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霜
【摘要】每個學科教學總是會存在這樣一部分學生,上課時積極性低下,處于“游離狀態(tài)”:不看課堂導學,不聽老師講解,不完成課堂任務,不提交課堂作業(yè),這就是本文所說的“潛能生”。下面將從信息技術的一節(jié)課去了解“潛能生”,從而探尋一些有效的方法,幫助這部分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其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潛能生信息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信息素養(yǎng)(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質(zhì)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信息技術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從大方面說商界和政府部門的專業(yè)人士正在逐漸利用大數(shù)據(jù)來指導決策[1],從日常說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雖然說信息技術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由于沒有升學壓力,地位很“超然”,但是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是這個時代對每個正常人的基本要求,所以,信息技術學科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體“潛能生”是教師應該額外關注的群體?!皾撃苌?,與傳統(tǒng)的“差生”、“后進生”、“待進生”是屬于一個范疇的,只是這個提法更加正面、積極,這背后體現(xiàn)了學生觀、人才觀的深刻轉(zhuǎn)變,更是得益于人類社會的民主進步與人權(quán)事業(yè)的發(fā)展[2]。名稱上的轉(zhuǎn)變只是表面的,真正需要轉(zhuǎn)變的是教師對于這個群體的態(tài)度。教育部剛剛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旨在全面提升全體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3]。2002年,美布什總統(tǒng)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案,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4]。無論國外還是我國的教育都是很重視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的,“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是每一個教育者的共同目標。
怎樣可以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做到“不讓一個孩子落后”呢?古人云:知微見著,現(xiàn)在,就讓我們從真實的信息技術課堂,近距離接觸“潛能生”,從而尋求出幫助他們的方法。
一、走進信息技術課堂,與“潛能生”來一個近距離的接觸
讓我們隨鏡頭悄悄地走進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為《VB程序設計之可視化編程》的信息技術課堂,從同學們的表情到電腦屏幕,很快發(fā)現(xiàn)同學們大致可以分為幾類(分類根據(jù)人數(shù)由多到少劃分為A、B、C、D四類):
1.小A同學在認真地研究學習網(wǎng)站上的導學,嘗試著為小程序界面添加代碼,讓程序可以運行起來。一個班大約50%—60%屬于這種類型的。這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學水平,能夠通過學習掌握大部分的課堂內(nèi)容,不屬于本文研究的重點對象。
2.小B同學看著電腦屏幕,面部表情有些沮喪,因為他怎么也搞不清楚,代碼中出現(xiàn)了一行紅色(這表示程序代碼里有錯誤,運行不起來)是怎么回事,老師的導學網(wǎng)頁在旁邊快速上上下下地滾動,有一行字幾乎就想自己跳到他的面前了,可是總無法引起他的注意……這部分學生大約占班級的20%—30%。
B類學生并不屬于“待進生”這個范疇,他們學習態(tài)度是很認真的,有較強的求知欲,只是原有基礎存在不足:信息技術不是考試科目,有些中小學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按照要求足夠地開設課程,因而來自這類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一時還未能跟上大部隊的進度。值得教師注意的是這部分學生存在一種潛在“危險”:若是長期追趕未能跟上班級進度,又缺乏教師的及時引導鼓勵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xiàn)倦怠而放棄這個學科的學習而淪為C、D類學生。
3.小C同學漫不經(jīng)心地一會兒和旁邊的同學說著“小話”,一會兒試圖上網(wǎng)去看新聞或者玩?zhèn)€小游戲,或者還偶爾打個盹兒……這部分學生一個班里大概有三至五個。
C類學生還可以細分為兩類:一是因為覺得教師的教學任務太容易太無趣,所以沒有學習的熱情,他們只要認真投入學習,也是能創(chuàng)作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的;二是覺得太難,反正自己也學不會所以干脆不學了。這部分學生的共同特點就是不把教師評價放在心上,這部分和其他科目的“潛能生”是基本重合的。
4.小D同學桌面上放著一本化學習題認真地演算,耳邊偶爾飄來老師說的一兩個詞匯“變量”、“初值”,臉上閃過一絲的困惑,變量和摩爾定律有什么關系?一個班里大概有兩三個這樣的學生。
D類學生是對信息技術沒有興趣,在課堂中屬于“人到神未到”,有可能是其他某科目的“學霸”,這類型學生一般在學習上具有明確的目標,并且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認為學習某些科目“沒有用”、“浪費時間”。
二、如何轉(zhuǎn)化信息技術“潛能生”呢?
