:重視“模仿”的作文教學流派、重視“思維”的作文教學流派、重視“過程”的作文教學流派、重視“興趣”的作文教學流派。2015年12月,《中學語文教與學》轉載了敖峰、唐春紅的《三十年來我國語文寫作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這篇文章提煉出三十年來我國語文寫作教學研究發(fā)生的三大變化:一是從經驗性的就事論事走向理論性的問題研究,二是從整體性研究走向細節(jié)性研究,三是從政治中心到政治分離。研習這些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fā)現:“國內研究者主要從寫作涵義及寫作教學本質、寫作教學價值取向、寫作教學過程、寫作教學實施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钡痪€語文教師的痛點:我應該怎么辦、我的學生應該怎么辦?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繼續(xù)前行,到前輩大腕、我輩大咖中去尋覓。
葉圣陶的《怎樣寫作》,夏丏尊、葉圣陶的《文章講話》,夏丏尊、劉薰宇的《文章作法》,陳望道的《作文法講義》,章熊譯的《提高寫作技能》,于漪的《教你學作文》,劉淼的《作文心理學》,馬正平的《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彭小明、劉婷玉等的《寫作教學模式論》,魏小娜的《真實寫作教學研究》,榮維東的《交際語境寫作》……
這是一條河流,擷取其中兩朵浪花。
彭小明在《寫作教學模式評述(代序)》中對我們中小學典型的作文教學模式做了精到的分類(其中有許多和程少堂先生的論述重合的地方):一是基于“語言·思維”的寫作教學模式,比如劉朏朏老師和高原教授的“觀察→分析→表達”教學模式、章熊先生的“語言與思維結合”模式和常青老師的“分格作文”教學模式;二是基于“文體·過程”的寫作教學模式,比如錢夢龍老師的“模仿→創(chuàng)造”的作文訓練體系、周蘊玉老師和于漪老師的“文體為緯→過程為經”的教學模式,楊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學模式;三是基于“動力·興趣”的寫作教學模式,比如李吉林老師的“情景作文”教學模式,李白堅教授的“現場演示”作文教學法和一度廣為流行的“話題作文”模式;四是基于“做人·作文”的寫作教學模式,比如趙謙翔老師的“綠色作文”教學模式,李元昌老師的“生活作文”教學模式和《萌芽》雜志社“新概念作文大賽”催生的“新概念作文”教學模式等。
榮維東教授在《交際語境寫作》中為我們勾勒了四十年來作文教學研究發(fā)展的全景圖:
經過這樣的梳理,結合對語文日記的思考,我有如下一些分享:
什么是語文日記?語文日記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學習平臺,她將我們的語文學習落到了實處。語文日記為什么一直深受教師學生們喜愛?因為語文日記是著眼于“怎么做”的設計,她天生帶有一些讓我們不可抗拒的“基因”:綜合性、個性化、微型化、及時反饋、動態(tài)生成……
語文日記的操作要領是什么?我國現階段的義務教育,主流上、大面積上屬于“工業(yè)教育”。語文日記作為“自由博雅教育”的入口,像一陣清風,與我們的主流教育形成及時的良性互補。換句話說,我們的主流課堂都是用一個教師(一個辦法、一本教材)教五十個學生,如果我們能用五十個方法來教一個學生,讓學生找出最合適自己的那一款,那該是多么理想的教育!語文日記就是這樣一個探索發(fā)現的平臺,語文日記的要義就是讓每一個學生發(fā)現最好的自己!
關于作文教與學,我也有如下一些思考。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那種寄希望于依據一套“完美作文教材”或者某神人的“完美模式”即可按圖索驥、求取真經的夢該醒了!這一點,王佑軍老師在《敲開作文教學的果殼》(本刊2016年第4期)中論述得比較詳盡,本人深以為然。
學生、教師和教材這個“鐵三角”的單項研究已是卷帙浩繁,如何擺弄這三者關系的各種“模式”也是豐富多彩,但是業(yè)界理論與實踐似乎還是油水分離,難以融合和突破。
愚以為,這其中的瓶頸還是“工業(yè)化教育” 模式。
要突破桎梏,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做起來”為基礎,把學生、教師和教材整合到“大背景”的平臺上,自動生成適應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的“語文學習操作系統(tǒng)”。我們的語文日記,就是這樣一個簡便易行的“操作系統(tǒng)”。這里的“大背景”既指我們生活的這個偉大的時代,又指教師和學生的地域、文化、家庭、喜好等個性“背景”。這也就是榮維東教授所說的“交際 語境”。
走起來,越走越寬闊。如果我們同行,世界將會更美好!
(湖北省公安縣教學研究室;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