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為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實習期的第一堂課生成的個案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成長史對于個人的影響;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實習期第一堂課的生成;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如何更好的完成在校實踐期間的職前培訓。借此大家對語文職前教師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助于更好的完成在校實踐期間的培訓,促進教師培養(yǎng)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在讀教育碩士 第一堂課 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2
一、文獻綜述
本文將從反思性教學理念中引用部分理念,反思性教學理論強調(diào)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使得教師在其專業(yè)發(fā)展中處于主動地位。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發(fā)展也是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讀教育碩士逐漸成長為"反思性實踐者",這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前提和基礎。
通過對概念的梳理可知,教師實踐性知識更傾向于教師個人的成長。本文則只是選擇其中涉及的部分概念,為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在實習期間,第一堂課的個案研究進行理論研究,使大家對此有更深入清晰的理解。
二、研究設計
1.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成長史對于個人的影響;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實習期第一堂課的生成;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如何更好的完成在校實踐期間的職前培訓。著重記錄研究在實習期間的第一學期的第一堂講讀課的生成,分析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如何更好的完成在校實踐期間的職前培訓。
2.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D師范高校的兩名學科語文教育碩士一年級學生。該專業(yè)在入學期間即開始實習校內(nèi)外雙導師制度。為了研究結(jié)果具有相對普遍性,二人分別實習于初中、高中,經(jīng)本人同意,分別記做Q生和Y生。
(1)Q生,女,父母為語文教師,本科畢業(yè)于新聞學專業(yè),2017年9月入學。同年10月進入S高中實習,12月中旬講授了第一課《歸園田居》。
(2)Y生,女,父母為工人,本科畢業(yè)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17年9月入學。同年10月進入F初中實習,12月中旬講授了第一課《小狗包弟》。
3.訪談提綱
(1)家庭和本科教育對于第一堂課生成的影響。
(2)第一堂課遇到了哪些困難、怎樣解決的?
(3)第一堂課后的自我反思是怎樣的?
三、研究發(fā)現(xiàn)及討論
1.Q生
(1)成長學習經(jīng)歷
Q生本科是L大學新聞系學生,學習過現(xiàn)代漢語和寫作,并未涉及其他相關專業(yè)課。父母都是語文教師,成長滿是書香。
對于Q生來說,家庭影響是很深的,本科的學習給她更多的是落落大方的口語表達。但真正開始進入系統(tǒng)的語文學習是在D師大研究生期間。
(2)第一堂課生成
Q生選擇了《歸園田居》(其一)作為自己的上課篇目。在初次備課中,目標定為“探尋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老師認為該目標沒有達到高中生的高度,并提示高中生閱讀古詩文要能做到“知人論世”。經(jīng)過幾次修改,最終Q把教學目標定為了“讓學生了解陶淵明對于‘放棄的選擇”,理解陶淵明的獨特人格。
試講第一次沒有學生,Q生20分鐘講完了全部內(nèi)容,但是不知道把握時間,只能不斷的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流程。下一次試講有了學生,老師非常認真,找出了14處存在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圍繞著“上課中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夠”。
在反思過后,Q生將教學目標改成了“通過學習這篇詩文,讓學生了解為什么說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加入了陶淵明之前以隱待仕之苦和之后的縱情山水田園之樂。
(3)課后反思
對于自己的這兩節(jié)課,Q總體來說還比較滿意,當我問到她自己在哪方面獲得了成長時,Q笑著表示:“我覺得自己很多方面都獲得了成長,對學情的把握和與學生的溝通可能是我最大的收獲吧”。
2. Y生
(1)成長學習經(jīng)歷
Y生本科就是師范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所以基礎知識還是相對完善的。但隨著時間推移,Y自己也表示其實忘記了很多。
對于Y生來講,在本科階段學到的多數(shù)都是理論,而且很多都是應試性的理論背誦。而到了研究生期間,Y生發(fā)現(xiàn)理論到實踐的不容易。
(2)第一堂課生成
Y生定了講《小狗包弟》這課。由于受到文本細讀課的影響,Y生對于課文解讀過細?!袄蠋熡X得不應該講成大學的現(xiàn)當代課,只有一堂課,我這樣都講不完一半”。最后Y生決定以“長文短教”的方式來講這一堂課,可以在規(guī)定的課時內(nèi)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次試講沒有學生,用時18分鐘,她覺得內(nèi)容有些空,于是填入了關于描寫的內(nèi)容。第二次試講有學生,她發(fā)現(xiàn)結(jié)尾太蒼白。之前的教學設計中,對于悲憫情懷的解讀都停留在口號式的宣講,經(jīng)過研究專業(yè)書和知網(wǎng)論文,對悲憫情懷有了新的認識。在第二天的講課中,Y生對于本課的升華更加自然。
(3)課后反思
Y生提供了她的反思日志。
“課堂提問不夠具體、不夠有效、不夠邏輯嚴謹。應當將課堂問題具體化。加強課堂提問有效性。避免下意識的問題,這樣也會避免學生對提出問題的懈怠”。
在教學反思中可以看出Y生對于自己的課是有比較深入的反思。據(jù)筆者了解,該校教育碩士都有自己的教學反思日志。
四、結(jié)論和建議
1. 研究結(jié)論
通過對Q生、Y生的實習期第一堂課生成的個案記錄與研究,可知在家庭影響和本科教育的前提下,的確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讀期間的專業(yè)課和教師指導是第一堂課成功的基礎。語文學科專業(yè)知識會更好的對語文教學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隨著專業(yè)知識掌握的增多,逐漸降低備課過程的依賴性。在第一堂課課后的反思則是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由于入學時間尚短,學到的專業(yè)課不完整。對于第一堂課的生成過程相對漫長,仍然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學重難點,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仍然缺乏了解。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中的能力,Q生和Y生都注意學生的主體性,關注最后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
2.研究建議
通過研究可知,D師大學科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還是相對完備的。對于在讀生而言,應當多讀一些教育類和中文專業(yè)書籍,注意讀書學到的理論和實際教學的聯(lián)系。很多方法都是看似簡單,但實際應用中則很困難。
Q生和Y生都注意了教學反思,在試講中發(fā)現(xiàn)問題,快速解決。反思的形式多種多樣,日志是其中的主要形式,可以養(yǎng)成寫教學反思日志的好習慣。在反思中逐漸增強自我教學能力,更好的促進專業(yè)成長。
五、結(jié)語
以往的研究主要針對于初任教師或者專家教師進行個案研究,鮮有研究在讀教育碩士的第一堂課生成的情況。本文則是希望通過對在讀學科語文教育碩士第一堂課的生成個案研究,使大家對語文職前教師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助于在讀碩士更好的完成在校實踐期間的職前培訓,促進教師培養(yǎng)事業(yè)的發(fā)展。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對于研究中的理論思考和現(xiàn)象整理仍有不足之處。理論相對淺顯,記錄過程由于筆錄較多,缺乏互動和情緒。再者被研究者二人都是女生,對于男生的相關研究仍是欠缺。這些問題有待日后進一步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莉春.“行動中反思"的實踐認識論評述及其對教師發(fā)展的意義[J].教師教育研究,2007(6):15.
[2] 余映潮.長文短教,妙在選點—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2(26):19-2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起明仁.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新課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4.
作者簡介:郝玉琦(1993-),女,黑龍江省哈爾濱人,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文,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