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基,許旭堂,徐 祥,黃 浩,吳能森
(福建農(nóng)林大學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花崗巖殘積土是花崗巖經(jīng)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后殘留在原地的碎屑物,在我國的閩、粵、桂、湘、贛等省分布較為廣泛。其出露面積,在閩、粵兩省達到30%~40%,桂、湘、贛三省達到10%~20%[1]。福建地區(qū)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又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雨量充足,因此福建省花崗巖殘積土滑坡災害頻發(fā),特別是雨季滑坡災害更為頻繁[2]。
影響土質(zhì)邊坡穩(wěn)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降雨入滲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很多學者針對土質(zhì)邊坡的降雨入滲開展了研究,通過數(shù)值模擬和模型試驗,分析降雨強度、降雨持時、土體飽和滲透系數(shù)、初始含水率等對邊坡滲流場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3-10]。
研究表明:非飽和土質(zhì)邊坡在降雨入滲條件下,孔隙水壓力增大,基質(zhì)吸力降低,從而降低土體抗滑力,最終導致邊坡失穩(wěn)破壞。花崗巖殘積土除了具有非飽和土特點外,在水的浸泡下還具有軟化特性,致使抗剪強度指標降低[11],因而降雨入滲對花崗巖殘積土邊坡的不利影響更甚。擬針對一個花崗巖殘積土實際邊坡的簡化模型,基于非飽和滲流理論和Bishop條分法公式,利用Geo-Studio軟件分析在均布型、前峰型、中峰型、后峰型4種降雨模式下,花崗巖殘積土邊坡孔隙水壓力及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
由于非飽和土邊坡在降雨入滲過程中,土體的含水率、飽和度隨時間而變化,所以其入滲水流屬于非穩(wěn)定流或瞬態(tài)流。假定降雨過程中,坡體上沒有施加外荷載,且非飽和區(qū)氣壓連續(xù)不變,則二維非穩(wěn)定滲流的控制方程為[12-13]:
式(1)中:分別為x、y方向的非飽和滲透系數(shù),分別為土體中的總水頭、水的容重、時間,為與基質(zhì)吸力變化有關(guān)的水的體積變化系數(shù),即是土水特征曲線斜率的絕對值。
非飽和滲透系數(shù)與飽和區(qū)滲透系數(shù)的關(guān)系可采用A.F.Averjanov的推薦式[12],即
其中,分別為體積含水率、剩余體積含水率、飽和體積含水率,可由土水特征曲線得到。
針對非飽和土,F(xiàn)redlund等[13]提出了飽和-非飽和狀態(tài)下的Mohr-Coulomb準則:非飽和土抗剪強度由有效粘聚力、外荷引起的凈應力產(chǎn)生的剪阻力和內(nèi)部應力產(chǎn)生的剪阻力三部分組成,給出非飽和土抗剪強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3)中:分別為土體的有效粘聚力、有效內(nèi)摩擦角、吸力摩擦角,分別為總應力、孔隙水壓力、孔隙氣壓力。
與式(3)對應,將 Bishop條分法應用于非飽和土,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的簡化計算公式為:
式(4)中:為土條寬度,為土條重力,為土條底面與水平面的夾角,n為劃分的土條數(shù)。
降雨是一個隨機過程,為便于分析,需要對實際降雨過程進行簡化。將比較均衡、由強漸弱、先漸強后漸弱、由弱漸強的實際降雨過程進行線性簡化,得到均布型、前峰型、中峰型、后峰型4種降雨模式[14]。以R表示小時降雨強度(mm/h),t表示降雨歷時(h),模擬福州市某次強臺風,降雨持續(xù)96 h,降雨總量192 mm,則上述4種降雨模式的數(shù)學模型分別為:均布型R=2 (0≤t≤96);前鋒型R=4-;中峰型(0≤t<48),;后峰型R=(0≤t≤96)。
以福州市軟件園某邊坡為工程背景,該邊坡高31 m,坡角33°,坡體自上而下分布花崗巖殘積砂質(zhì)粘土、散體狀強風化花崗巖、碎裂狀強風化花崗巖,地下水為巖層裂隙水,花崗巖殘積土處于非飽和狀態(tài),為潛在滑坡體。取邊坡頂寬 10 m、底寬50 m,建立邊坡有限元模型,共劃分546個節(jié)點,500個單元(圖1)。圖1中虛線為地下水位線,最高、最低水頭分別為13 m、6 m,地下水位線以上左右邊界設為自由流動面,坡頂坡面流量Q等于降雨強度R。邊坡巖土層有關(guān)參數(shù)見表1。
表1 邊坡巖土層參數(shù)Table 1 Parameters of the slope rock and soil
圖1 邊坡數(shù)值模型Fig.1 Numerical model of the slope
根據(jù)模型邊坡的地質(zhì)構(gòu)造,降雨可能引發(fā)的潛在滑動體是花崗巖殘積砂質(zhì)粘土層,故首先運用Geo-Studio軟件seep模塊自帶的樣本函數(shù),取飽和滲透系數(shù) 2×10-6cm/s,初始飽和含水量 50%,得到花崗巖殘積砂質(zhì)粘土的土水特征曲線,見圖 2。由圖2可得到瞬態(tài)流控制方程所需的有關(guān)參數(shù),選擇降雨模式的邊界條件,然后運行Geo-Studio軟件的seep模塊進行求解,得到邊坡體在降雨過程中的孔隙水壓力值。
圖2 殘積砂質(zhì)粘土的土水特征曲線Fig.2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residual sandy clay
對模型邊坡花崗巖殘積砂質(zhì)粘土層,在其上部、中部、下部各選取一點(圖1中A、B、C三點)進行孔隙水壓力分析。在4種降雨模型下,A、B、C三點的孔隙水壓力的變化情況見圖3。由圖3可見:邊坡的初始孔隙水壓力分布不均勻,坡體上部(A 點)初始孔壓最小,其次是中部(B點),下部(C點)最大;降雨入滲后,坡體孔壓的增幅也不均勻,其中A點孔壓最大增幅約74 kPa,B點孔壓最大增幅約64 kPa,C點孔壓最大增幅僅11~12.5 kPa??梢?,降雨入滲對邊坡的中上部不利影響比較顯著,而對坡體下部的不利影響相對較小。再比較4種不同降雨模式下邊坡中上部A、B兩點的孔壓變化,不同降雨模式產(chǎn)生的最大孔壓增幅是相同的,但歷時差異較多,前峰型和均布型的變化歷程基本相同,完成最大孔壓增幅的歷時最短,其中 A點約20 h,B點約30 h;中峰型其次,其中A點約36 h,B點約48 h;后峰型歷時最長,其中A點約60 h,B點約72 h。這說明,若降雨誘發(fā)滑坡災害發(fā)生,則前峰型和均布型降雨歷時最短,其次是中峰型降雨,而后峰型降雨歷時最長。
