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琛
【摘 要】插曲作為電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特征和作用不可忽視,也無法替代。本文主要研究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主題曲與插曲的藝術特征和作用,了解電影和插曲的關系,提升自己對電影插曲的理解能力,在感受插曲帶給我們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提高對歌曲的演唱和情感表達能力。
【關鍵詞】《閃閃的紅星》;插曲;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116-02
在我國電影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電影歌曲的創(chuàng)作歷經(jīng)七十年。1994年后,紅歌電影成為這一階段電影音樂發(fā)展的主流,促使電影的發(fā)展有了質的飛躍,成為電影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電影歌曲的發(fā)展再一次得到繁榮,成就了第二次高潮。自從電影應用了配樂,那些與電影密不可分的音樂就開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探討插曲在電影中的藝術特征和作用,將歌曲本身的音樂特征與電影劇情相結合,提高對歌曲的理解能力和演唱能力,讓與劇情相呼應的插曲變得更具體,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一、電影插曲在電影中的作用
電影是圖像和聲音相輔相成才能完成的作品,眼睛和耳朵是最直觀能感受到電影的人體器官,將兩者融合所帶來的效果可想而知。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只需要跌宕起伏的影片情節(jié)、豐富的角色,還需要穿插在影片中的歌曲。影片中的音樂插曲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題曲,一類是插曲。主題曲顯而易見,起突出影片主題的作用,極富感染力;而插曲則指應用在影片或話劇等中的歌曲,和主題曲不同,它有時與影片整體的某一時段有關聯(lián),有時又沒有,主要依據(jù)影片具體情況而定。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能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除了它能映襯出時代特征的思想主題、引人入勝的劇情、生動飽滿的人物角色形象之外,還有必不可少的插曲中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詞,這些都為影片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紅歌作為電影中的插曲,其作用不僅僅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延伸、人物角色的定型,而且還帶來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贊頌了人民群眾為了理想而不懈奮斗、永不言棄的精神。在欣賞音樂電影時,插曲給筆者最直觀的感受是舒緩影片節(jié)奏、調節(jié)渲染氣氛、營造背景氣氛,從而達到豐富視覺的效果。插曲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對推動電影情節(jié)和加強觀影者內(nèi)心世界的情感都有重要作用,彌補了電影的空洞感。
二、電影《閃閃的紅星》概述
電影描述農(nóng)村小男孩潘冬子如何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故事。1947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成電影,將潘冬子愛恨分明、不怕困難、果斷機智、單純樸素的性格特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故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1931年的江西柳溪村,生活著幾十戶人家,他們長期以來飽受胡漢三的欺壓。潘冬子父親潘行義是紅軍赤衛(wèi)隊的一員,某天與惡霸土豪胡漢三斗爭時被抓了起來,后來被赤衛(wèi)隊救出并由此對赤軍的修竹產(chǎn)生了崇敬之情。1934年秋,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被迫撤離柳溪村并開始長征,潘父隨行。臨別時潘父將一顆紅星帽徽贈送給東子。之后,胡漢三重返村莊,再次欺占了柳溪村。而當紅軍進行反攻時,冬子媽為掩護村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冬子憑借自己的果斷與機智取得勝利,加入了紅軍的行列。
三、電影《閃閃的紅星》插曲的藝術特征與作用
影片共涉及三首歌曲,分別是《紅星歌》《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其中《紅星歌》是影片的主題曲,其余兩首是影片的插曲。
(一)《紅星歌》在電影中的作用
