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丹娜
【摘要】作為母語之外的另一門語言學科的學習,高中英語教學既繼承了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基礎與理念,又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要求。在大力倡導有效教學的今天,有效不僅指向?qū)W生在課堂上收獲的英語知識,也指向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那面對十八九歲的高中學生,怎樣才能實現(xiàn)有效溝通呢?筆者在自身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一些思考,在此寫成拙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關鍵詞】高中英語 信息 溝通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98-01
一、對高中英語教學中信息溝通的基本理解
作為面向現(xiàn)代社會的高中英語教學,教學中尤其需要注重溝通,而溝通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信息溝通。這里說的信息溝通不是指簡單的言語交流,而是信息傳遞與接受的行為,是發(fā)送者憑借一定的渠道,將信息傳遞給接受者,并尋求反饋以達到相互理解的過程。信息溝通的過程是指英語課堂中教師傳授知識,激發(fā)興趣以及學生對老師傳遞的信息所做出的反饋,加工甚至是延伸的過程。在高效教學視角下追求信息溝通的高效性、精煉性使所有高中英語老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根據(jù)有關高中階段英語教學專家的研究,在高中英語課堂上,信息溝通往往存在非對稱性。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信息溝通的不足及矯正方法淺析
我們認為在信息溝通方面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其一,高中英語課堂上信息溝通的無差異導致信息交流的低效。例如,我們在教學中常常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讓學生背誦課文的某個段落,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背誦的方法其實是一種重述,從師生雙方占有的信息來看,從背誦的學生與其余的聽的學生占有的信息對比來看,會背誦的同學之間占有的信息是相同的,因而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所以他們之間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信息溝通,更加談不上信息分享了。所以從本質(zhì)上講,這樣的策略一般只能導致會的還會,不會的還不會。
筆者根據(jù)實踐,發(fā)現(xiàn)要想檢查學生對一篇課文的記憶情況,更好的策略是讓學生用英語去復述課文(當然,必要的單詞或短語記憶,以及用來鞏固語法的重要句子不在此策略當中)。因為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雖然一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等原因,他們可能對英語文章的原文背誦會出現(xiàn)困難,但在新授課的學習中他們能夠知道課文的大致含義。而當其他學生用英語復述課文時,所用的詞匯短語畢竟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所熟練的,因而這兩者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合理的,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生生之間的信息互通。
其二,高中英語課堂上信息溝通的過大差異性導致信息交流的低效。在上述所舉的背誦文章的例子中,其實也存在著信息差異過大的情形,那就是已經(jīng)會了的學生與不會的學生之間由于占有信息差距較大,所以會背的學生與基本上不會背的學生之間也不存在有效的信息交換或共享。事實證明,只有那些能熟練背誦的學生與將會未會背誦的學生之間才能實現(xiàn)有效的信息互通??紤]到這一現(xiàn)實,筆者采取的矯正策略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信息不對稱性在合理范圍內(nèi)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以實現(xiàn)他們之間的有效信息交流。而將那些不熟練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教師介入指導,以對他們進行重復或變化的教學,以讓他們有所提高。這一矯正策略的指導思想正是我們教學中特別強調(diào)的因材施教。
三、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適當控制信息差異以促進有效溝通的思考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適當?shù)乜刂茙熒g、生生之間信息的差異,可以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除此以外,筆者以為還必須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利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也是處于理性啟蒙階段的高中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生往往會結(jié)合自身的學習特點去選擇他喜歡的學習重點,而每個學生的學習重點往往又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收獲。同時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生具有差異不大的學習基礎,因此他們在自主學習之后就形成了適合溝通的信息差異,這樣的信息差異可以保證學生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二是教師注意控制好信息差異。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高中英語學習是最不容易控制信息差異的一門學科。因為英語語言學習需要的多是學生的語言技能而非邏輯技能,而語言技能的差異性有時很難看出來,這就造成了我們的高中英語老師尤其是新手老師在控制學生信息差異方面感覺不太順手。而反過來看,控制信息差異的水平也正是一位高中英語老師專業(yè)成長的水平。
總之,信息溝通是高效英語課堂的鎖鑰。只有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踐、創(chuàng)新,才能夠讓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地學會學習,學好英語。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要努力構建建造英語高效課堂,為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外語教學》
[2]張正東.《外語教育學》,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