1.上好高中入學第一課。都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入學第一課就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課堂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渴求成功的愿望和好奇心,并成功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后面的很多問題都會減少或者容易解決。上面提到的C、D類學生會大大減少甚至不會出現(xiàn)。
2.尊重學生的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設置合適的學習任務。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提到一個“匹配問題”(the problem of match)即既不使學生因?qū)W習內(nèi)容太簡單而感到厭倦,也不使學生因?qū)W業(yè)太難而棄之不理[5]。而教育心理學的認知觀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個體帶著什么樣的原有知識進入新情境中的學習。我們已有的知識是建構(gòu)所有未來學習的基礎與構(gòu)架,已有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注意什么、感知什么、學習什么、記憶什么和忘記什么。所以,在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最初,教師應該對每個學生進行調(diào)查,對學生的原有生活知識庫以及他們的信息技術學習應用情況進行調(diào)查。(見表1、表2)
經(jīng)過調(diào)查,了解學生的知識架構(gòu)、興趣愛好,在課堂準備的時候有的放矢地設置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盡量在內(nèi)容設置上考慮大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把D類學生吸引過來;分梯度地設置教學任務,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情況,選擇合適的課堂任務去完成,解決B、C類學生因為學習任務無趣或者太難,而產(chǎn)生放棄學習的問題。
3.成立學習互助小組
實行分組教學,將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讓基礎好的學生成為“小太陽”,不斷輻射同組和旁邊的同學,B類學生將是學習互助的最直接得益者,他們學習上遇到的小問題,經(jīng)過同伴的稍微點撥,輕而易舉地越過小坎,避免他們因為某個小問題停滯不前,影響探索更深入知識的信心,也杜絕了他們往“潛能生”方向邁進的可能?;A特別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學生甚至可以采用“小步扶著走”的方法,教師是學生的拐杖,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6],在學習一開始時,“扶著”他們走幾步,讓他們慢慢邁開獨立前進的步子。老師的關愛與鼓勵,優(yōu)秀同學正能量的激勵,可以讓C、D類“潛能生”從一個個小成功中慢慢建立自信,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克服畏難情緒,融化他們心靈的堅冰[7]。由于優(yōu)秀同學的不斷影響,產(chǎn)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注:人們基于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者語言,會使該情境產(chǎn)生適應這一期望或語言的效應)讓“潛能生”不斷向優(yōu)秀的同伴學習,接近,然后同行。
4.運用賞識教育,多給“潛能生”一些關注和愛
就如每個家庭里,能力稍弱的孩子,一般都需要父母多一些關愛,一個班集體里也是如此。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多一些與“潛能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困惑,與他們一起找出他們自身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由點及面地去慢慢提升自己。在日常學習中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點滴進步予以激勵表揚,堅持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地幫助他們,直到他們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進步。
5.用特殊任務造就“特別”的學生
什么是特殊任務呢?信息學奧賽、全國中小學生作品比賽、智能機器人比賽、創(chuàng)新比賽,甚至某個學科老師要求整理的研究作業(yè)等等都可以成為特殊任務,專門為學習能力強,但是普通教學任務未能調(diào)動起來的學生準備的。允許他們脫離現(xiàn)有課堂教學,使用課堂時間完成一個具體的作品、項目,給他們一定的要求與引導,鼓勵他們完成好作品并引導他們直接提交到相關的比賽,在“競技場”中驗證他們的能力,無論成功與否,這都將是一次深刻的學習,這也是對他們信息素養(yǎng)的一個培養(yǎng)方法。
無論哪一類學生,都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注,教師要及時把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的評價,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與學生探討覺得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真正做到“不讓一個孩子落后”。
參考文獻:
[1][美]伊恩.艾瑞斯著,宮相真譯.大數(shù)據(jù)思維與決策[M].人民郵電出版社.
[2]王清,葛春.論班級“后進生”的教育——項教育社會學的研究[A].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3.4
[3]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4,5]美Anita Woolfolk著何先友譯.教育心理學(第十版)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6]嚴開明.用程序編制夢想《走進廣州好教育叢書.號教師系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7]湯秀云.用正能量融化待進生心靈的堅冰[J].黑河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