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斌
摘 要: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fā)生了興趣,其就會對該事物表現(xiàn)出特別的關注,大膽探索,并從事與此有關的活動。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對促進生物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生物教學;學習興趣;激發(fā)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6
作者簡介:蔣 斌(1973—),男,瑤族,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生物教學。
一、引言
興趣在人類的認識和創(chuàng)新活動中,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因素。興趣使人的認識優(yōu)先地指向某種事物,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了解和探究該事物。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能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啟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并使學生取得優(yōu)異成績。下面我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建立有效課堂談幾點心得。
二、明確目的,激發(fā)興趣
學習目的性教育,是學校一項經(jīng)常性的工作。只有當學生將興趣與奮斗目標及人生理想結合起來的時候,興趣才會由有趣、樂趣發(fā)展到志趣。而這樣的志趣才具有更大的自覺性和方向性,才有更大的推動力。為此,教師應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進行理想教育
實踐證明,采取生動而適合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一些古往今來杰出人物為實現(xiàn)崇高理想而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故事,使他們認識到學好知識的目的和重要性,從而樹立遠大理想,并腳踏實地地學好知識。
2.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首先,教師不僅要強調學習的社會意義,而且要強調學習對學生個體本身的價值,使之體會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享受。正確的學習目的往往會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濃厚的興趣往往來自對學習意義清楚的認識。其次,學習目的教育應貫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課程之前,應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學習的具體目的、任務,以及內容在實踐中的意義和在整個學科體系中所占的地位。例如,在學習《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質和蛋白質》時,教師讓學生通過預習了解學習的內容、目的和任務,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驗探究學習帶來的樂趣,激發(fā)求知欲。最后,教師要明確每節(jié)課的具體目的和知識的實際意義,生動具體地闡明這部分內容的目的和要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課堂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接受新知識掃清心理障礙。所以教師需要根據(jù)不同情況、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導入。教學中設計出形式生動、內容感人、寓于思考的教學情景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要求,它能夠為教學創(chuàng)造真實的問題情景,提供良好的學習活動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景,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中。問題的難度是構成問題情景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設置問題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時間和空間,這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么,該如何創(chuàng)設情景,使引入的內容更精彩呢?其方法有以下幾種:
1.運用已有的信息
若信息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與他們已有的知識體系相矛盾的現(xiàn)象,就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一節(jié)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問題:“為什么治水要先治山?”然后以這個問題為主線,利用動畫將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蒸騰的連續(xù)過程以直觀、動態(tài)、逼真、形象的畫面展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對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如何參與水循環(huán)產(chǎn)生興趣。
2.發(fā)展不完全的認知體系
當學生的見解還不充分時,教師可再舉一個反例,引起他們認知的失調。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課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植物生長必須依靠光合作用,并讓他們觀察實際案例。當學生了解這一道理之后,教師再舉一些不需要陽光與葉綠體發(fā)生光合作用的植物,這樣就產(chǎn)生了認知失調,喚起了學生對植物的生長和種類的興趣。教師如能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創(chuàng)設這種問題情景,就能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
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時要注意以下幾三點:首先,教師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識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其次,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知識經(jīng)驗。最后,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時,要讓設計的問題小而具體、新而有趣、難度適當、有啟發(fā)性。實踐證明,認知興趣與學生的基礎知識有關。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還不知道的東西才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時應遵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原則。
四、多嘗試、多練習,激發(fā)興趣
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有賴于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多嘗試、多練習有利于知識基礎的不斷鞏固。學生的知識儲存越多、越牢固,產(chǎn)生興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和加深,興趣也就越來越增加。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樹立牢固的知識體系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設計課后鞏固練習,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練習,如通過動手操作、課堂游戲、第二課堂、考試等方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學習狀況。
