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鎧樂孜 Kanjanita Suchao-in Ph.D
【摘要】在海外課堂教學中,給外國學生取一個中文名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名字的結構,也可以帶學生體驗名字文化,不失為有趣的漢語學習過程。然而,一個合適且有意義的名字確實是很多老師遇到的最頭痛的問題。
【關鍵詞】海外課堂 名字 文化 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248-02
一、研究背景
海外漢語課堂中,取名字應該是很多老師都會遇到的情況,而給學生取一個適合且得體的名字卻顯得不那么簡單。首先,起中文名本身屬于跨文化交際的活動范疇,所以要考慮該名字的讀音用任教國語言讀出來是否會有帶來尷尬或出現(xiàn)歧義的情況出現(xiàn);其次,該名字的翻譯是否存在文化沖突;再次,是還得考慮學生是否能正確的發(fā)出該音。設想一下,你給學生取了一個很美、很有意義的名字,結果學生卻發(fā)不出這個音,或者是很難發(fā)出這個音,那這個名字對學生來說不僅意義不大,而且為了不造成發(fā)音上的尷尬,學生會因心理上或能力上的因素盡量避免使用該名字。這種困難發(fā)音所射擊的名字不僅不利于學生融入中國名字文化,同時也會對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帶來打擊和挫敗感。最后,給學生的名字最好是易記住、易書寫、筆畫簡單的常用詞匯,同時教師有能解釋其意義的詞匯當然是最佳選擇。學生會對自己的第一個中文名字感興趣,一定希望老師能解釋名字的含義或寓意。所以,一個常用且能解釋意義的名字能幫助學生通過記自己及同學名字來學習中文。筆者授課班級學生皆沒有中文名字,且經(jīng)過詢問后得知學生們皆沒有中國血統(tǒng),更談不上有中國姓氏,因此,取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字就成了顯得格外重要了。
二、課堂案例展示
課堂案例一:我們是兄弟姐妹
1.課前:制作學生名字卡片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學生信息,包括學生的泰語名字、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年齡、出生年月日、愛好、好友名字、夢想等。這些信息的獲得可以極大的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起到一定程度的效用,比如:隨機分組、生日小驚喜;比如從學生的愛好和擅長出發(fā),備課時就更有依據(jù)的做到因材施教(加涅在多元智能里就提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從他擅長的方面出發(fā)更有利于引起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習興趣,幫助課堂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筆者根據(jù)課堂上對學生的觀察及參考學生“信息卡”后,給每個學生準備了2個名字共學生選擇,且用PPT呈現(xiàn)每個名字的讀音、翻譯、意義、寓意及書寫筆順。在名字準備好后,筆者就這些名字向本土漢語老師進行請教,以免個別中文名字的讀音或翻譯與泰語讀音或翻譯產生文化沖突或尷尬。在準備名字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前一次課的拼音復習后得知學生對q、x、ch 、sh、 u、 l 等組合發(fā)音無法發(fā)清楚,故而在準備名字時避免了涉及該語音發(fā)音的有關詞匯。
2.課中:首先,筆者通過對比法,向學生介紹了中泰姓名的異同之處后再解釋名字含義,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名字是教師千挑萬選、私人訂制的。在進行解釋后筆者問了學生對該名字的想法,是否接受與否,并告知學生如果不喜歡可以再進行修改。其次,使用該名字的是學生本身,所以,取了名字后教師還應傾聽學生當事人的心聲。最后,當全班同學都得到自己的名字后,筆者給全班10分鐘讓學生練習自己名字的書寫,然后進行小組為單位的介紹名字的比賽。該出的設計目的是筆者為了讓學生通過記名字的同時及相關詞匯的發(fā)音及意義。
3.課后:筆者讓學生用任何一種筆書寫自己的中文名字作為下次課班級比賽的參賽作品。該出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熟悉自己名字的讀音及書寫形式,至少讓老師在課堂上叫其名字是對方能知道老師叫的是自己。
在此過程中涉及了“姓”什么的話題,筆者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姓氏很多后,給出了10個簡單且常見的姓氏。最后,在通過師生商量后,學生們都很出乎意料的決定全班都選擇一個姓:“李姓”。其實,筆者認為,對師生而言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種姓氏安排可以向學生普及“同姓氏”的文化淵源。因為,同姓在中國文化里說遠點至少意味著同根同祖,說近點至少也是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巴帐稀痹谝粋€班級被采用,在課堂中更能體現(xiàn)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兄弟姐妹關系,無形中拉進了學生間、師生間的距離。
三、啟示
取名字不是單純的給當時人幾個中國字罷了,它不僅要考慮文化因素,同時也要考慮當事人的特質及感受。一個合適且好的名字不僅有利于文字的學習,更有利于與此同時潛移默化中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馮志偉著.應用語言學綜論[M]. 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2]戴昭銘著.文化語言學導論[M]. 語文出版社 , 1996.
[3]鄭英. 名字,不可忽略的教育細節(jié)[J]. 班主任之友(中學版) ,2011年01期.
[4]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