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穎
【摘要】從分布指稱來看,英語反身代詞和漢語反身代詞的特征表現(xiàn)與約束原則是相互背離的,除管轄語域之內(nèi)的約束外,還有其之外的約束。也就是說,英漢反身代詞具有長距離約束的特點。英語反身代詞和漢語反身代詞,在長距離約束方面的語用有所不同。本文對反身代詞長距離約束的語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英漢反身代詞 長距離約束 語用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黑龍江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扶持課題《話語表達理論下英漢反身代詞照應關系研究》,項目編號:WY2016079-C。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02-02
任何語言都是由字、詞、句、段組合而成的,而句子和語段中所存在的對應關系,既包含語法因素上的對應關系,又包括語用因素方面的對應關系。反身代詞在分布和指稱上具有復雜性特點,還會受到非句法因素的影響,所以可采用語用原則,對其長距離約束的照應進行分析。
一、英語反身代詞的長距離約束
在約束理論中,A原則可以分解成為6個次則,這些次則都帶有檢測性。通過對這些次則的運用,能夠?qū)φ諔Z進行檢測,判斷其是否是管轄語域約束。這6個次則分別為照應語不具有指別的作用;在管轄語域內(nèi),照應語必須有先行詞;先行語成分要能夠?qū)φ諔Z進行統(tǒng)制;在管轄語域內(nèi),只有照應語能夠受到約束;照應語只能在管轄語域內(nèi)受到約束;在照應語中,不能存在分指先行語。在A原則中,只對照應語的句法進行分析,沒有對句子以上的單位進行考慮,所以其能夠?qū)Ψ瓷泶~某些句法中的局部照應關系進行解釋。但是,在語言的不同層次之間,除句法照應外,還存在非句法照應;不僅有管轄語域中的照應,還有管轄語域外的長距離照應。比如,Lily knew that the people in this area would all feel that people like herself I were not to be trusted.在此句中,herself在本管轄語域內(nèi),屬于跨語域照應,并沒有在本管轄語域內(nèi)受到照應。所以,句法照應只能反映出英語反身代詞的一部分情況,要將英語反身代詞進行全面的揭示,還需要將句法因素考慮在內(nèi),對語用所反映的照應現(xiàn)象進行分析。
在實際的語境中,語用因素能夠?qū)τ⒄Z反身代詞的長距離約束現(xiàn)象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根據(jù)研究者的相關理論,感知者是指在一個語段中,語內(nèi)角色利用自由間接體所形成的能夠?qū)⒆约旱恼Z言、思想或者心理進行轉(zhuǎn)述的活動。在約束理論A原則的6個次則中,除第一和第四個次則外,感知者原則可以違背其他的四項次則,且照應語的先行語只能為最小感知者。即“照應語不具有指別的作用”和“在管轄語域內(nèi),只有照應語能夠受到約束”不能違背,其他的可以違背。
二、漢語反身代詞的長距離約束
漢語反身代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己”,一種是“他自己”?!白约骸笔羌s束理論中名詞詞組分類中的照應語,其與A原則是基本匹配的。比如,“小張罵了自己”,此句就是對約束理論中A原則的嚴格遵循,含有主語“小張”的整個句子就是“自己”的管轄語域,“小張”對“自己”進行管轄,且兩者是同標的。研究者認為英語反身代詞具有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且在人稱、性別和數(shù)量上都有高度的一致性特點,其照應方式為近距離照應。漢語反身代詞中的“自己”則不具有這樣的形態(tài),“他自己”則同樣會遵從約束理論中的A原則。但是,“自己”的分布卻很復雜,如果只依靠A原則對其約束現(xiàn)象進行解釋,就會顯得比較局限。比如,“小王認為小趙拿了自己的筆記本”,在這句話中,“小王”在管轄范圍內(nèi),“小趙”在管轄范圍外,“自己”既可以與前者同指,也可以與后者同指。因此,在將“自己”翻譯成英文時,只能將其翻譯為代詞him,或者翻譯成反身代詞himself,都沒有對等詞。根據(jù)約束原則,him作為代詞是不受管轄語域約束的,所以其在管轄語域內(nèi)是比較自由的,但是能夠與管轄語域之外的“小王”同指。而himself則必須在其管轄語域內(nèi),與“小趙”同指。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約束理論的提出和應用,能夠為反身代詞的局部照應提供指導,但有些無法用約束理論進行解釋的反身代詞用法,就需要通過語用原則對其進行研究。英漢反身代詞不僅可以受到管轄語域范圍內(nèi)的約束,還可受到管轄語域范圍外的長距離約束,且英語反身代詞和漢語反身代詞的長距離約束各有自己的特征。
參考文獻:
[1]張靜.英漢反身代詞對比研究[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7,(1):108-109
[2]李小妮.英漢反身代詞對比探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2):60-64.
[3]倪捷鳴,錢志富.英漢反身代詞約束特征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13,(7):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