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悅
(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永豐鎮(zhèn)中學校 黑龍江綏化 151600)
配極理論是以二次曲線性質(zhì)為基礎(chǔ),逐步形成的理論體系.其系統(tǒng)歸納總結(jié)的二次曲線各類性質(zhì)定理,為中學幾何的相關(guān)證明,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chǔ),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配極理論在二次曲線的學習研究中,系統(tǒng)的闡述了二次曲線一些點和線的關(guān)系,以定理的形式歸納得出。
眾所周知點共線和線共點問題在中學幾何中的常見問題.將配極理論反作用于圓錐曲線,解決中學幾何圓錐曲線中的點共線和線共點問題。
例1 已知橢圓 的內(nèi)接三角形△ABC,過,B,C三點分別作橢圓的切線得?A′B′C′,取任一點S,連結(jié)AS,BS,CS,其與對邊交點分別是A1,B1,C1.證明 三直線A′A1,B′B1,C′C1交于一點
證 如圖1-1所示
∵點S三角形頂點的連線AA1,BB1,CC1交的交點
由題意知u、v、w三點共線
又因為u在A′的極線BC上
∴點A′與點u共軛;
在完全四點形中∵R(b,c;a1u)=-1,
∴A1與u共軛,從而A1A′是u的極線
由共點線的極點必共線,共線點極線必共點可知:A1A′,B′B1,C′C1共點
例2 證明拋物線的任何方向的平行弦的重點在一直線上,并由此推出這些直線是平行的。
證 設(shè)無窮遠直線ξ∞與拋物線Γ相切于點O∞,取過點u∞的一組平行弦分別為ab,a′b′...弦的中點分別是m,m′...
由題可知,R(a,b;m,u∞)-1,R(a’,b’:m;,u∞)
∴m,m′在u∞的極線η上,根據(jù)配極原則知η必過O∞點
同理,過點V∞的一組平行弦,則V∞的極線T為它的中點軌跡,并有T也過O∞點
∴η∥T
從上述各例可以看出,把配極變換應(yīng)用于圓錐曲線有關(guān)的問題是方便的,當然配極變換的應(yīng)用并不僅僅限于上述幾個方面,有待我們繼續(xù)探討。
例3 過兩定點P,Q,分別作圓的兩對切線PA,PB,QC,QD,(其中P,Q為圓外兩點,A,B,C,D是切點)設(shè)AC×BD,AD×CB=R
試證:P,Q,R,G在一條直線上。
證明 如圖3-1,令AB×CD=E,并有點P和點Q的極線分別為直線
AB,CD.
∵AB,CD過點E在,∴根據(jù)配極原則可得,點E的極線是PQ
∵ABCD是圓的內(nèi)接四邊形
∴△GER是自配極三點形,E的極線是RG
∵任一點關(guān)于同一個圓的極線只有一條
∴直線PQ與RG重合,故P,Q,R,G四點在一條直線上
在配極理論的學習中我們引入了極點與極線等相關(guān)的定義,我們將運用高等幾何中這些理論,通過實例來講述在中學幾何中常見的平分線段和角平分的問題。利用配極理論中所學知識,通過實際例題來解決中學幾何中常見的角平分和平分線段問題。
例4 若雙曲線的任一條切線與兩條漸近線交于兩點,證明切點為這兩點所連線段的中點。
證 令直線ξ為雙曲線Γ的任一切線,m為切點.如圖4-1所示
ξ與Γ的兩條漸近線的兩交點為u,v
由已知,ξ的極點是m
∵ξ上的無窮遠點m∞,他的極線過直線m和中心c
∴直線cm是m∞的極線
過c作cn∥uv,cn通過m∞,即cn,cn是Γ的一對共軛直徑
因為Γ的漸近線調(diào)合分離任一對共軛直徑
∴R(u,v,m,m∞)-1,也就是(uvm)=-1
因此,線段uv的中點是m
例5 試證明:雙曲線的切線被雙曲線的漸近線所截線段的中點為切點
證明 如圖4-2所示,是按解析幾何的觀點所作,如圖4-3所示,是按射形幾何的觀點所作。
設(shè)兩條漸近線分別直線a,b,點p為雙曲線的任意一有限點,點p處的切線為l
直線l∞與切線f交于點C∞,a,b與切線f的交點分別為A,B
聯(lián)結(jié)O,P,得OP×l∞=D∞,因l∞為中心O關(guān)于曲線 Γ 的極線,且l∞過點D∞,故D∞的極線必過點O,又由點p對應(yīng)的極線為f,又由于點c∞在f上。
故C∞的極線必過P,而點C∞關(guān)于曲線Γ的極線正好是曲線的直徑d(可看成一組平行弦RS,A∞B∞,AB...等均過C∞)。
由此可得,關(guān)于曲線Γ的自配極三角形是△OC∞D(zhuǎn)∞,(A∞B∞,C∞D(zhuǎn)∞)=-1.也就是(ab,dc)=-1.∴(AC,PC∞)-1
即(ABP)=-1,即AP/PB=-1.∴AP=PB
由圖4-3,也可得到A’R=SB’
∵AP=PB,曲線Γ的自配極三角形為△OC∞D(zhuǎn)∞,
∴(AB,PC∞).所以有能得,(A’B,MC∞)=-1
∴A’M=MB’.又因為D為C∞的極線
∴(RS,MC∞)=-1,RM=MS,故A’R=SB’
例6 過點P,圓的兩條切線PA,PB(A,B為切點),且過P作一直線平行于圓上點Q的切線,分別交QA于點E、F,證明 EP=FP(圖5-1)。
證明 AB為點P關(guān)于圓的極線,設(shè)點X為AB與過點Q切線的交點
∵點X在點P的極線AB上
∴點P在X的極線上.又點X在Q的切線上
∴Q在X的極線上,因此由極線的定義得(AB,YX)=-1
又∵EF//QX,直線EF截調(diào)和線束得(EF,PX∞)=-1
∴點P是線段EF的中點,故EP=FP
例7 從⊙直徑AB延長線上一點E引一直線切圓于D,過點A做圓的切線交ED于P,作DC⊥AB垂足為點C,連結(jié)PB與DC的交點為M,求證DM=MC(圖5-2)。
證明 因為PE為⊙O的切線.D為切點,則PE為D點關(guān)于⊙O的極線
又點D在點E關(guān)于圓的極線上,DC⊥AB
DC為點E關(guān)于圓的極線
所以(AB,CE)=-1.即
而DC//PA,則AC/AE=-BC/BE AC/AE=PD/PE
故由題意DCE和截線PMB得
即,故DM=MC
幾何在數(shù)學專業(yè)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高等幾何作為其中一門必修課程也體現(xiàn)其重要性,我們現(xiàn)階段學習高等幾何主要是以放射幾何為主。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邏輯辯證和空間構(gòu)造能力。配極理論是其中探索空間最具潛力的一個理論體系。注重理論結(jié)合實際是學習高等幾何的一大技巧。理論是認識的基礎(chǔ),實踐是理論的升華,而應(yīng)用則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