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明
摘要:教師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語文教學中要做到行之有效的分階段教學;一堂語文課可分為三個教學時段:第一是起始段,要注重引導,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情趣;第二是展開段,要重在指導,緊抓重點、點撥迷津;第三是收尾段,要善于疏導,開啟學生豐富的想象。
關鍵詞:中學語文;角色定位;引導者;活躍課堂;培養(yǎng)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5-0075-01
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帶領學生探究文化活動的雙邊活動過程。需要體現(xiàn)的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新課程理念。筆者認為:語文課要完全開放,充滿活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形象應該是"導演",而不是單純的"講演者"。應該在引導、指導、疏導上狠下功夫。即緊扣一個"導"字組織教學。
1.注重引導,善于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引領學生探究新的天地
一般來說,設計一個具有創(chuàng)意,富有魅力的教學引導,猶如創(chuàng)造一把"金鑰匙"打開了知識寶庫。興趣是感情的體現(xiàn),能促使動機的產生,學生有興趣,就能積極地思考,從而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吨袊皹颉肥且黄f明文,如果按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去傳授知識,就很難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如果在《中國石拱橋》的教學中換一個角度去導入,先在黑板上展示趙州橋的掛圖,使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再要求學生說明圖中大、小拱的位置及橋的結構。這樣教師誘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引課,課堂充滿活力,曲折有致,引人入勝,富有情趣。
引導得好,學生主動去學,效果更佳。例如,在教高爾基的《海燕》的導入是:自然萬物,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而且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人生啟示,高爾基的《海燕》一文描繪了暴風雨到來之前的大海景象,反映了一種社會形勢,從"海燕"身上看到了一種精神,下面讓我們走進高爾基的《海燕》去感受形象,體會情懷吧!這樣教師放下了操縱學生思維的指揮棒,走進了學生中間,把權力交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這正是語文課程理念中提倡的語文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從參與去實現(xiàn)"人人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弦,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千萬別忽視授課引言的探究,注重引導,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習風氣,這是引導課堂活起來的重要開端。
2.重在指導,緊抓重點,點撥迷津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也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我認為教師教語文,無非是引導學生看書、作文的本領。主要一步在透徹理解課文由字、句、章節(jié)而通觀全篇。"有效地實現(xiàn)師生互動。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當如何發(fā)揮指導作用呢?教師要教活,學生要學活,一定要當好學生"活動與探究過程"中的指導者。但在教學過程中即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約束學生思維,教師應集中在指點上,指點要扣重點、抓關鍵、點迷津。
2.1扣重點。重點是課文的核心部分,即表現(xiàn)主題或線索的重點詞、句、段落,因此教學中應緊扣重點,進行指導,把重點知識點化給學生。
2.2抓關鍵。抓關鍵就是抓課文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處",就是開文章的"口子",點出文章的中心,并由此入手帶動全篇教學。
教師應讓學生自主的去理解,分析探究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讓語文課堂得到很好的收效。
2.3點迷津。前人讀書主張有"三境":初讀的無疑之境到深思有疑之境,再到解疑后重入無疑之境。因此,教師必圍繞"疑"來組織教學,掃清學生的思維障礙。
扣重點、抓關鍵、點迷津作為一種點撥教學,是語文課中一種有效的教學藝術。如果能把點撥教學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將能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但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是照著課本泛泛的講一遍。單一的學習詞語、歸納段意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連所問的問題也是點綴性的問幾聲,沒有創(chuàng)新,也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發(fā)展空間,缺乏足夠的思維訓練,這樣的方法是不明智的、不可取的。
3.善于疏導,讓學生檢測反饋、拓展延伸、鞏固升華,及時開啟豐富的想象
寫文章講究龍頭鳳尾,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特別在提倡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如何提高語文教學中的收尾藝術"是值得每位教師深研的課題。如果說引是導的基礎,導是引的深化。那么疏導就是導的升華。如何疏導呢?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疏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向寫作延伸,注意讀寫結合。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擴大了視野,接受了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對生活的認識。再把學生熏陶體會的認識,對文章進行改寫式的擴寫,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和興趣,再到對學語文的延伸,實現(xiàn)讀寫結合。
3.2向舊知識銜接,疏通知識渠道?!队伟U山記》和《石鐘山記》是以游覽的路線把文章串聯(lián)起來。借記游來闡發(fā)事理的文章。因此,在《石鐘山記》的教學中要聯(lián)系前面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從寫景的路線及對于景色的描寫而闡明事理這一方法。在教學中將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又領悟到寫游記的方法,通過對學生的疏導,使學生自主的去探究學習。
3.3向情感升華,注重文道結合。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告訴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師探究永恒的課題。特別是在新課改下的今天,提倡的是素質教育。課堂活躍一得:有效的轉變了學生原來單一的學習方式,要學生成為討論者、探究者,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只是他們的引導者。隨著教師這一角色的改變,"導"便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精髓。如果抓住了引導、指導和疏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就能導出一堂堂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就能導出一個個才華出眾的學生;就能導出一串串素質教育和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