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芳,吳星星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康復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喪失,可給身心帶來極大痛苦,還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給家庭帶來經(jīng)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非常重要[1]。本研究選擇2016年2月~2017年3月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組,對照組采用普通康復訓練方法,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分析了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與康復治療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3月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組。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56~78歲,平均(61.24±2.70)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5~79歲,平均(61.34±2.11)歲。所有患者符合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可配合本次研究,除外精神障礙等患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康復訓練方法,綜合神經(jīng)肌肉訓練和Bobath訓練兩種方法,訓練內(nèi)容有站立訓練、步行訓練、體位轉移訓練、上下臺階訓練等,每次半小時,1次/d,訓練總時間12 w。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訓練,首次訓練重量是體質(zhì)量的30%,運動平板速度可根據(jù)患者情況設置,一般為0.3~0.5 m/s,根據(jù)患者情況調(diào)整重量和運動速度,逐漸增加重量和速度,每次訓練半小時,每天1次,訓練總時間12 w。在訓練過程若患者出現(xiàn)疲勞狀態(tài),則給予間歇性訓練,以預防意外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腦卒中偏癱治療效果;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步行能力FAC評分、平衡功能BBS評分;干預前后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評分、生存質(zhì)量SF-36評分。
痊愈:肢體功能恢復正?;蚪咏?,神經(jīng)功能缺損減輕90%以上,生活基本可完全自理;顯效:肢體功能接近正常,神經(jīng)功能缺損減輕45%以上,生活部分可自理;有效:肢體功能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減輕18%以上,生活需依賴他人協(xié)助;無效:肢體功能無明顯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減輕18%以內(nèi),生活無法自理;無改善。腦卒中偏癱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腦卒中偏癱治療效果相比較 觀察組腦卒中偏癱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偏癱治療效果相比較
2.2 干預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評分、生存質(zhì)量SF-36評分相比較 干預前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評分、生存質(zhì)量SF-36評分相近;干預后觀察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評分、生存質(zhì)量SF-36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評分、生存質(zhì)量SF-36評分相比較(x±s)
2.3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步行能力FAC評分、平衡功能BBS評分相比較 干預前兩組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步行能力FAC評分、平衡功能BBS評分相近;干預后觀察組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步行能力FAC評分、平衡功能BB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步行能力FAC評分、平衡功能BBS評分相比較(x±s,分)
隨著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不斷加重,加上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出現(xiàn)變化,臨床上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也有所升高。腦卒中是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生和飲食、生活習慣、生活環(huán)境、精神心理因素等相關。另外,機體組織缺血缺氧、內(nèi)皮功能損傷、炎性因子聚集、血液黏度升高等均可引起腦組織受損和破壞,從而引發(fā)腦卒中。
腦卒中偏癱是腦卒中常見的一種后遺癥,患者可出現(xiàn)偏身感覺障礙和肢體運動障礙,影響患者肢體功能,導致其無法正常行走,生活無法自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因此,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做好對患者的早期康復干預意義重大,有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促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3-6]。
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早期進行康復干預,綜合神經(jīng)肌肉訓練和Bobath訓練兩種方法,訓練內(nèi)容主要有站立訓練、步行訓練、體位轉移訓練、上下臺階訓練等,充分遵循了現(xiàn)代化康復思想,可有效發(fā)揮神經(jīng)功能代償作用,促使患者肌張力增強和肌肉收縮、控制作用增強促進下肢負重能力提高,有效預防壓瘡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預防足下垂、足內(nèi)翻、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等的出現(xiàn),提高患者學習反應能力,使其早日回歸社會,但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未強調(diào)整體步行訓練,無法有效改善患者步態(tài)[3-4]。而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的開展可通過懸吊系統(tǒng)應用,減輕身體重量,降低下肢符合,可良好配合電動跑步機,促使患者進行重復、有節(jié)律、邁步、平衡、負重等訓練,有助于預防肌肉萎縮,改善軀體平衡功能,維持下肢運動功能,預防異常運動模式的出現(xiàn),有助于矯正患者步態(tài),促進其步行能力提高[5-6]。
