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昌明,肖衛(wèi)兵
(江西康寧醫(yī)院精神科,江西 樟樹 331211)
認知治療是指在治療過程中改變患者的認知過程以及在認知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觀念,以此來糾正患者的不良情緒或異常行為,是一種精神學科中常用的治療手段[1]。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精神科的常見重癥精神病,具有反復發(fā)作、病期較長的特點[2]。想要對患者的癥狀進行穩(wěn)定控制,就應當要求患者長期堅持服藥[3]。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及自知力恢復是精神科治療的一大難點,不按照醫(yī)囑服藥是精神科患者極為常見的行為[4]。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是精神疾病發(fā)病,多數(shù)患者都缺乏自知能力,容易出現(xiàn)擅自停藥和不堅持服藥的現(xiàn)象。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6年5月間來本院接受診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共40例,將之采用電腦隨機雙盲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其中,實驗組男17例,女3例;年齡23~61歲,平均(42.6±7.2)歲。對照組男18例,女2例;年齡22~65歲,平均(41.9±6.7)歲。兩組都經(jīng)體檢未發(fā)現(xiàn)嚴重器質性疾病,具有基本的認知功能,能夠理解本次研究的內(nèi)容。所有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組的40例患者都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同時對20例對照組患者輔以常規(guī)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具體方式如下。
首先來說,應當將心理療法中的各種技巧應用于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而心理療法中的各種技巧需要醫(yī)護人員在平時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積累,應用有效的方式給予患者心理治療。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治療依從性,確保臨床療效。
其次,應當將傳統(tǒng)單純的語言安慰護理模式進行轉變,一方面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通過嫻熟的護理技術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并結合常規(guī)語言安慰護理模式,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不適感,解釋其為正常現(xiàn)象,提高患者的主動接受治療的積極性。
同時,在護理工作中,可以對患者進行一定的疾病知識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對精神分裂癥的了解度,介紹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保證患者即使在出院后如果有復發(fā)現(xiàn)象,能夠進行自我護理,并能夠在平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最后,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通常情況下,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比較低,缺乏對疾病的了解,會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這種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往往會影響到患者。所以醫(yī)務人員應當耐心解答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并介紹患者的具體病情,這樣可以保證患者家屬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從而積極的配合治療工作的開展。
實驗組患者采用認知心理治療,首先當患者入院時,指導患者自己思考自己發(fā)病前后是否有區(qū)別?讓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病癥,領悟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糾正患者對疾病的不良認知,通過這種方式讓患者意識到治療的重要性,改變患者的不依從性?;颊卟∏榈玫骄徑夂?,指導患者認識到精神分裂癥的嚴重性,并且這種疾病病期較長,且容易反復發(fā)作,藥物治療只能暫緩病癥,難以對病癥進行徹底治愈,所以需要通過長期服藥才能根治。引導患者思考現(xiàn)在的癥狀與治療前的癥狀有何不同,使患者領悟到依從服藥的優(yōu)點,以進一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增強疾病控制效果。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干預后的服藥依從性進行評估,即:①依從,按照醫(yī)囑堅持服藥超過10個月;②不依從,患者在10個月內(nèi)自行停藥或不按時服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用藥依從率為83.33%,和對照組的56.67%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實驗組的自知力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用藥依從性比較
精神分裂癥是現(xiàn)代醫(yī)學中難以治愈的一種病癥種類,在現(xiàn)代的醫(yī)學研究中,對其形成的具體病因還暫未查明[5]?;颊弑憩F(xiàn)為意識清晰,正常情況下能進行正常的認知,但是在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出現(xiàn)障礙,特征為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6]。精神疾病在民眾中較為常見。
認知行為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讓患者能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勝任,而不會由于過度的情緒、思維困擾造成問題。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常常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或者至少是不弱于其他療法的[7];因為早期許多認知行為療法都是短程為主,注重認知和行為,而精神障礙通常需要長程干預,且對情緒和依戀方面的干預要求高。目前認知行為療法也在不斷發(fā)展,在治療其他精神疾病時方面也有突破性的進展(即辯證行為療法),其療效至少不低于其他心理療法,在一些研究中還顯示優(yōu)于其他心理療法,因此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除此之外,在更廣泛的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中,認知行為療法還是比較無力的,建議選用心理動力療法、完形療法、軀體療法、或其他擅長依戀、情感干預的長程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也非常擅長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對各類精神和心理問題進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療或輔助,這其中包括精神分裂、雙相障礙及其他許多以藥物為主進行干預的心理和精神障礙[8]。多數(shù)精神科藥物會減少來訪者的情緒反應,因此以情緒為核心或以人際連接為主起效的療法多數(shù)較難在這種情況下施展開;事實上,使用情緒強度較大的療法(如精神分析)有時候還可能使重度精神病性患者惡化[9]。所以通常會采用以注重現(xiàn)實檢驗、認知調整、行為干預的的認知行為療法。在其他許多心理問題和障礙方面(如失眠、飲食障礙、創(chuàng)傷應激后遺等),認知療法也能夠有相當程度的運用,且擁有較其他療法更為強大的實證基礎。
認知療法中認為,通過教育指導,使人改變對某件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患者的情緒以及其行為變化[10]。將認知治療應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改變患者認知中的不合理成分,避免患者出現(xiàn)消極、歪曲的思維理念,通過接受正確意見指導,從而認識到正確用藥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更好,同時,實驗組患者的自知力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說明,采用認知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用藥依從治療及自知力改善,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促使其認知功能恢復,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1] 夏金校,高賽男,秦國興,等.認知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復發(fā)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1):41-42.
[2] 蔣菊芳,魏金英,顧劍英,等.認知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5,15(5):294-295.
[3] 陳恩民.認知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8):905-906.
[4] 龐道記,張鳳仙,劉慶梅,等.心理治療及家庭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的遠期療效[J].現(xiàn)代康復,2000,4(12):1812-1813.
[5] 陳恩民.認知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療效及治療依從性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3,12(2):179-180.
[6] 李峰,張歡.認知治療對50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影響的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15):1921-1922.
[7] 李麗紅,王凱,宋平,等.認知治療對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影響的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21(5):466-467,470.
[8] 王漢嬋,陳彥杏,謝文嬌,等.認知治療對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7):16-18.
[9] 張潔芳.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2(33):50.
[10]吳海曉.認知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2013,26(2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