聯(lián)系當前形勢,生物教學時間短,當堂內容必須當堂掌握、消化和鞏固,因而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圍繞教學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組織練習。這樣,生物教學中十分講究效率和效果的“練”,就顯示得十分必要了。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嘗試“課堂搶答”,以學生自然分組為單位,課堂提問或復習以每組輪流回答或搶答的形式開展,答對的為該組記分。課堂搶答激發(fā)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意識,人人積極思索、舉手搶答,課堂氣氛顯得異?;钴S。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習題形式的多樣化,運用有趣的小資料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自覺思維,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練習與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布置適量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是必要的,當堂檢測、練習到位才能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如果整節(jié)課沒有相關的練習,那教師就難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誤解與欠缺。但在生物課堂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練習,讓學生獨立解答,課堂的效果可就不一樣了。例如,在講解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請學生辨別談虎色變、望梅止渴、嬰兒吮奶等反射活動,這既能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讓學生及時鞏固知識。
五、運用學科特點寓教于樂,激發(fā)興趣
“寓教于樂”是一條成功的教育經(jīng)驗。如何化枯燥為有趣,寓教于樂,使課堂情趣橫生,便成為教師教學中必須掌握的藝術。新穎有趣、邏輯系統(tǒng)性強的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和格式變化的作業(yè)內容均可以不斷地吸引學生參加探究活動。為了使課本上那些枯燥、死板的知識變成有生命的東西,從而印刻在學生的腦海里,我經(jīng)常在課前三分鐘開展生物知識大放送,如動植物王國中有數(shù)不盡的奇聞趣事和探索不盡的奧妙。用這些學生極感興趣、樂于求知的知識養(yǎng)料,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動植物的生活、繁殖特點、御敵等趣事。形象的講述讓學生聽了樂此不疲,等時機成熟了,我會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進行課前講述。
我還利用每節(jié)課剩余時間,幫助學生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難問題:“人為什么會長胖?為什么有些雙胞胎是同性而有些是異性?不吃早飯上課為什么會頭暈?要怎樣才能提高記憶效率?什么叫煤氣中毒?有些人的眼睛怎么會變成近視?子女的相貌為什么與父母相似?……”諸如此類有關生物學的問題都可以適時調動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在這方面,教師必須注意兩點:第一,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學生完全不知道的知識是很難使他們感興趣的。第二,教學內容必須能給予學生某種新的知識,學生早已理解透的知識內容也難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就應在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講授新知識,并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之中,運用學科特點,寓教于樂。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六、利用直觀手段,激發(fā)興趣
感知是形象思維的源泉,人們認識生物總是從感知開始,所以,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運用形象的教具來豐富學生的感覺,如模型、圖片、掛圖等。同時,教師還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到自然界去識別生物、調查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因素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提倡多種生物信息的滲透,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思維綻放火花。無論是直接的直觀還是間接的直觀,都能加深學生的認知度。隨著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精心制作的課件時,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呈現(xiàn)圖像形象、逼真等特點,生動、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
例如講解《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時,因為有了FLASH動畫后,教學就顯得更加直觀,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學習DNA分子的空間結構,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很容易理解雙螺旋結構。另外,利用直觀教具也可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同時也可激發(fā)學生興趣。
又如講《葉的形態(tài)》這節(jié)時,我把蠶豆葉帶到課堂讓學生吹蠶豆葉泡,讓蠶豆葉的下表皮與葉肉分離形成氣泡,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蠶豆葉結構、分析下表皮的特點。生物學的一切理論和原理都來源于大量實驗和長期觀察,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實驗素材,采用直觀教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使學生不斷從感知事物中獲得知識,從而提高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我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只適當介紹實驗內容、目的,實驗器材,提出紀律要求,再讓學生根據(jù)所給材料自己設計方案,開展實驗。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積極觀察和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敢于向老師、權威挑戰(zhàn)的科學探究的精神。
七、結語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惫沤裰型庾坑谐删偷娜耍瑹o不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有強烈、濃厚的興趣。個體一旦對某種活動產(chǎn)生了興趣,就能提高這種活動的效率,學習也是如此?!爸卟蝗绾弥摺!睗夂竦呐d趣會使個體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推動其興致勃勃地進行學習??傊?,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效率的一個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習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學生才能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燕國材.再談非智力因素的幾個問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0):82-87.
[2]陰國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yǎng)[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