另外,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可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訓練環(huán)境,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減輕其焦慮和恐懼情緒,提升其康復訓練的依從性,治療接受度高,還有助于減輕康復師的工作量,可同時為更多同類疾病的患者開展康復治療,節(jié)省醫(yī)療資源[7-9]。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普通康復訓練方法,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結果顯示,觀察組腦卒中偏癱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與康復治療臨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運功功能,恢復肌力。戴清月等[10]的研究顯示,減重步行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有改善作用,可改善下肢運動功能、步行能力。
干預前兩組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步行能力FAC評分、平衡功能BBS評分相近;干預后觀察組下肢運動功能FMA評分、步行能力FAC評分、平衡功能BB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與康復治療對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劉麗等[11]的研究顯示,減重步行訓練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步行功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觀察組運動評分(12.64±4.63)分、感覺評分(5.83±2.36)分及步長評分(62.79±12.72)分等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減重平板步行訓練可有效改善步行功能。
干預前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評分、生存質(zhì)量SF-36評分相近;干預后觀察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NHI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BI評分、生存質(zhì)量SF-36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壽命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與康復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生活治療、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見,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與康復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促進患者下肢運動、步行、平衡能力的改善,并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12]。馮杰揚等[13]的研究顯示,減重步行訓練對不完全脊髓損傷大鼠腳橋核可塑性影響大,其中,腳橋核的谷氨酸表達增強是減重步行訓練使iSCI大鼠后肢步行功能改善的原因之一,提示減重步行訓練能使腳橋核發(fā)生神經(jīng)遞質(zhì)表達層面的可塑性變化。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部分減重步行訓練與康復治療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各方面的運動能力,減輕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存質(zhì)量提高,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1] 馬睿杰,孫連珠,張柳娟,等.電針結合減重步行訓練對急性脊髓損傷大鼠巢蛋白和神經(jīng)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6):532-537.
[2] 董春磊,王寶蘭,李忠偉,等.減重步行訓練對脊髓損傷大鼠干細胞移植后神經(jīng)細胞誘導分化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5):321-326.
[3]Visser Marieke M,Heijenbrok-KalMajanka H,van't Spijker Adriaan,et al.Coping,Problem Solving,Depression,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Receiving OutpatientStrokeRehabilitatio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5,96(8):1492-1498.
[4] 張琳君,周青山.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減重步行訓練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后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6(7):711-713,769.
[5] 王爭.減重步行訓練對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貴州醫(yī)藥,2016,40(7):717-718.
[6] Davydow Dimitry S,Levine Deborah A,Zivin Kara,et al.The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Cognitive ImpairmentWithoutDementia,andDementiaWithRisk of Ischemic Stroke:A Cohort Study[J].Psychosomatic Medicin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somatic Society,2015,77(2):200-208.
[7] 羅少杰,斯欽圖.減重步行訓練在腦卒中后偏癱的早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1):171,173.
[8] 張建云,陶衛(wèi)軍,阮小強,等.步行康復訓練機器人設計研究[J].機床與液壓,2016,44(9):10-13.
[9] 伍國維,徐亞林.功能性電刺激結合減重步行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康復療效觀察[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6,25(3):597-599.
[10]戴清月,賴靖慧,程熙,等.減重步行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7,8(3):15-17.
[11]劉麗,程振平,張雪玲,等.減重步行訓練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系統(tǒng)醫(yī)學,2016,1(8):10-12.
[12]Kim Yu Ri,Kim Ha Neui,Pak Malk Eun,et al.Studies on the animal model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tipsychotic aripiprazole[J].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287:294-303.
[13]馮杰揚,陳楊葭,郭磊,等.減重步行訓練對不完全脊髓損傷大鼠腳橋核可塑性影響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7,32(6):62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