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燕
【摘要】目的:對皮炎湯治療血熱型皮膚病病例分析及組方進行探討。方法:研究中對照組用他克莫司軟膏治療,觀察組用皮炎湯治療;將患者各項臨床數(shù)據(jù)詳細整理后作回顧性分析。結果: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病情復發(fā)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結論:皮炎湯治療血熱型皮膚病的臨床效果更佳。
【關鍵詞】皮炎湯;血熱型皮膚??;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816.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226-01
血熱者多因情緒緊張而心中煩躁,心火旺盛后血熱致發(fā)瘡瘍,但亦可見風冷致血熱而生滯、瘀,隨之風盛血燥致血熱型皮膚病。臨床上多見患者紅色皮損、自覺發(fā)熱、疼痛或者腫脹與炎性浸潤等方面不良情況,常規(guī)治療時多以大環(huán)內(nèi)脂類免疫抑制劑治療,但諸多研究顯示:此類方法治療皮膚病的療效欠佳,患者病情根本得不到標本兼治。故而本次研究旨在對皮炎湯治療血熱型皮膚病病例分析及組方進行分析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中納入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血熱型皮膚病患者40例為對象,將其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為:對照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為21-67歲,均值為(38.75±10.18)歲。觀察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為23-65歲,均值為(38.90±10.3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比較不存在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選藥0.1%他克莫司軟膏為患者治療:每晚清潔皮損處后涂擦1次他克莫司軟膏,隔24h涂擦1次,經(jīng)此持續(xù)用藥4周后停藥觀察效果。
觀察組:選方皮炎湯治療:石膏20g、知母20g、粳米18g、生地18g、巧藥18g、丹皮18g、銀花18g、連翹15g、竹葉15g、生甘草8g,將諸藥以3000ml水煎熬至300ml取汁、1天1劑、1劑分早晚2次溫服。
1.3效果判定標準臨床治療效果為:痊愈提示臨床癥狀均已消失、皮損愈合并恢復正常;顯效提示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皮損愈合并顯著恢復;有效提示臨床癥狀稍見改善、皮損稍見恢復;無效提示臨床癥狀及皮損均未見變化或者病情加重。
1.4統(tǒng)計學方法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獲各項臨床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以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治療效果經(jīng)4周治療后觀察效果得:觀察組治療痊愈率為45.0%、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治療痊愈率為20.0%、總有效率為75.0%;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見表1
2.2病情復發(fā)率隨訪1年后得:觀察組隨訪3個月、6個月、12個月復發(fā)率為0例(0.0%)、0例(0.0%)、1例(5.0%),對照組隨訪復發(fā)率為4例(20.0%)、7例(35.0%)、11例(55.0%);觀察組病情復發(fā)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
3討論
血熱證患者多見皮損及血管癥狀,或者是自覺癥狀及其他器官癥狀表現(xiàn),可見患者紅色或深紅、紫紅色皮損等方面不良情況,并多伴有腫脹或者炎性浸潤等情況,絕大多數(shù)患者皮溫升高并自覺發(fā)熱,亦可自覺疼痛。并因血脈運行而出現(xiàn)血熱型局部血管病變,隨之發(fā)生毛細血管擴張及充血,亦或者血溢脈外呈紫癜、血腫等方面情況。皮膚病證血熱患者多為全身/局部灼熱感,并伴隨脾氣燥煩及目赤目澀與口渴喜飲等情況,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臨床上常用他克莫司治療皮膚病,此藥為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用藥后可起到明顯的免疫抑制效果,其可降低人體內(nèi)鈣調神經(jīng)磷酸酶活性,使抗原特異性T細胞活化及增生得以充分抑制;此藥亦具有影響細胞因子網(wǎng)絡與調節(jié)Th1/Th2失衡的效果,肥大細胞及嗜堿粒細胞組胺釋放的控制效果亦佳,并可充分抑制5-羥色胺、白三烯生成,隨之使得角質形成細胞IL-8與其受體水平顯著降低,免疫及炎性細胞的細胞因子轉錄效果亦十分顯著[1]。但諸多研究結果顯示:此藥治療皮膚病雖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但其遠期療效欠佳,患者病情極易復發(fā),其病情根本得不到徹底治療。故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接受皮炎湯治療,該湯藥組方為朱仁康老中醫(yī)所創(chuàng),此方具有極佳的清營涼血及泄熱化毒效果,已知其對藥物性皮炎及接觸性皮炎等血熱型皮膚病治療效果顯著[2];此方是基于犀角地黃湯與白虎湯所創(chuàng),其中犀角地黃湯源自《小品方》,以生地、犀角以及芍藥與丹皮組成,具有極佳的清熱活血效果,但目前犀角不能用,故而本次研究中以銀花、連翹、竹葉替代,其肺火、心火清除的效果顯著,則竹葉以甘寒滲利起清熱除煩的效果,三味藥的功效均可替代犀角;白虎湯則出自《傷寒論》,其清解里熱效果極佳,可達到潤肺去火、解毒滋陰、健脾護胃之功效;兩方組合共奏清熱涼血、泄熱化毒的效果,可使血熱型皮膚病患者得到標本兼治,遠近期治療效果均顯著[3]。
綜上所述,皮炎湯治療血熱型皮膚病具有45.0%的痊愈率,總有效率為95.0%,隨訪時僅1例患者出現(xiàn)病情復發(fā),經(jīng)積極處理后已痊愈,具有極佳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秦萬章.血熱證理論在皮膚科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4(11):205-214.
[2]韋章進,江泳.張仲景“陰伏”是癒血也,當下之"理論在皮膚病中的應用[J].四川中醫(yī),2012,2(9):51-53.
[3]張春紅,張春敏,杜錫賢.巧銀湯對血熱證銀屑病的巧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3(9):88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