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周天
在北京,是坐地鐵還是乘公交,這是一個問題。
初來北京,覺得地鐵是件新奇的事物。在南京上學的時候,地鐵總共加起來才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幾條線,而且我從住處步行到最近的2號線站臺也要耗費二十多分鐘時間,所以我?guī)缀醪粫x擇坐地鐵出行。因而,在南京也就不存在這樣一個“二選一”的問題。
可到北京以后,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北京的地鐵縱橫交錯,現(xiàn)在算上通往各郊縣的線路,已有二十多條地鐵線了。所以,北京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坐地鐵方便。只要你留意地鐵車廂內(nèi)的那幅五顏六色、縱橫交錯的線路圖,你就足以想象北京的地下早已是一層疊一層,連接?xùn)|西、貫通南北的二十多條地鐵線。你再看看那川流不息的長安街,或是車水馬龍的二環(huán)、三環(huán),你也就能夠想到,就在它們的地下十多米處,一列列長龍同時在與上方的車輛和人群賽跑,這真可謂是現(xiàn)實交通版的“地上地下”。
哪怕路上再擁堵,只要你從那個不太顯眼的地鐵口進去,走到地下,就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走進車廂,列車在黑暗中飛速穿行兩三分鐘,你便會聽到廣播里傳來清脆悅耳的聲音,提醒你到站了。若是沒有這暢通無阻的地下通道,說不定在那擁堵的路上,這兩三分鐘,公交車只往前挪動了幾米,甚至還停在原處,用它那刺耳的喇叭聲呼喊著內(nèi)心的急切與焦躁。再加上現(xiàn)在的地鐵車廂更加趨向人性化設(shè)計,若是到了酷暑,走進車廂便能感受到陣陣涼意迎面襲來;若是到了嚴冬,你坐在地鐵9號線的座椅上,就感覺是坐在了炕上,溫暖全在瞬間通過血液傳遞到身體的每個角落。有時,要是遇到時間緊急的情況,只要是沖進了地鐵,那一定會在你手機百度地圖所預(yù)算的時間之內(nèi)到達目的地。這就是我所認識的北京地鐵,快捷、舒適。
如此說來,那公交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呢?首先是便宜。北京的公交車起始價格為兩元,使用市民公交卡是一元,學生卡只要零點五元。而地鐵的起始票價就要三元,是學生乘公交費用的六倍。這樣的價格差異實在會令我常常對地鐵望而卻步。除非萬不得已,一般情況我都乘公交。
如果僅僅用便宜這個客觀存在的因素作為選擇乘公交的原因,未免有些太刻板,難道乘公交本身就沒有什么別的獨有魅力了嗎?這就需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從這么多次的乘車體驗來看,我初步總結(jié)出來兩點公交優(yōu)于地鐵之處。首先是少步行。地鐵雖然快捷,但它畢竟是在地下,而且北京的地鐵站很少有上行和下行都同時有電梯的情況,因而,這一上一下就會消耗不少體力和時間;而且若是遇到像從2號線到13號線的換乘,那少說也要步行七八分鐘。乘公交則不然,一出門就能上車,下車后走幾步就能到目的地,這中間就省去了大量步行時間。其次是不枯燥。進了地鐵車廂,就像被關(guān)進了籠子,站與站之間都是在“黑洞”中穿行。坐幾站地,就經(jīng)歷幾次這樣的“從光明到黑暗,從黑暗到光明”的轉(zhuǎn)換歷程,除此而外,就只能閉目養(yǎng)神或自我消遣。而乘公交時的“活動”就豐富多彩了。你可以左右看看窗外,見證從出發(fā)到終點的全過程。這比單純坐在宿舍里看地圖要直觀得多。隨著汽車的運行,你就知道,哪里過后是哪里,哪里的附近有什么建筑,這條路叫什么,這個老字號在這兒,那里又有個公園,如此等等。我儼然把乘公交當成了坐旅游觀光車,就這樣,體會著公交線路帶我走過的北京?!吧俨叫小?、“不枯燥”都是在否定意義上所做的判斷,正面來說那就是“省力、豐富”。
行文至此,連我都感覺自己有點暈了,把地鐵和公交的優(yōu)點分別說了一通,又把它們“各打五十大板”,那我究竟是坐地鐵還是乘公交呢?聰明人也許會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答案就是:有急事,路上堵就坐地鐵;沒急事,路上人少就乘公交。猛地一想,是很有道理,言簡意賅,切中要害。但我以為,這樣的回答顯然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觀點。它只關(guān)注了事情的最終目的和結(jié)果,而忽視了過程的復(fù)雜性與豐富性,把“選擇”這個內(nèi)涵豐富的行為抽象為一種沒有人情、沒有生活趣味的純粹任務(wù)。這樣做真是有些枯燥、乏味。何不轉(zhuǎn)換一個思維,這樣來回答:要是你想體驗快捷與舒適,你就坐地鐵吧;要是你想欣賞這沿途的風景,那你就乘公交吧!這才是一種隨性而“擇”的從容與瀟灑。這樣來做出選擇,比起人們常有的那個回答更平添了幾份濃情與趣味。但客觀地說,我所給出的回答也難免落入“花拳繡腿”之列,似乎有些過于“羅曼蒂克”,甚至有點小資情調(diào)。但我想說,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就姑且當作一個引子,其實,在很多時候,換一種視角與一份心態(tài)看問題,生活的滋味就真的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