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亮
摘要:本文基于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詞匯信息對等進行了研究。本文從詞義、詞的修辭手法、詞的表達效果三個方面,對Youth的兩個中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旨在闡明詞匯對等理論在文學散文翻譯中的適用性。
關(guān)鍵詞:詞義;詞的修辭手法;詞的表達效果
引言
翻譯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譯文對譯文讀者的效果應該與原文對原文讀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奈達的“功能對等”原則正為我們的翻譯提供了一個好的理論引導?!肮δ軐Φ取卑ê~匯、句法、篇章、文體對等四個方面,本文擬從詞匯對等角度對比分析Youth的兩篇漢譯散文。
一、原文本解讀
原文本Youth是一篇抒情散文,由美國作家Samuel Ullman(1840-1924)所創(chuàng),全文僅五個自然段,共計248字,每一段敘述的內(nèi)容都不同,但都緊緊圍繞“青春”。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給青春下定義,詮釋了青春的內(nèi)涵;第二段從人性品質(zhì)矛盾的兩個方面,揭示了青春的品質(zhì),從人的群體特征、長幼階段揭示了青春的活力;第三段僅兩句話便道出青春永存的真諦;第四、五自然段,作者從實踐角度回答了人們的疑問。
二、功能對等與散文翻譯
1、功能對等理論
尤金·奈達在其1964年出版的《翻譯的科學探索》中提出了“形勢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奈達特別強調(diào)后者,因為在他看來,“形勢對等”的翻譯是很少見的,各種語言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強的差異,“動態(tài)對等”追求的是“最自然的對等”。但為了避免“動態(tài)”dynamic這個詞被誤解為是指“僅僅具有影響力的東西”,也為了強調(diào)“對等”的概念,奈達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中》提到,以“功能對等”取之“動態(tài)對等”一說,使其涵義更清楚。
在“功能對等”這一理論中,奈達有關(guān)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功能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其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jù)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功能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
2、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在散文翻譯中的適用性
散文的翻譯包含兩個重要因素——意義和文體風格的翻譯。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信息傳遞和讀者反映的重要性,而這正是文學散文翻譯中的重點所在。意義對等是文學散文翻譯中的首要目標,因為翻譯的本質(zhì)就是交際、傳達信息,譯者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譯文中最大限度的再現(xiàn)原語信息。其次,文體風格的對等是文學散文翻譯中一個重要目標,原作的文體風格應從其產(chǎn)生的審美效果著手充分地再現(xiàn)于譯文中。因此,原作語言風格的再現(xiàn)亦是散文翻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從詞匯對等角度對比分析漢譯散文《青春》中的意義對等
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本文筆者只從功能對等中的詞匯對等角度來分析兩篇漢譯散文,對比其在用詞上是否體現(xiàn)出了散文的意義對等。在散文翻譯中,我們需要采用信息對等的詞來更好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筆者認為,詞的信息對等可以包括詞義、詞的修辭手法、詞的表達效果對等三個方面。
三、舉例分析
1、詞義對比
原文第一段中的“time of life”,英語詞典釋義為“ a period of time during which a person is normally in a particular life state”,在《《21世紀大英漢詞典》》里解釋為“年齡”, 兩者解釋存在差異。但經(jīng)查,中文里的“年齡”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計算時止生存的時間長度”,且相對應的英文是“age”。我們再結(jié)合原文本分析,“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此處,“youth”和“a time of life”是兩個對等的涵義,所以我們應結(jié)合“youth”的英英釋義“the time of life between childhood and maturity”,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此處的“time of life”應是指一段時間,人生的一種狀態(tài)。結(jié)合兩個譯本,隋榮誼將其翻譯為“生命的一段時間”,是正確傳達了原語的信息,而李明將其翻譯為“年齡”,沒有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
2、詞的修辭手法對比
原文第一段中的“supple knees”,隋榮誼將其翻譯為“靈便的腿腳”,李明將其翻譯為“柔韌的雙膝”,那么我們就需要分析“knee”在此處的合理表達。在英文詞典里,“knee” means “joint between the femur and tibia in a quadruped”,是指腿腳的一部分。顯然,李明是直接表達了“knee”的本來意義。但隋榮誼將“knee”翻譯為“腿腳”正是使用了文學里的“轉(zhuǎn)喻”修辭手法。筆者認為“靈便的腿腳”比“柔韌的雙膝”更能體現(xiàn)青春健康活潑的特性。
3、詞的表達效果對比
在原文第五段句子“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20”中,隋榮誼將“grown old”翻譯為“老氣橫秋”,李明將其翻譯為“失去了青春”。從漢語詞典的解析可知,“老氣橫秋”指“老年志氣橫貫秋空,形容氣概雄渾、豪邁;也形容年輕人缺乏朝氣,暮氣沉沉的樣子。”原文本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如果年輕人的心態(tài)不對,即使只有20歲,也會缺乏朝氣,顯得很老。雖然李明的譯文“失去了青春”也表達了這一涵義,但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盡最大能力還原散文的美感。所以筆者認為隋榮誼將“grown old”翻譯為“老氣橫秋”更好一些。
小結(jié)
翻譯本質(zhì)的交際性和文學散文的特點決定了功能對等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適用性,為兩譯本的比較研究提供了依據(jù)。“功能對等”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而在具體的翻譯翻譯中,對詞匯翻譯的研究更值得以理論來支撐引導。
參考文獻:
[1]龐紹波. 我對Samuel Ullman的散文《Youth》一文的賞析[J]. 科技咨詢導報:2006年18期
[2]郭建中. 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格日樂. 從奈達的“等效翻譯”原則看詞匯的對等[J].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