圖3 孔隙水壓力與降雨持時關(guān)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rainfall duration
本文的花崗殘積土邊坡是以福州市軟件園某邊坡為工程背景,規(guī)范GB 50330-201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shù)規(guī)范》表明對于土質(zhì)邊坡,可采用圓弧形滑面進行計算,對于圓弧形滑面這一規(guī)范建議采用簡化Bishop法進行計算。因此按規(guī)范要求,采用簡化 Bishop法對花崗巖殘積土邊坡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以seep模塊為母模塊,新建slope子模塊,然后將圖3孔隙水壓力值導入Geo-Studio的slope模塊中,選用Bishop法,在邊坡上選擇滑動面的出入范圍,進行計算求解即可得到邊坡的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Fs。在4種降雨模式下,模型邊坡的安全系數(shù)隨降雨持時的變化情況見圖4。
圖4 邊坡安全系數(shù)隨降雨持時變化Fig.4 Variation of the slope safety factor with rainfall duration
由圖4可見:隨著降雨歷時的延長,坡體孔壓逐漸增大而基質(zhì)吸力逐漸減小,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隨之減小;4種不同降雨模式的最大減幅是相同的,但歷時不同。前峰型和均布型降雨,最大減幅的歷時約30~36 h;中峰型降雨,最大減幅的歷時約42~48 h;后峰型降雨,最大減幅的歷時約 72~78 h。這一結(jié)果與上述坡體孔壓增幅的變化規(guī)律是相吻合的,而且最大減幅歷時與坡體中部(B點)的孔壓最大增幅歷時接近。
1) 降雨入滲對花崗巖殘積土邊坡的孔壓和穩(wěn)定性有較顯著的不利影響,且降雨入滲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邊坡的中上部。
2) 不同降雨模式下,降雨入滲對花崗巖殘積土邊坡的最終影響效果是一樣的,但不同降雨模式的影響時效差異較大。綜合坡體完成孔壓最大增幅和安全系數(shù)最大減幅歷時,前峰型和均布型、中峰型、后峰型降雨分別可能在降雨1.0~1.5 d、1.5~2.0 d、2.5~3.5d后誘發(fā)滑坡。
3) 根據(jù)邊坡安全系數(shù)的最大減幅歷時與坡體中部孔壓的最大增幅歷時接近的分析結(jié)果,可初步判斷降雨入滲引起的花崗巖殘積土邊坡失穩(wěn)形式,極可能是從坡體中部誘發(fā)的淺層滑坡。
[1]吳能森,趙塵,侯偉生.花崗巖殘積士的成因、分布及工程特性研究[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4,13(4):1-4.
[2]許旭堂,簡文彬.滑坡對降雨的動態(tài)響應及其監(jiān)測預警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5,23(2):203-210.
[3]詹良通,賈官偉,陳云敏,等.考慮土體非飽和特性的無限長斜坡降雨入滲解析解[J].巖土工程學報,2010,32(8):1214-1220.
[4]石振明,沈丹祎,彭銘,等.考慮多層非飽和土降雨入滲的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J].水利學報,2016,47(8):977-985.
[5]羅渝,何思明,何盡川.降雨類型對淺層滑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J].地球科學,2014,39(9):1357-1363.
[6]石誠,阮永芬,施炳軍,等. 降雨入滲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的敏感性分析[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6,36(6):1002-1007.
[7]柳志軍,王亮亮.降雨入滲路基濕度場演變規(guī)律[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5,47(9):124-128.
[8]楊秀竹,葉志凌,雷金山,等.降雨入滲條件下礦坑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17,14(5):935-941.
[9]王剛,孫萍,吳禮舟,等.降雨誘發(fā)淺表層黃土滑坡機理實驗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7,25(5):1252-1263.
[10]任佳,鞏立國.降雨模式對土質(zhì)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J].人民黃河,2016,38(4):85-87,93.
[11]吳能森.花崗巖殘積土的崩解性及軟化損傷參數(shù)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6,23(3):58-62.
[12]Ning Lu,William J, Likos.非飽和土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3]Fredlund D G, Rahard J O. Soil mechanics for unsaturated soils[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93: 107-117.
[14]夏瓊,竇順,王旭.不同降雨模式下土質(zhì)路基邊坡滲流場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14,31(9):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