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要】開放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需要多元的教學模式。有的人適應從小中見大的歸納推理思維方式,也有的人適合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推理模式。在難點知識的教學中,使用多元的教學模式,以適用不同思維特質(zhì)的孩子,也變得愈發(fā)重要起來。乘法分配律是小學數(shù)學一個難點,本文以此為例,從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兩種方式,談談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個“難點”。
【關(guān)鍵詞】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 乘法分配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19-02
歷年教學乘法分配律這個內(nèi)容,都要超出計劃的課時數(shù)。即便這樣,仍然有一部分學生理解不好、掌握不好、運用不好乘法分配律,甚至半年、一年后,依然容易出錯。說乘法分配律是整個小學階段數(shù)學的一個難點,其實一點不為過!
運算定律課,其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難點是學生能合理運用其進行運算、簡算。就乘法分配律而言,要理解其算理,常用方式是借助具體情境(比如買東西)導入,由具體算式出發(fā),寫出多個式子,然后逐步歸納,從而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即——歸納推理教學模式
案例一:
一、情境引入,積累經(jīng)驗
生1:(4+10) ×25=350
生2:4×25+10×25=350
師:你能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嗎?
生1:我先算一共賣出幾個籃球,再乘以單價就算出一共收入多少錢。
生2:我先算上午4個籃球賣了多少錢,再算下午10個籃球賣了多少錢,最后加起來就是一共收入多少錢。
師:非常好,這個問題大家用了兩種方法來解決。數(shù)學上像這樣得數(shù)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寫成等式:(4+10) ×25 = 4×25+10×25
二、探究活動,理解算理
師:剛才大家解決了關(guān)于籃球的問題,接下來看看排球的銷售情況:
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只說算式,不計算!不計算你能否判斷出這兩個算式相等?說說理由。
(學生說出算式,解釋同上)
師:若排球單價不是18元了,排球個數(shù)也變化不再是4個、10個,你還能寫出類似的等式嗎?試舉例說明。
(學生舉例說明,師再板書3個左右)
像這一類等式還能寫多少個?那為什么你們并沒有計算,就認定這些等式成立呢?
生1:我假設的單價是100元,上午賣5個,下午賣6個。11個排球的價錢,就等于5個排球的價錢加6個排球的價錢。
生2:……
師: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能否用一個式子代表所有的情況?
根據(jù)學生生成,得到一般表達式:(a+b)×c=a×c+b×c
學生借助情境理解表達式的意義。
揭題:它表示兩個數(shù)的和同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shù)分別同這個數(shù)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jié)果不變。這就是乘法分配律。
像上面這樣由具體情境入手,積累一定的感知材料,然后在此基礎上概括、抽象出規(guī)律,是典型的歸納推理的模式,也是小學階段獲得新知的主要方式。但是孩子們在接下來的運用,特別是簡算運用中,往往出現(xiàn)諸多錯誤。這是因為學生沒能順利地完成“去情境化”的過程,抽象過程中遇到了障礙。那么,能不能從乘法意義入手,借助某個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zhì)意義時達到更高的抽象程度呢?于是,就有了—— 演繹推理教學模式。
案例二:
一、激趣引入,構(gòu)建模型
方框里是什么?
師:謎語:看著是綠的,吃的是紅的,味道是甜的,吐出是黑的。(打一水果)
生:西瓜!
師: 13個西瓜+11個西瓜=?
生:24個西瓜!
師:也就是:
師:只寫“24個”行嗎?
生:不行!一定要帶上西瓜,不然別人不知道是24個什么。
師:“24個西瓜西瓜”呢?
生:也不行!沒必要帶上兩次西瓜,已經(jīng)算了13加11,已經(jīng)合并在一起了。
(評析:這樣的設計,是針對學生在后面運用時要么漏了因數(shù),要么重復乘兩次因數(shù)而為之。)
二、探究活動,理解算理
師:方框里除了放西瓜,還能是什么?
和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并各自在工作紙上填出不同的答案。
生1:我寫的是13個蘋果+11個蘋果=(13+11)個蘋果=24個蘋果
生2:我寫的是13個人+11個人=(13+11)個人=24個人
生3:13個圈+11個圈=(13+11)個圈=24個圈
……
師:填13個蘋果+11個白菜行不?為什么?
生:不行,只有同類的才能相加減!
生4:我寫的是13個2+11個2=(13+11)個2=24個2
師:怎么證明相等?
生4:13×2=26,11×2=22,加起來是48;13+11=24,24×2=48,所以相等。
師:
以后不計算能不能說明相等呢?
生:把2看成西瓜,13個西瓜加上11個西瓜就等于24個西瓜呀。
師:下次填其他的數(shù)還需計算嗎?
生:不用了!
師:要注意什么事項?
生:方框里要填相同的數(shù),就像都是西瓜才能加在一起一樣的。
師:小組活動:
試舉例說明。
生1: 5×10+4×10=9×10
生2:10×5+20×5=(10+20)×5=30×5
生3:……
師: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這樣的規(guī)律呢?
根據(jù)學生生成,得到一般表達式: a×c+b×c = (a+b)×c
這樣設計,是去情景化后,讓學生能在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理解演繹推理中三段論的大前提,那么以后只要符合這種形式的算式,都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從內(nèi)容上看,可以幫助學生從乘法意義的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我們可以簡單的歸結(jié)為:在將兩個乘積相加的算式中,把兩個乘法中相同的因數(shù)看成“西瓜”,算式就簡化為:A個“西瓜”+B個“西瓜”=(A+B)個西瓜。反之亦然。
個人實踐證明,用這兩種模式教學這個內(nèi)容后,能有效形成互補,學生也就能較好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了。
參考文獻:
[1]蔡賢浩,宋榮.《形式邏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