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同學在進行了大量作文訓練之后依然對寫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大家對在高考時會遇到什么樣的題目心中沒底。雖然要想提前預知高考作文題目無異于癡人說夢,但高考作文命題卻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特別是每年進行高考備考之時,全國各省市的重點中學都會命制大量的作文試題對高三學生進行訓練,而命制這些試題的老師極有可能會參與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題工作。這樣一來,就使得這些重點中學命制的作文試題與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試題有了一種直接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特開設“名校金題”欄目,每期對全國各省市重點中學高三年級的作文備考試題與優(yōu)秀例文進行展示,并邀請該校的語文名師對試題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讀,以期讓大家在第一時間準確把握本年度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作家畢飛宇說:我們來到河邊,看到河里的浮萍,可以說它漂泊;看到魚,不能說它在漂泊。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這是一道比喻型的材料作文題。材料引用自作家畢飛宇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說的話,材料簡短,但寓意深沉,考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先說審題立意:題目材料由兩組句子構成,中間以分號間隔。第一句中心意象是“浮萍”,定性為“漂泊”;次句中心意象是“魚”,定性為“不漂泊”。要破解比喻型材料,必須將具象的事物還原成抽象的道理,要學會發(fā)掘“物”與“理”之間的相似點。
我們先審視“浮萍”這一意象,從生物意義上來說,它是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種草本植物;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說,它常常用來比喻漂泊無定的身世或變化無常的人世間,如“遺恨寄浮萍”([宋]趙長卿《小重山·枝上楊花糝玉塵》)、“半世浮萍隨逝水”([清]納蘭性德)等等,這些句子無不為“浮萍”二字打上了憂愁、飄零、離散的感慨。因此,對此意象,在立意上我們初步可作批判的態(tài)度。再看“魚”這一意象,古代詩文中常常做褒義、積極情感的載體,如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體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景象。對此意象,在立意上我們初步可作倡導的態(tài)度。當然,這些審題行為還不夠,我們還應注意材料中的兩組句子形成了對比,這就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一貶一褒呢?原來浮萍無根無蒂,是被動的人生狀態(tài);而魚對于水是主動、主宰的姿態(tài)。兩相比較,自然能得出準確立意:把握命運,積極主動,做外在環(huán)境的主人,不要被環(huán)境驅使而隨波逐流。
再說論述的思路:比喻型材料作文不能通篇就事論事,如描述“浮萍與魚”到底;也忌諱跳過形象直奔抽象說理,不經過喻體還原就把作文兌換成話題作文,如直接論述“主動與被動”“積極與消極”等??忌鷳獙W會相似聯(lián)想,既然題中材料用自然物來比喻,那么我們就可以從更廣的自然層面入手,既源于原材料,又有一定的拓展。比如“一只鳥站在很細的樹枝上,卻從來沒有擔心過樹枝會折斷,不是因為它相信樹枝,而是它相信自己的翅膀”,鳥就是主動者。我們還可以做自然層面的相反聯(lián)想,比如云、墻頭草、“從外打破的雞蛋”等等。既是比喻說理,又可以做論據素材,富有形象感、含蓄美。
考生還可以拓展到人生層面,如帕斯卡爾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而本題倡導的人的思想尊嚴就在于“積極主動的人生觀”??忌部梢詮姆疵嬲撌?,如一些“秋士”只知消極避世、一味怨責外在環(huán)境的壓力;也可以略作辯證分析,指出倡導主動人生觀并不是否定“環(huán)境之水”的存在與影響,但作為萬物之靈,人更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做勇于“中流擊水”的蛟龍。
行止在我,如魚得水
文/ 陳雪揚
同為池中之物,作家畢飛宇嘆浮萍漂泊,贊魚兒自在,蓋因浮萍之隨波逐流,游魚之主動把握進退。蘇軾有云:“用舍由時,行藏在我?!币庵^在時代的激流中要學會自己把握命運。我們應做生活的主人,積極主動,不役于物,如此方能行止自如,如魚得水。
浮萍本根淺,只得隨水而行,甘于被動。水靜處不能移,波動時無法止。魚則不然。正如李嘉誠先生所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比松嗳绱耍瑥耐獯蚱剖潜粍拥膲毫?,從內打破是主動的成長。人生若被動前進,只能隨波逐流;如若主動出擊,卻可把握人生。
如魚得水,才能夠去探索五彩斑斕的水底世界;行止在我,人生才有更豐富的選擇、更豐盈的生命。我們要想獲得自由、獨立之思想,就不能被動行走,而應主動掙脫藩籬的束縛。晉代官場黑暗險惡,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為官八十余天,就主動歸隱、躬耕田園,才有了“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精神逍遙游。而更多士大夫則礙于名韁利鎖,無法從時代的濁流中突圍,精神無法找到歸宿,最終散落成歷史洪流中的片片浮萍。
藝術的園地里尤其需要游魚的精神。弘一法師李叔同年少時意氣風發(fā),中年時去當演員、做音樂,步入老年后則遁入空門。他曾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彼缒暾前沧≡诘谝粚訕侵?。到了中年,他主動研究藝術,發(fā)揮多方面才能,遷居到了第二層樓。到了晚年,他毅然去了第三層樓,修凈土,選擇最苦的律宗,號弘一法師。李叔同一生主宰著自己的人生,把握著自己的選擇,創(chuàng)造了多彩、輝煌的人生經歷。
在現(xiàn)實的語境下,“被動”或許成了許多人共同的惰性、慣性。如今,一些本應熱情積極、主宰人生的年輕人卻被“喪文化”所箍,向往所謂的“佛系”生活。這樣的社會“癥候”,其實是頹廢懶散、消極被動的表現(xiàn)。他們本該如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卻自甘如浮萍一般隨遇而安、隨波逐流,有負風華正茂,錯失美好未來。
如今,我們躬逢欣欣向榮的大時代,正所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更應該將積極主動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魚得水,行止自如。
點評
本文行文正如其標題“行止在我,如魚得水”,既出格,又入格。出格在于文章語言新穎,文白結合,典雅活潑,頗具功底;還在于論述思路靈動,談自然萬物,談仕途進退,談藝術追求,談時代風云。但文章內在又謹嚴入格、散而不亂,首段結合材料導入,主題由淺入深,由自然類比到人事、社會,文脈清晰,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極好地避免了考場作文令人生厭的模式化結構。文章標題兼具相關性與含蓄性,是語言美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