《紅星歌》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主題曲,是一首激進有力的兒童隊列歌曲,旋律催人奮進。該歌曲曾被多次改編,還被收入小學生音樂課本,廣為傳唱,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族七聲宮調式,為A-B-A三段式結構,這首歌在影片中分別出現(xiàn)三次,第一次在影片的第7分鐘出現(xiàn),朗朗上口的歌詞、輕快激動的節(jié)奏和爛熟于心的旋律映入耳簾。歌曲豐富和升華了影片主題和感情,以聲傳情地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活動,營造了影片開頭和諧美滿的氛圍,為后來胡漢三再次返回柳溪村當土豪地主的劇情做好鋪墊。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第31分鐘,東子在熱切期盼爸爸及紅軍歸來的時候,他憑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紅軍勝利歸來的美好圖景,并把自己想象成一名真正的小紅軍。這段歌曲以合唱形式出現(xiàn),旋律積極向上,歌曲與劇情相結合的方式把對紅軍早日歸來的美好愿望展現(xiàn)給觀眾,深化了影片主題,加強了影片的節(jié)奏感,將影片推向高潮,也為后來冬子媽的犧牲埋下伏筆。第三次是在影片的第99分鐘,也是影片的結尾,東子如愿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zhàn)士。紅軍消滅了敵人,歌曲抒發(fā)了紅軍勝利后的喜悅心情,描繪出生動感人的畫面,結尾音樂中加入了成人復調的混聲合唱,為整部影片渲染出興奮激動的氛圍,使歌曲旋律的氣勢更加激昂,情緒更加熱烈活潑,將觀眾情緒調動到最高峰。
(二)《映山紅》的藝術特征
歌曲《映山紅》來自江西興國民歌。歌曲為2/4拍,是一首單樂段結構的歌曲,運用二部曲式譜成,共八個樂句,分為A、B段,歌曲速度平穩(wěn)稍慢,旋律優(yōu)美深情,歌詞更是感人至深,寄予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期盼,歌曲演唱力度起伏跌宕,同時出現(xiàn)了高、低兩個聲部,運用對比復調的手法,展現(xiàn)出正在受苦受難的廣大人民群眾對紅軍滿滿的信任。這首歌在影片中分別出現(xiàn)了2次,第一次是在影片的第29分鐘,在紅軍部隊撤離后,潘冬子和媽媽在山間期盼他們歸來時所唱,期間反復歌唱旋律“嶺山開遍喲,映山紅”和電影情節(jié)相呼應,向人們描繪了一幅映山紅開遍山坡的美景,同時突出了電影想要帶給觀眾的效果。歌曲調子比較婉轉,歌唱速度緩慢,充滿了期待,在客觀變化中給觀眾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為此增加了電影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也為其后影片劇情的展開做好鋪墊。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第43分鐘,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影片中潘母英勇犧牲時所唱。此段歌詞扣人心弦,旋律節(jié)奏緩慢,音調展現(xiàn)為號角聲,并融入了沖鋒號的聲音,調動了觀影者的情緒,加上冬子媽聲情并茂的演唱,塑造了冬子媽堅韌不拔的人物性格,將影片帶入高潮。在此也堅定了冬子想做一名真正紅軍的信念,強調深化了電影主題,對電影劇情發(fā)展起到了推進調和的作用。同時表達了蘇區(qū)人民對紅軍英雄崇高的敬意和對紅軍的贊美之情,贊頌紅軍英勇無私的愛。
(三)歌曲《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的藝術特征與作用
《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出現(xiàn)在電影的第131分鐘,歌曲為F宮調式,為2/4拍,單樂段結構,是由七個并列連貫、密切呼應的樂句組成的多句體樂段結構。竹筏江上游、青山翠竹、鳥鳴聲不絕于耳,一片祥和的景象映入眼簾,影片營造了一種美妙平和的氛圍,旋律采用江西采茶戲的音調,演唱激情澎湃,獨具音樂魅力,表現(xiàn)了歌曲的抒情性,展現(xiàn)了人物形象的革命性以及樸實的鄉(xiāng)土氣息。人景合一,清新而不失凝重,對影片中潘冬子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了進一步提升,更直接地將影片人物的藝術形象展現(xiàn)給觀眾,并對影片的氣氛做了烘托和渲染,這就是插曲獨特的藝術特征以及對電影起到的特殊作用。
一部好的電影,需要好插曲去襯托,這樣的襯托也是相互的。有時電影中出現(xiàn)的插曲反而比電影本身的影響更深刻。然而,并不是所有歌曲都適合放在影片中,而是需要根據(jù)電影主題、劇本情節(jié)、人物性格特征、人物角色關系等尋找或創(chuàng)作最適合該作品的音樂。影片《閃閃的紅星》中的三首插曲,正因為它們與電影存在共同點,才能對深化電影主題、定型人物角色形象、奠定影片情感基調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又元.中國電影歌曲的音樂特征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2]田飛.淺談中國早期電影歌曲在影片中的運用——紀念電影誕生106周年[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1(02):89-92.
[3]孫磊.20世紀20-7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研討[D].遼寧師范大學,2009.
[4]李守玉.電影《閃閃的紅星》音樂給我的啟迪[J].電影評介2007(2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