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摘 要: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面臨著更高的要求,這要求執(zhí)教人員放開舊有的教育模式,關注古詩詞基礎知識的培訓和情感、意境的滲透,讓學生對古詩詞的美學價值和美學特色有所領悟,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支持下,學生的積極性得以調動,這將會為我國古詩詞教學成果的深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更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瑰寶,古詩詞以其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優(yōu)美的韻律、真摯的情感被一代代人傳承下來,千古流傳,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面對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該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是初中語文教學古詩詞應達到的標準。但是古詩詞的產生時代久遠,學生在語言方面存在著理解障礙,再加上學生生活閱歷與認知水平的局限,要讓學生深入領悟其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不易的。另外,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語文教師對古詩詞的教學不夠重視,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就讓學生死記硬背,有時候只讓學生背名句,因此,影響到學生的理解。還有的教師很具體地講解了古詩詞,只注重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結果學生片面地理解了大意,很難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這些因素使得古詩詞教學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1.忽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體會。
近幾年來,在新課改的推行之下,素質教育雖然深入人心,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以及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在實際教學當中,大多數教師仍以應試教育為目標,采用教條式的教學方法,卻不知在該種教學觀念下,只會將教育的本質扭曲,令學生形成畸形的價值觀。一方面,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往往會采用機械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被不斷重復的詩詞背誦與詩詞默寫所充斥,這種盲目追求分數的教學方式不僅完全忽視了詩詞內涵,破壞了詩詞本身的意境,同時也極易使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厭倦心理,進而在教學中采取消極態(tài)度。另一方面,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往往被教師置于被動地位,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師授課,極少出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古詩詞深層含義的畫面,更多的則是教師在臺上將課程重點直白地講授給學生,學生在臺下不加思考地抄寫記憶。在該種教學方法下,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退化,對所學古詩詞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枯燥的教學內容上,既無法掌握作者創(chuàng)作詩詞時的思想感情,也無法體會到詩詞的意境,使詩詞失去原有的魅力。
2.未發(fā)掘出古詩詞朗誦的深層意義。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古詩詞的朗誦意義常常為教師所忽略,而學生也由于不了解朗誦的必要性,在進行詩詞朗誦時不是缺乏感情,就是語調呆板,更有甚者為盡快結束朗誦,一味加快朗誦速度,結束后卻連詩詞講了何種內容都無法說清。殊不知,朗誦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方面,在朗誦過程中,學生可無意識地在腦海中形成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并在潛意識里體會古詩詞中包含的深意與意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朗誦往往是教學的必要手段,朗誦質量好壞與否皆可對詩詞學習效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審美是與詩詞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的,故而要提高審美能力,就必須增加朗誦次數,通過多次朗誦,逐漸體會作者情感,并從中領悟到隱藏在詩詞當中的深層含義。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探討
1.重視閱讀積累,進行反復誦讀。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的文化財富,應該無條件地內化為學生的自身財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作詩的能力。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語文課堂開始之前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輪流作詩,第一次可以讓教師為同學進行示范,使得學生可以清楚地理解詩歌學習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背誦課文中的古詩詞。這樣,當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之后,就會擁有不少的古詩詞知識。為了更好地進行詩歌的背誦,每天的晨讀時間應該讓學生進行相互背誦以鞏固知識。教師也可以每周抽出一兩天時間抽查全體學生的背誦情況,讓學生在學習新詩歌的同時鞏固舊詩歌,以達到溫故知新的作用,提升古詩詞的學習效果。
2.加強知識理解,進行日常積累。
理解是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步驟,是學生進行古詩詞記憶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如果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的背誦,一方面不容易記憶,另一方面因為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不夠深入,在默寫的時候容易產生錯別字。所以,教師應該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之上,要求學生進行默寫。詩文閱讀和詞義識記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系,如果學生掌握的古漢語的詞匯較少,必然會難以完成古詩詞的順利閱讀。在學習的過程中,古詩詞中常見的一些詞匯出現的次數不夠,往往在大腦中產生的印象不夠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除了課文之外,教師還應該選擇一些比較有趣的古詩詞來供學生閱讀和學習,增強學生對于詞義的識記。
3.詳細介紹作者情況,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語文教師在進行作者介紹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是空洞地介紹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更應該關注寫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一些創(chuàng)作風格、作者的個人經歷。教師可以將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作者,融入到作者通過詩歌所營造的情感世界中,最終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學習古詩詞。
4.對知識進行梳理,注重學習的系統(tǒng)性。
文言字詞積累掌握,是從分散到集中,是從不自覺到有意識地進行知識歸納和梳理的過程。只有學生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水平才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也”這個字,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個字的用法進行集中的理解與歸納,如“余聞之也久”和“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也”是語氣詞,但具體在應用中表示何種語氣,在句子中該怎樣進行翻譯以及如何翻譯好,則應該根據句子的形式和“也”字在句子中的位置來確定。同樣,對于一些實詞,也應該每隔一段時間依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一定的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以及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與品味中融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去,深入體會古詩詞蘊含的思想情感,在詩詞中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龔高旗.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文學教育:中,2013(3).
[2] 洪慰慰.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學生主觀體驗的方法[J].成功,2011(2).